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20部分:公元19世紀以降——復興即將來臨!
「弄熄你自己的燭光才是看見上帝之光的最佳方法。」——托馬斯·富勒,英國醫生兼作家(1654-1734年)
許多人認為19世紀是基督教歷史上生氣最蓬勃的時期之一,可與最初幾個世紀和宗教改革時期媲美。由於許多不同的理由,一般人對宗教的意識日益濃厚,宗教活動也隨之而增。
作家肯尼思·S·拉圖雷特列舉了13個促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其中有些已經在本刊的上一期加以討論。他說:「人類社會從未試過在一段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發生那麼深遠而多樣的變化。」
在美國,宗教復興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舉個例說:教堂的教友數目在19世紀初不及全國人口的一成,可是到19世紀末,人數已上升至接近全國人口的四成。主日學——1780年在英國首創——愈來愈受人歡迎。原因之一是美國的宗教情況跟歐洲不同。在美國,由於政教分離,政府禁止在公立學校施行宗教教育。除此之外,有數以百計的教會學校和不分宗派的聖經會紛紛成立。在19世紀的前半葉,至少有25間神學院在美國設立。
與此同時,基督新教在世界各地也愈來愈重視傳教工作。英國鞋匠兼教師威廉·凱里於1792年出版了《基督徒設法使異教徒歸信的義務》一書,從而開啟了傳教運動的先河。凱里和他的同伴在印度從事傳教工作之際,合力將整本或部分聖經譯成40多種印度語及其他亞洲語言和方言。這些早期傳教士所致力的分派聖經工作的確值得稱讚。
十九世紀期間,一門新興的科學——聖經考古學——開始受人重視。1799年,法國士兵在埃及發現一塊黑色玄武岩石碑,今日一般人稱之為羅塞塔石碑,其上刻有一篇出現了三次的碑文,兩次以兩種不同的埃及象形文字寫成,另一次得以希臘文寫成。這塊石碑為譯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不久之後,亞述的楔形文字寫作亦得以譯解。因此,不久之後當發掘工作在亞述和埃及展開時,出土的文物便含有新的意義了。許多聖經記載,甚至微小的細節,均藉此獲得證實。
點燃個人的燭光
隨著人們對宗教的興趣日漸濃厚,自稱為改革家的人也相應地增加。可是,顯然並非所有這些人都動機純正。上文曾引述的作家拉圖雷特坦白承認,有些新興的教派「是由於嫉妒、競爭及野心而產生的」。可是,我們自然無法期望上帝任用一些充滿個人野心的改革家去恢復純真的崇拜。
在閃爍不定的個人燭光影響之下,神學思想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聖經考證學(主要是一項來自德國各大學的產品)根據「先進的」科學思想去重新解釋聖經。聖經考證家將聖經視為只是猶太宗教經驗的記錄。他們認為在決定得救方法方面無需以聖經為權威,也懷疑聖經所提倡的道德標準是否明智。
聖經考證學馬上受到各方(尤其是基督新教的教士)所支持。據一項報告顯示,到1897年,在德國的20間基督新教神學大學中,對於摩西五經或以賽亞書的執筆者是誰的問題,已沒有一位教師再懷有傳統的觀點了。
數年後,長老會的各教派於1902年在蘇格蘭舉行大會時對聖經考證學發生了爭論。《愛丁堡晚報》報導說:「聖經考證學……認為聖經只是一本神話故事集,傳道者可從其中摘取少許道德教訓的材料,猶如一個熟練的道德家能夠從『伊索寓言』中揀出若干道德教訓一般。」然而,該報章卻指出:「工人階級並非傻瓜。他們不會上教堂去聆聽一些本身也思想混亂的人講道。」
數天後,該報發表了另一篇內容甚至更坦率的文章。它評論說:「不用再裝腔作勢了。基督新教教會是個偽善的團體,它的領袖們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子。老實說,假如『理性時代』的作者仍然在世,他不會再被人譏諷地稱為不信者潘恩,反而被人尊稱為潘恩牧師,格拉斯哥聯合自由學院的希伯來文及舊約注釋教授。他可以毫無困難地在基督新教的教堂裡講道,……[並且]以神學教授的身分領取可觀的薪金。」
宗教方面的激烈反應
基督新教自始便強調個人的歸信及基督徒的經驗,主要依據聖經,並且貶低聖禮及人為傳統的重要性。
