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6部分:公元前1513年以降——宗教最暢銷書
「我們的宗教是在一本書裡。」——約翰生(Samuel Johnson), 十八世紀英國散文家兼詩人
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一本或多本經書。《新大英百科全書》說:「雖然這些經書在形式、篇幅、年代和神聖程度方面有頗大差異,但共同之點是它們都被信徒視為神聖。」世上既有這麼多聖書存在,這件事本身足以證明人類在基本上是帶有宗教性的。
聖經(基督教),《可蘭經》(伊斯蘭教),猶太法典(猶太教),《吠陀經》(印度教),《三藏》(佛教)乃是各大宗教的正式聖典。a
還有些書籍雖然沒有被任何有組織的宗教正式定為聖書,卻其實含有宗教性質。例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在多個世紀以來對日本人的生活和神道教均有頗大影響。中國人的生活同樣受到13本儒家古書所薰陶。這些經典以孔子的教訓為基礎,這位中國聖人在公元前539年——巴比倫為瑪代波斯攻陷時——方年近弱冠。儒家的基本教科書——《論語》——含有496章,據稱都是孔子所說的話。
有些較近代的宗教書籍也獲得聖典的地位。有些被認為是已受人接納的經典的必需補充物。例如,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的成員認為《摩門經》是由一個名為摩門的先知寫在金版上的,後來被他的兒子摩倫尼埋藏起來;大約1400年之後,在十九世紀上半葉被一位天使找出來交給約瑟·史密斯(Joseph Smith), 由他將經譯成英文。
埃迪(Mary Eddy)所著的《科學與健康及聖經要訣》一書在1875年出版,起初名為《科學與健康》。它也被視為聖典。曾有多年的時間她反對將這書譯成其他文字,但終於軟化下來。她提出的條件是:「新版應該用英文和德文對照印刷,一邊是原本受神感示的英文版,另一邊是翻譯的德文版。」——楷書本雜誌自排。
甚至有些非宗教書籍也被提升到經典的地位。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例如達爾文、馬克斯和毛澤東等人鼓吹進化論和共產主義的著作被千百萬人當作宗教經典一般去尊崇。
正典的確立
大多數的聖書最初是由口頭傳下來的,有時達多個世紀之久。但以一般而言,過了若干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到哪一部分的積聚資料——不論是口頭抑或書面上的——應當成為某個宗教的正式經典。「正典」一詞的定義是「被接納為權威性的經典叢書。」
確立一套首尾一貫的正典並不容易,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宗教百科全書》聲稱佛經在世界的宗教經典中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它有多部正典。該百科全書說:「佛經的輯集來自各個不同的來源,很少經文是出現在所有傳統裡的。」這種混亂結果形成了許多宗派,歷史稱之為佛教思想的「十八宗派」。
另一方面,印度教則在受接納的正典和其他被視為半神聖資料之間作出區分。印度教的一般神聖作品稱為《天啟》(Sruti), 意思是「從聆聽而學習」,所指的是重要的啟示,包括《吠陀經》和《優婆尼沙曇》(《奧義書》)在內。印度教的《遺傳集》(Smrti, 意即「回想」)是《天啟》的補充,對前者加以解釋和詳細說明。因此《遺傳集》被認為是半正典的次要作品,雖然印度教徒的宗教知識大部分從它而來。
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在確立聖經正典方面也有其困難之處。羅馬天主教會和多數東方教會、正教會都把13本附加作品部分或全部視為次要正典,意思是「第二(或較後)的正典」。基督新教將這些書稱為偽經,原意是「仔細收藏」,因為起初它們是不許人公開閱讀的,今日則暗示它們的真確性有可疑之處。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查爾斯沃思(James Charlesworth)說:「聖經正典首先由猶太人,然後由基督教的權威人士輯集完畢時,他們都沒有把偽經包括在內,因此這些書很快就開始失去了影響力和重要性。」直至1546年,特倫特會議才宣布把這些書收納為聖經正典的一部分。
「瓦特殊列夫特,伯列夫特」
這句押韻的低地德文諺語的意思是「寫下來的會持久」。它指出口傳的資料容易發生差錯。重要的細節可能被人遺忘;微細的差異可能改變了原文的含意。因此,值得留意的是,聖經是最早以文字記錄下來的聖典之一。事實上,摩西在公元前1513年已執筆寫成了聖經的第一部分。
在另一方面,據《宗教百科全書》所載,《吠陀經》的續集《優婆尼沙曇》早在公元前第八至第四世紀就以梵語編纂,但要到「公元1656年才初次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並非出於疏忽而是蓄意的。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解釋:「《吠陀經》和史詩都是歌曲,是給人世世代代傳誦的;它們不是讓人用眼睛去讀而是用耳朵去聽的。」
有些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仍然聲稱,經文只用口頭傳誦才能表達最大的韻味和意義。因此他們對念經——據稱具有拯救能力的詞語——特別重視。《新大英百科全書》說,「據稱以正確的方式和發音念經也許能勸使或甚至迫使諸神將魔術和屬靈的力量賜給信徒,這種力量是不能以其他方法得到的。」
誰的話語?為多少人而作?
