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規模的崩潰
1987年10月19日是我們這顆行星上一個奇怪的日子。那日有一股風暴橫掃全球,蹂躪了幾十個國家。不過,這場風暴既沒有風,也沒有傾盆大雨;既沒有吹塌房屋,也沒有殺死人。那日的風暴震撼世界,霎時之間,一隻狂奔的牛變成了一隻脫羈的熊。
沒有風的風暴?牛變成熊?如你所知,這場風暴與地球的天氣無關,反之,它是一場經濟風暴。10月19日那天乃是1987年股票大跌的日子,華爾街的股票市場遭遇到它有史以來最深、最快的跌勢,弄到舉世為之驚惶。股市停止上升(「牛市」)的趨勢,轉而下跌至不可收拾(「熊市」)的程度。
雖然暴跌本身沒有發出實際的聲音,熊也沒有實際的利爪,受害者可是真實的。蘇黎世的一個記者從旁聽到有個男子大叫,「我破產了,完全破產了」,並且留意到住在金融區的人閱讀報紙好像閱讀自己的訃聞一樣。在香港,人心如此惶恐,以致股票市場停止交易四天。它的跌勢比其他市場更糟,價值下跌達百分之33。香港僅是一位商人就損失了1億2400萬美元。在紐約,一個63歲的寡婦發現這次暴跌不但使她失去全部股票的價值,而且欠下經紀人40萬美元以上的債務!
千百萬人遭受損失
前西德總理舒密特(Helmut Schmidt)在西德的《時代週刊》,說:「普世股市暴跌,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已使西方的1億至2億個家庭比股市暴跌之前較窮。」可是,股市暴跌並不僅限於西方。世界各地的市場均像骨牌一般搖搖欲墜,包括香港、東京、新加坡、台灣、澳洲、南非、拉丁美洲以及歐洲和南美各地的市場在內。
《巴黎日報》刊出頭條新聞說:「崩潰」。祕魯利馬的《變革報》聲稱「紐約、東京和倫敦一片恐慌!」《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斷言華爾街股市「暴跌得好像一隻死牛被拋出帝國大廈一般。」可是,正如舒密特總理指出,股市暴跌不僅意味到龐大的損失數字和新聞的大聲疾呼而已;對許多不得不以低價拋售股票的人來說,暴跌帶來了實際的損失。他們的一生積蓄、養老金、打算作退休之用的儲備金、買屋和養育兒女的計劃——都因經濟風暴而變成岌岌可危。
暴跌之前,人們由於股市急升而一片樂觀,這使事情更加惡化。在美國的股票市場,直接投資者的數目在1975至1985年間幾乎增加一倍。通過養老金、保險公司和銀行而間接擁有股票的人數在同期增加到將近3500萬。上升的牛市吸引投資者有如蜜糖吸引蒼蠅一般。許多人因為投資得太遲,付出的太多,然後不能迅速脫身而遭受重大損失。
另一次大蕭條?
隨著股市從華爾街開始暴跌以至蔓延到全世界,不少人想起經濟史上聲名狼藉的一年:1929年。在那一年,同樣的股市暴跌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世人想起當時的排隊買麵包、施食處、大批人失業和貧窮,依然談虎色變。新的跌勢會造成同樣的大蕭條嗎?畢竟,1929年股市暴跌得最甚的那一天(黑色星期二),市場下跌了百分之12.8,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卻下跌了百分之22.6。1987年10月20日《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問道,「1987年是否相當於1929年?」
答案使許多人大大舒了一口氣,因為答案是「不然。」黑色星期一過了將近兩年之後,專家們檢討這場風暴的持續損失,發現它的持久性並不大。美國經濟仍然蓬勃;失業率並不高。畢竟,甚至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股市比一年前只低落了百分之4;年終甚至升到比前一年稍高。
許多專家把黑色星期一視為只是泡沫的爆炸,是過度上升的股市價格所需的糾正。這次暴跌若有任何持久的後遺症的話,那只是有數目空前的人脫離股市。他們誓言『不再嘗試了』,而且看來有言出必行之勢。
這是否意味到黑色星期一並不重要呢?絕不然!有些專家認為應把這次暴跌視為一項警告,顯示華爾街以至世界的金融有若干深入的嚴重缺陷存在。不過,一般世人會留意警告嗎?不會,一位經濟學教授告訴《時代》雜誌說:「情況好像一班喝醉了酒的青少年駕車前行,以為過了一個急彎就必然過得第二個。」
那末,華爾街究竟出了什麼毛病?股市會再度暴跌嗎?其中有任何情況會影響到你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