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而又奇險的龍之山脈
《儆醒!》雜誌駐南非通訊員報導
徒步旅行者走得很慢,因為行了一天已經夠疲倦了。但驀然間,他忘卻了一切疲勞。隨著越來越強烈的危險感覺,他留意到天空風雲變色,嗅到一陣異常的氣味。四週寂靜如死,陰霾四合。突然,空中響起震耳欲聾的雷聲!
旅行者急步向庇護站走去。他不敢奔跑——這會產生靜電,像磁一般吸引電光。雨下了;接著是下雹,刺痛他的臉面。他終於抵達庇護站,鬆了一口氣,凝視外面的奇幻景象。
霹靂的雷聲加上四週群峰的反響,聽來可怕極了。昏黑的天空只在電光閃耀時,把對面山嶺照射得一片通明。狂風暴雨延續一小時左右。它來得快也退得快,旅行者又重新上路,走向臨時的岩洞居所。
這樣的景象在所謂龍之山脈——南非著名的德拉肯斯山脈——是常見的。其中的一個山峰實際名為印杜文尼,在祖魯語的意思是「雷的住處」。白人移民為這列龐大的山脈起個綽號,因為傳說這裡曾一度有龍居住。的確,那一列650哩連綿不斷的山脈,像條臥龍懶洋洋地躺在南非境內。可是,在納塔爾和萊索托之間組成天然疆界的那一部分才是山脈風景最佳的部分,有南非的瑞士之稱。它的確名不虛傳,尤以雪蓋山巔的時候為然。
夏天可怕的風暴使龍之山脈奇美中更見奇險。可是,山脈的得名不僅是指大自然的狂風暴雨而言。
人——最大的危險
在德拉肯斯山脈,人的故事往往比來襲的夏天風暴更加暴烈。1818年,在黑人當中開始了一段激烈的種族戰爭時期,奇美的德拉肯斯山脈竟成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的背景場所。到了1823年,納塔爾的人口從大約百萬之眾劇減至只有幾千人。四散奔逃的劫後餘生部族躲在山中避難。
可是,在黑人抵達之前,德拉肯斯山脈附近已有另一種族居住。那些所謂叢林黑人在當地成為唯一的民族已有多久,我們不知道;他們來自何處也不為人所確知。a他們的膚色較淺,棕裡帶黃,身材矮小。
叢林黑人的生活方式在白人眼中覺得很奇怪。叢林黑人善於狩獵,但只是獵食而非以狩獵為樂。他們對種植有豐富的知識,並且留意不去干擾自然界的平衡。他們出過多才多藝的詩人和美術家。山中的岩洞是他們的居所,裝飾牆壁的是現今著名的叢林黑人繪畫。德拉肯斯山脈的遊客現在仍然可以欣賞到這種美麗的岩石藝術品。叢林黑人怎樣製成他們那歷久如新的油漆,至今仍然是個謎。
1837年,白人開始移居當地,權益的衝突遂無法避免。叢林黑人沒有畜牧。事實上,他們把當地所有動物看作是屬於所有人的。可是,他們重視狩獵疆界權。陌生人在他們的地區內行獵就等於提出挑戰。白人則以狩獵作為遊戲,殺光了叢林黑人的食物作為獵物。叢林黑人的報復方法是偷盜白人的牲畜。白人於是追捕和殘殺叢林黑人。這些矮小黑人也受其他黑人部落所攻擊。結果,叢林黑人在當地絕跡。
龍之山脈不再吸引獵人了,因為德拉肯斯山脈如今已是禁獵地區。可是,群山仍然招徠另一種探險家——自然探測家。
人和動物——可觀可聽
對毫無準備的遊客來說,德拉肯斯山脈雖是危險的地方,但步步為營的人卻能欣賞它的奇美景色!非洲素以植物的種類繁多著名,當地的品種尤其豐富。特別是時雨降下之後,愛花人士會高興地發現野花繁開,例如問荊、大紅劍葉蘭、地蘭等,所舉的只是其中幾種而已。野生動物種類也多到令人驚異。你無法一窺全豹,但你如果留意傾聽牠們的獨特鳴叫,也許能夠聽到許多種動物。你會詫異地聽到黑背豺的怪叫或狒狒的咆哮,聽慣了之後也能辨別多種雀鳥的鳴聲。你雖然看不到牠們,但牠們也許卻有數百對眼睛在注視著你。
山上也有多種羚羊棲息。其中有細小的灰鹿,牠通常在夜間活動;還有較大的南非羚羊;和高貴莊嚴的大羚羊,牠是羚羊中最大的。毛色微紅和帶有白色斑紋的美麗侏羚乃是稀有的品種,你可以在巨人堡天然保護區中見到牠。有時,你望向斜坡,看上去好像草在移動,原來是偽裝得十分巧妙的羚羊在吃草!