在1830年代及1840年代,許多基督教福音派開始宣布基督的復臨已迫在眉睫,千禧年會接踵而至。美國紐約州的農夫威廉·米勒聲稱基督可能於1843年左右復臨。這場千禧年運動為一種更受人注意和更急進的福音派信仰奠定了根基。這種信仰後來以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 或稱原教旨主義)之名為人所知。
自由化的基督新教助長了懷疑主義、自由思想、理性主義及道德的鬆懈。主要說來,基要主義是這種趨勢所引起的激烈反應。後來穆迪聖經學會(Moody Bible Institute)於1909至1912年間出版了一系列12篇稱為「基要主義者」的文章,基要主義這個名字便來自這些文章。
特別在美國,基要主義者透過有效的收音機和電視佈道廣播、許多聖經學會和受到廣泛宣傳的奮興佈道會而為人熟知。可是,近年來該教派卻由於有些最著名的領袖在財政和道德方面行為不檢而聲譽大受打擊。此外,特別是道德多數派(Moral Majority)在1979年成立(最近已經解散)以來,該教派由於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而備受批評。
基要主義雖然聲稱維護聖經,其實卻削弱聖經的權威。它這樣行的方式之一是按字面的意思去解釋一些顯然不能照字面直解的經文。舉個例來說,基要主義者認為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上帝在實際六日(每天24小時)內創造地球。顯然這些日子僅屬象徵性質,用來代表長得多的時間。(可參閱創世記2:3,4;彼得後書3:8。)基要主義者在其他方面破壞聖經的威信,例如提倡一些並非來自聖經的教義,諸如在地獄的烈火中永遠受苦,有時也鼓吹一些並非聖經所要求的行為標準,例如禁止人使用含酒精的飲品,或禁止婦女使用化妝品等。這樣,基要主義引起別人對聖經的反感,認為聖經的信息幼稚、無理和不科學。
時機來到
毫無疑問,所需的是一場復興——把純真的崇拜復興過來!但是,正如傳道書3:1說:「凡事都有定期。」
公元第一世紀,耶穌通過基督教把純真的崇拜恢復過來。然而,他預言將會有叛道的事發生。耶穌說真正的基督徒好像麥子,假基督徒則像稗子,兩者會「一齊長,等著收割」。屆時,天使會『把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真正的基督徒則會被召集起來蒙上帝恩待。(馬太福音13:24-30,37-43)19世紀末期,恢復純真崇拜的指定時刻已近在咫尺了。
查爾斯·羅素在1852年生於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的匹茲堡。他在童年已對聖經懷有深厚的興趣。他在20多歲時將注意力從祖傳事業轉移到傳道工作之上。他在1916年逝世,享年64歲。據報他曾作過3萬多次傳道演講,他的著作合共超過5萬頁。
羅素雖然賞識別人在推廣聖經方面所作的努力,但是他意識到單純翻譯、印刷及分發聖經並不足夠。因此,他在1879年開始發行今天稱為《守望台》的雜誌。《守望台》在創刊號中指出:「我們太喜歡問:我的教會對某個問題怎樣說?而非:聖經怎樣說?我們研究神學太多,研究聖經則不足。既然『聖經能使人有智慧』,『主的教訓使愚人有智慧』,讓我們查考聖經吧。」
時至今日,經過110年從無間斷的發行,《守望台》(現在以111種文字印行,每期印刷數量逾1500萬本)繼續考查上帝的話語。千百萬人都很賞識這本雜誌在助人研讀、明白及實行聖經教訓方面的價值。
羅素跟同時代許多提倡改革的人士不同,他沒有主張人要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親近上帝,也不誇耀自己曾看見異象或啟示。他沒有在某些隱藏的書本裡或其他地方發現玄奧的信息,也從未聲稱有能力替人醫病。此外,他沒有斷言自己能解釋聖經。反之,他甘願受上帝所運用,從不讓「個人的燭光」勝過上帝的亮光。
羅素在1900年寫道:「配受尊重和傳揚的是真理而非它的僕人。」他補充說:「很多人將功勞歸給傳講真理的傳道者,而忘記了一切真理均來自上帝。他隨自己喜歡運用這個僕人或另一個僕人去宣揚真理。」主要由於這緣故,在守望台的刊物中,所有執筆者和翻譯員,以及新世界聖經翻譯委員會的成員,均保持匿名。
上帝所立的君王登基了!
