青年人問……
什麼使我感到如此寂寞?
那是星期六晚上、男孩坐在房間裡,想著去保齡球館打保齡球的同學們。他曾鼓起勇氣問問可否和他們一起去,但甚至在如今,他還記得他們離去時那充滿揶揄的笑聲。
他大聲喊道,「我恨週末!」房裡卻沒人回答。他拿起雜誌,只看見圖畫中一群青年在海灘上遊玩。他把雜誌向牆上一擲,眼中含淚,他咬牙強忍,淚還是奪眶而出、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向床上倒下,啜泣起來,「為什麼我總是沒人理會?」
你有時有此感覺嗎?——好像被世界所遺棄,自覺沒用和心靈空虛。你曾否納罕,「什麼使我感到這麼寂寞?何以寂寞令我這麼痛苦?」
若然,你不必氣餒。青少年時期是許多人認為難以忍受的。你也許感到如有所失、惶惑不安。所以,難怪少年時期的寂寞是一項沉重的打擊。
寂寞之感雖然並非有趣,但也不是致死的疾病。一位專家把寂寞比作普通的傷風——「容易患上……有點不愉快,卻不是不治之症。」可是,寂寞是有方法可以克服的。
寂寞是什麼
簡言之,寂寞是個警告信號。飢餓提醒你需要進食。寂寞提醒你需要同伴、密友、知己。我們需要進食才能保持健康。同樣,我們需要友伴才能感覺舒暢。
你曾觀察過一堆燒得火光熊熊的煤嗎?你若把其中一塊從火堆裡拿出來,這塊煤會變成怎樣?這塊孤零零的煤的火光便會熄滅。可是,你若把煤重新放回煤堆裡,它就會再度燃燒。同樣,人若孤立得太久,就不能「發光發熱」或活動暢順。對友伴的渴求是自然的。
第一個男人亞當便是個例。聖經在創世記一書說亞當被安置在一個具備所有必需品的環境裡。那裡有豐富的食物可吃、清新的空氣可吸、澄澈的河流可以沐浴、有趣的工作可做,最重要的是,與造物主享有親密的關係。但是耶和華說:「那人獨居[下去]不好。」亞當需要有一個同類去與他彼此溝通和分享感受。上帝給他創造了夏娃以滿足他的需要。(創世記2:18-23)不錯,我們生來便需要友伴。但這是否意味到個人獨處就必然會感到寂寞呢?
獨處未必是寂寞
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 Thoreau)寫道:「我從未發現過一件東西像獨處一般令人愜意。」你同意嗎?20歲的比爾說:「對,我喜歡大自然。有時我泛舟遊湖,獨自坐在船裡數小時。這使我有時間反省一下這輩子所做的事。的確是好極了。」16歲的拉菲爾補充說:「我家裡還有其他三個孩子。家裡時常嘈吵不堪,4歲的弟弟尤其淘氣。有時我只想一人獨處。」
英國一位詩人進一步評論說:「獨處是上帝的接見室。」21歲的史提芬表示同意,說:「我住在分層大廈裡,有時登上大廈天台享受一下獨處之樂。在那裡可以靜靜的思考和禱告。此舉令人精神振奮。」不錯,善用獨處的機會可以帶來深深的滿足。耶穌也曾享受過這樣的時刻:「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馬可福音1:35)可是,為什麼有些人——例如梭羅和耶穌——即使一人獨處也不感到寂寞呢?
首先,他們的獨處是自己選擇的。其次,他們獨處的時間頗短。耶和華沒有說,「那人獨居一會兒不好。」上帝只是說,那人「獨居下去」不好。長時間的孤獨可能導致寂寞。因此聖經警告說:「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暫時的寂寞
可是,有時獨居並不是自願的。這樣的獨處可能帶來真正的傷感。寂寞有時是受環境支配而無法控制的,例如遷居一處遠離密友的新地方。
史提芬回憶說:「在家鄉的時候,占姆士和我是知己朋友,情如兄弟。我遷居之後對他不勝懷念。」史提芬停下來,好像重溫別離的時刻,然後說:「我不得不上機時,我激動到說不出話來。我們互相擁抱,最後我離去了。我感到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東西。」
史提芬在新環境裡情形如何呢?他說:「這段時間十分艱難。我發覺新職業相當難學。在家鄉時朋友們都喜歡我,但這裡有些同事卻使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我記得望著時鐘倒數4小時(因時區不同),想著占姆士和我這時本可以做些什麼。我感到寂寞。」
當環境不甚順利時,我們往往懷念舊日的好時光。可是,聖經說:「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傳道書7:10)何以提出這樣的忠告呢?
原因之一是,環境可能有所改善。因此研究家時常談及「暫時的寂寞」。史提芬的寂寞是可以克服的。方法如何?「對關懷我的人傾訴心事。誰都不能活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強迫自己結識其他的人,對他們表示關懷。這樣行很有效;我找到許多新朋友。」占姆士又如何?「我的想法不對。離別並非友誼的結束。有一天我打電話給他。我們滔滔不絕地傾談了1小時15分鐘之久——打的是長途電話!」
13歲的彼得處於另一種可以造成寂寞的環境。他生活在單親家庭裡。彼得說:「我下課回家,只是獨自一人在家裡,沒有人傾談。母親放工回家也不見得會好一點。她太疲倦了,只想睡覺。」
18歲的蘭西也是住在單親家庭裡。此外,她還要適應新近進入的學校。但蘭西並不寂寞。她主動地結識新朋友。她說:「群體生活對我很有幫助。」寂寞不久就消失了。它只是暫時的。
有時,寂寞是悲劇所導致的結果。比爾回憶說:「德里克和我一同住在佛羅里達州,從11歲就已成為密友。我們慣常一起去球場、吃薄餅、玩足球。」後來怎樣呢?比爾接著說:「一個星期日晚上,我接到電話。德里克溺死了。這件事我實在無法接受。此後,我有時感到寂寞就撥德里克的電話號碼。電話不斷在響,那時我才想起,『啊,德里克已不在那裡了。』我不能自已。我只有17歲,要死未免太年輕。」
聖經記載一位名叫拿俄米的婦人曾有類似的悲慘經歷。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相繼死去。她以寡婦的身份返回家鄉,說:「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路得記1:21。
喪失親人的傷感雖不能完全消失,寂寞卻會隨著時間過去和培養新友誼而逐漸消逝。在拿俄米的事例上,環境改變和建立新的關係有助於「提起你的精神。」(路得記4:13-15)集中精神為別人做點事也是個好方法。耶穌說:「施比受更為[快樂]。」——使徒行傳20:35。
但寂寞若驅之不去又如何?這樣你也許要忍受長期的寂寞。長期的寂寞是什麼?你怎樣才能加以克服?未來的一期《儆醒!》雜誌會解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