不要忽略那巨大、翱翔的髭兀鷹。牠有兀鷹的吃食習慣,但高飛的姿態卻與鷹相同。牠的胸羽似白非白,喉部和頸部呈橙紅色,頭是白色的。它與黑色的翼和尾羽成一對照。繞著鳥喙的一叢黑色剛毛正好組成「鬍髭」,眼睛四週的黑羽使牠的外形更加可怕。但髭兀鷹是害羞的鳥,主要以腐肉為食。
髭兀鷹有個習慣,那便是從空中投下骨頭,在石上擲碎。然後牠俯衝而下,用舌頭舔食骨髓。b黑鷹和好望角兀鷹也在這地棲息,但髭兀鷹由於翼幅將近9呎,儼如其中的王者。很不幸地,牠列入了瀕於絕跡的品種;只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巨人堡天然保護區設有窺望屏,在那裡也許觀察得到髭兀鷹。
崇山峻嶺
龍之山脈有不少富於挑戰性的山峰,例如冬天的森蒂納爾峰高達1萬零384呎;光滑、險峻的僧帽峰高1萬零610呎;魔鬼牙峰有656呎高的懸崖——對冒險的爬山人士極具吸引力。但爬上這樣的山非常危險。岩石本身的結構也增加它的危險性。這種玄武岩是頗為易碎的。
懸崖都有路可通,路雖陡峭但卻安全,不必使用特別的爬山工具。當然,遵守爬山規則是不可或缺的。旅行者必須穿著夠暖的衣服,帶備帳幕和存糧。在懸崖之上可能奇寒刺骨,晚上風勢凜烈。一位徒步旅行者說:「記得有個晚上,狂風有吹走帳幕之勢,我們凍得不能入睡。次日早晨,我們帳幕裡的水瓶結了冰。我發誓不再來這裡受苦。但次年我又回到這裡!這次我有較佳的裝備可以抵禦天氣了。」
每年有數以千計、來自各種各族的旅行、宿營人士和爬山家離開緊張、污染的城市,來這裡享受清新的山間空氣,沾浸冰凍的池塘,靜聽山澗流泉的悅耳聲音和欣賞高聳入雲的雄偉山勢。他們在晚上可以看到繁星滿布天空。有些人因這一切美景而受到感動,對造物主肅然起敬,並且期望整個地球轉變成為樂園的日子來臨。——路加福音23:43。
[腳注]
a 參看《儆醒!》(英文)1985年8月22日刊,「叢林黑人——非洲的主要遺民」一文。
b 利未記11:13和申命記14:12所提及的「雕」(osprey),是一種掠食鳥,希伯來文的名是“peʹres”,意即「砸碎者」。《英王占姆士譯本》將之譯為“ossifrage”,意思是「碎骨者」。這幾節經文很可能是指髭兀鷹而言。
[第24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德拉肯斯山脈
南非
萊索托
納塔爾
德班
印度洋
[第25頁的圖片]
德拉肯斯山脈的綠青太陽鳥在問荊花上
[第26頁的圖片]
極左圖:德拉肯斯山脈的塞巴耶尼岩石美術廊
左圖:高貴莊嚴的大羚羊
下圖:塞巴耶尼岩洞的叢林黑人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