在第一世紀,施浸者約翰宣布耶穌即將以上帝所指定的君王身分出現。19世紀則是宣布君王行將在天上掌權統治的適當時刻。故此,在1880年3月刊,《錫安的守望台》雜誌宣布說:「『外邦人的日期』將伸展至1914年,屆時屬天的王國才會全面建立起來。」
因此,今日稱為耶和華見證人的群體早在一百多年前已公開宣布上帝的王國將於1914年開始統治。上帝的君王登基乃是把偽宗教閃爍不定的燭光熄滅的第一步;這樣,神聖的亮光就不致被遮蔽了。
十九世紀行將結束之際,基督教國的宗教並沒有任何標誌顯示他們是上帝的僕人。它的確配受上帝所唾棄。審判的時刻已經到了。請留意下期有關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資料。
[第12頁的附欄]
宗教改革運動的若干「後期」兒女
科學派基督教會:這項宗教運動通常稱為基督教科學派。這個教派是由一位極為注重健康的女士,瑪麗·貝克·艾娣,於1879年創立的。據報,她曾在1866年一宗嚴重的意外中即時復原,這使她深信自己已找到了使耶穌有能力醫好病人和使死者復活的要訣。她於1875年出版的《科學與健康及開啟聖經的鑰匙》一書中主張,心靈高於肉體,罪、疾病、死亡或其他弊病都是幻象而已。憑著真理的知識及與「心靈」(意即上帝)協調一致的積極思想,人能夠將這些幻象征服。
基督門徒教會:這個教派於1832年由一些以宗教復興為己任的長老會教徒所建立。他們的口號是:「聖經發言,我們也發言;聖經保持緘默,我們也保持緘默。」一本參考書描述這些人「在教義和宗教問題上十分寬大容忍」。美國內戰期間,這個教派的成員因政治問題產生嚴重分歧。1970年,該教派屬下共有118個宗派,其中包括於1906年創立的基督教會在內。
救世軍:由威廉·布斯所創立,組織採納軍事化的結構。布斯在20來歲的時候加入循道會作傳道人,於1861年成為獨立的傳福音者。他和妻子在倫敦東部(貧民區)建立了一個傳教機構。這個團體的名稱在1878年由基督徒佈道團改為救世軍。救世軍試圖藉著向無家可歸的、飢餓的、受虐待的和受剝削的人提供援助而「拯救世人」。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這是200多個復臨教派中最大的宗派。他們的名字來自他們對基督復臨所懷的信仰。復臨派源於1840年代早期浸信會傳道人威廉·米勒所發起的運動。他們以為十誡仍然生效,因此每星期六均守安息。有些教友以為該教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埃倫·古爾德·懷特——的著作彷如受上帝所感示一般,而懷特則聲稱自己曾受到上天一連串異象所啟迪。
[第11頁的圖片]
羅塞塔石碑是確定聖經真實性的良助
[鳴謝]
Courtesy of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