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怎樣才能與兄弟姊妹和睦共處?
兄弟姊妹們全都喜歡爭吵打鬥!許多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儘管據報美國每年有超過十萬兒童用刀或槍對付兄弟或姊妹,一位研究家庭暴力的專家卻嘆息說:「大多數人仍把兄弟姊妹間的暴力事件看作等閒。」
因此,你也許覺得沒有什麼必要與兄弟或姊妹修好,雖然你們大家經常鬧意見。可是,小小的衝突即使不會釀成暴力,卻仍會破壞家庭的和睦。例如,年輕的卡米爾談及她和姊妹爭吵時,父母有什麼反應:「父母憎惡這樣的行為。他們對此深惡痛絕——打架使他們氣惱。」更重要的是,經常爭執會惹起惡念和不良的情緒,聖經說:「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雅各書3:16。
前期的一篇文章曾列出多項原因,解釋年輕的家庭成員何以時常發生摩擦。a原因包括:缺乏願意分享的精神,缺乏私生活,後繼家庭的緊張和嫉妒等。據箴言14:6說,具有了解力可以使你得益,因為「聰明人易得知識。」換言之,你若了解到彼此不和的原因,就較易想出與兄弟或姊妹和睦相處的方法。以下有幾項肯確的建議。
以溝通防止爭吵
箴言26:20說:「火缺了柴,就必熄滅。」這項原則時常應用在防止林火蔓延之上,方法是掘出防火線——一些清除了一切樹木的土地。火勢若已經開始,從理論上說來就只能蔓延到這些地區,然後就熄滅了。你可以應用同一原則來防止——或至少減緩——兄弟姊妹之間的意見衝突。方法如何?在爭執變成光火之前彼此溝通及力求和解。
例如,難題的癥結是缺乏私生活嗎?若然,那麼在爭執未曾惡化之前,可以大家坐下來規劃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時間表。(「我可以在什麼時候獨用房間,你又可以在什麼時候獨用。」)然後遵從「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項訓示,大家切實尊重協議。(馬太福音5:37)若有事情發生需要作出調整,要先讓對方知道而非未經通知就突然作出改變。
你們為物品的擁有權發生爭執嗎?一位少女訴苦說:「我的繼妹時常沒有徵求我的同意就用我的東西。她甚至使用我的化妝品,還要厚著臉皮說我沒有買到適當的一種!」你可以請父母作最後的調停人。但較好的作法是,在大家平心靜氣的時候一起坐下來商談。試圖在借物方面達成一些大家同意的規則,其中之一是,在使用之前要徵求物主同意。當然,正如處理其他許多事情的方式一樣,其實馬太福音7:12的金規便是要訣:「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因此要彼此溝通!要努力和解。立下一些明確具體的規則。這樣就能夠在火勢燎原之前加以「熄滅」!
「不公道!」
一位少女抱怨說:「我妹妹想要的所有東西都如願以償,但我想要的,父母卻完全不予考慮。」這話聽起來很熟悉嗎?可是,請留意「所有東西」和「完全」這兩個極端的字眼。情形真的那麼可怕嗎?我們氣惱時往往有把情況的嚴重性加以誇大的傾向。聖經鼓勵我們說:「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你們的合理。」(腓立比書4:5,《新世》)合理一詞的實際意思是「讓步」和「不斤斤計較法律條文」。期望從不完美的父母受到完美的待遇是合理之舉嗎?期望別人以絕對平等的待遇給予兩個不同的人是合理的要求嗎?當然不是!
太快抱怨父母不公道是危險的,這從聖經的一個例證可以見之,那便是約瑟的故事。約瑟的諸兄由於他受父親寵愛而憎恨他。可是,當約瑟的諸兄在遠處放牧羊群時,雅各顯然對其他兒子也深感關懷,於是差遣約瑟去看看他們是否平安。同樣,你若認為一位兄弟或姊妹受到父母「特別寵愛」,你也許會發現這種憤憤不平是沒有根據的。——創世記37:1-4,13。
你若有後繼兄弟或姊妹,謹記這點尤其重要。《青少年》雜誌有一篇文章說:「在平等和公道之間有一個重要區別。人各有自己個別的性格和個別的需要……與其希望獲得相同的待遇,不如看看後繼父母是否努力供應你們各人的需要。你若覺得自己的需要未受到適當照顧,然後才和後繼父母談論這件事。」
有兄弟姊妹是福分?
這句話有時似乎很難令人相信——特別是在激惱的時候。可是,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的一項時常受人忽視的良助便是想及有兄弟姊妹的益處!兒童精神科醫生庫默(James Comer)提醒我們說:「兄弟姊妹間的衝突是童年如此顯著的特色,以致我們有時忘記了自己的同胞也是同伴和朋友。」有七個兄弟姊妹的黛安表示同感說:「有兄弟姊妹是一件樂事,這樣就不愁沒有談伴和分享樂趣的人了。」
她的兄弟丹尼斯補充說:「我們時常有人可以交換意見。」安瑪莉和她的兄弟安德烈同樣感到彼此作伴的益處,說:「你雖然能和朋友出外遊玩,兄弟姊妹卻隨時可以和你作伴。你若想遊戲、運動或逛公園,就隨時有人陪你。」唐妮看出另一個切合實際的好處,說:「你會有人和你分擔家務。」有些人把兄弟姊妹描述為「特別顧問和聽者」,因為「他們了解我的處境。」
此外,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未來的裨益。年齡稍長,你便會在與別人相處方面經歷到如今與兄弟姊妹相處的同樣難題。嫉妒、財產權、不平待遇、缺乏私生活、自私、性格不同——這些難題乃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你可以把和兄弟姊妹相處看作一種訓練,幫助你學會處理各種引人入勝,也時常令人困惑的人際關係。
仰望上帝
可是,謀求家庭和睦的最大動機是你深知這樣行可以改善你與上帝的關係。17歲的安德烈回應聖經在約翰一書4:20所說的話,他說:「你若不能與看得見的人和睦共處,又怎能與看不見的耶和華和睦共處呢?」
大家都承認,記著這話並非易事。安瑪莉自認:「在與人彼此衝突時,有時你並不想到這樣行會影響到你與耶和華的關係。你只想到怎樣使對方屈服或自己出一口氣。」可是,若要繼續蒙上帝嘉許,你就必須「在你所行的道路上,要步步仰望主。」——箴言3:6,《當代聖經》。
這並非意味到你永不會和兄弟姊妹意見相左。但是你可以學會在有不同意見時避免「苦毒、惱恨、憤怒、嚷鬧。」(以弗所書4:31)例如,一位15歲的女孩以前慣於找機會向兄弟姊妹惹是生非。但在研究聖經並將聖經原則應用於生活上之後,她說:「我不再惹是生非了,反而極力加以避免。」你何不試試同樣行呢?若然,你也許會發現,有個兄弟或姊妹畢竟不是那麼糟。
[腳注]
a 參看1988年3月15日《守望台》雜誌的「青年人問……和兄弟姊妹相處何以這麼困難?」一文。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在平等和公道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人各有自己個別的性格和個別的需要」
[第21頁的圖片]
兄弟或姊妹若偶然比你獲得較多的關注,不要貿然認為這是不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