並非所有經典都聲稱是神的作品或要求人將之廣為宣揚及供應萬民閱讀。例如,印度教的《優婆尼沙曇》(意思是「坐近」)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宗教導師們慣於只把祕密教理傳給最優秀和最得意的門生,亦即「坐近」他們的人。《宗教百科全書》說:「優婆尼沙一詞含有奧祕的色彩。事實上,《優婆尼沙曇》明確地表示,其中的教理並不打算傳授給一般人……[而是]挑選出來的人才可以聽到的。」
同樣,穆罕默德認為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是供阿拉伯人專讀的書,即使它所載的據稱差不多全是神本身的話,而這位神乃是萬民的創造者。回教認為把《可蘭經》譯成別的文字是不適當的;因此在宗教儀式上,信徒只准誦念和使用阿拉伯語的經文。這件事令人聯想到,在梵蒂岡於1960年代召開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羅馬天主教只用拉丁語來舉行禮拜儀式。
另一方面,聖經清楚表明它的信息絕不限於僅傳給某一群人。這與它的聲稱完全一致,因為聖經自稱不是「人的道,[而]……是上帝的道」。(帖撒羅尼迦前書2:13)聖經的提倡者努力把它廣為宣揚,認為人人都有平等權利可以從創造者的智慧話語得益。因此,到1987年終,聖經的全部或至少有一部分已被譯成1884種文字或方言。在1977年,《目錄之書》估計聖經的銷數共達24億5800萬本,但認為30億本很可能較為正確。
各宗教——受它們的經書所審斷
1933年,英國哲學家懷特黑德(Alfred Whitehead)寫道:「批判宗教絕不能將它屬下的信徒置諸不理。」是故,按照宗教所產生的是哪一種人,就可據以審斷該宗教的真、偽或善、惡。當然,該宗教自稱遵從的經典——視乎實踐其中的教訓到什麼程度而定——對於模塑信徒成為哪一種人有極大關係。
經典應該提供正確的指導。它們應該——正如聖經所稱——「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能夠幫助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工]。」——提摩太後書3:16,17。
各宗教暢銷書符合這個標準嗎?例如,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裝備它們的讀者去應付生活各種難題到什麼程度呢?為了尋得答案,我們必須看看印度。歷史家杜蘭特論及這個國家說:「沒有其他任何國家的宗教操有如此強大的勢力或如此受人重視。」我們在以下兩期會刊登兩篇文章討論這個引人入勝的題目,第一篇題名為「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
[腳注]
a 本文只討論經典本身;關於使用這些經典的各宗教,將在今後數期作較詳細的討論。
[第28頁的附欄]
經典名稱的含意
佛教:《三藏》,梵文的意思是「三個籃子」(即包藏一切法義)
基督教:聖經,希臘文的原意是「一套小叢書」
儒家:《論語》,意即「對話」
印度教:《吠陀經》,來自梵文的「知識」一詞
伊斯蘭教:《可蘭經》,阿拉伯語的意思是「閱讀、誦念」
猶太教:猶太法典,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研究、學習」
神道教:《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日文的意思是「古事記錄」和「日本年代記」
道教:《道德經》,中文的原意是「道的最高力量」
瑣羅亞斯德教(祆教):《火教經》,用伊朗已不通行的語言寫成,以「火教」為名
[第29頁的附欄]
篇幅的比較
有些宗教暢銷書極為冗長。一個重要的例外是《可蘭經》,它的篇幅只及聖經的四分之一。印度教有一套經典叢書,估計含有詩句100萬節以上。比較之下,《英皇詹姆斯譯本》只有3萬1173節,雖然《英皇詹姆斯譯本》含有77萬3746個字,但巴比倫的猶太法典卻含有250萬字。甚至規模更大的是中國的佛教經典,據說所佔篇幅將近10萬頁。
[第27頁的圖片]
聖經和《可蘭經》均居於最暢銷的宗教經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