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正再次受人重視嗎?
許多房屋空置著,有牌子標明出租,那些房屋位於德國的漢堡,曾經一度是世界最大娼妓中心的一部分。它們何以關門停業呢?
為了同一理由,美國三藩市許多一度門庭若市的同性戀者集合地點已被人捨棄。在美國各地,許多為同性戀者而設的俱樂部和蒸汽浴室正紛紛關閉。
這些改變的主要原因何在?愛滋病的蔓延。致命的愛滋病病毒已成為二十世紀最厲害的疫病之一。
愛滋病已經奪去了數萬人的性命。現時的估計若證明準確,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病可能奪去數百萬人的性命。
道德再次受人重視?
在1960和70年代,性革命在西方多個國家大行其道。自由性愛廣泛地受人接納。婚外生育的數目大增。初次經歷性關係的人的年齡顯著下降。傳統的價值標準在數百萬人的生活中被棄絕,而且這些人的數目不斷迅速增加。
論到當時流行的精神,加拿大的《現狀》週刊聲稱:「性行為已變成一種無害的遊戲。」與此同時,隨著同性戀者爭取「權利」的運動興起,同性戀成為一項大受注意的爭論,許多政府被迫更改以前禁止同性戀關係的法律。
後來愛滋病在世界舞台上出現。隨著這種現代疫病帶來的死亡日益增多,並且無藥可治,世人對性的態度遂發生了急劇轉變。正如《現狀》週刊解釋:「由於愛滋病,性愛遊戲已變成極度危險。」美國專欄作家古德曼(Ellen Goodman)評論這種態度的改變說:「隨著——不是如果而是隨著——愛滋病在世人當中蔓延,堅拒性的引誘會變成越來越常見。」
行為改變了——道德並沒有改變
這是否意味到我們正在目擊某種醒覺,人們正恢復良好的道德?情形是否正如傳媒有時所聲稱一般,「保守主義」或「清教徒主義」正經歷復甦?
有些行為在不得不然的情況下改變,但基本思想卻未必隨之而改變。例如,有些同性戀者放棄了有多個性伴侶的濫交而只限於「單一對象」,這種結合很難說是恢復舊有的道德觀念。此外,如果成功發明了愛滋病預防疫苗又如何?我們有理由相信許多人會故態復萌,而各種特殊化的色情場所將會重開。
在異性戀世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行為改變,但基本思想並沒有改變。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學生費利斯表示後悔沒有趁性愛自由在校園流行時親歷一下。她說:「這使我不禁有點惱怒。……我無疑希望有自由作出自己的決定。」美國一位專欄作家解釋,從前的道德標準不會再度浮現,說:「雖然性革命看來已放緩,但人們卻沒有大規模恢復1940和50年代那種先結婚後性交的觀念。」
例如,在加拿大,《麥克萊恩》雜誌報導一項由政府撥款支持、對大專學生所作的調查如下:「年輕的成年人對於性傳染病,包括愛滋病、梅毒和淋病等相當熟悉。但這種知識顯然沒有使他們更加謹慎。接受調查的學生大多數聲稱有過性經驗,但承認在性交時顧不得採取防止染病的預防措施:使用避孕套。」
報告同時說:「健康方面的不少權威人士聲稱,令他們深感關注的是,儘管有關方面對於安全性交已大事宣傳,這項信息對性活躍的人士並未產生影響。」加拿大渥太華的感染病研究專家麥克唐納(Noni MacDonald)醫生說:「大多數勸人多用避孕套的教育運動和傳媒宣傳都一敗塗地。」
《麥克萊恩》雜誌補充說:「在54間大學所作的調查發現,四分之三的學生有過性經驗。大約半數的男子聲稱有過五個以上的性伴侶,四分之一聲稱有十個以上。對大學女生所作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30自稱至少有過五個性伴侶;百分之12聲稱至少和10個男人發生過性關係。可是,避孕套卻未受到廣泛歡迎……大多數人寧願冒險而不喜歡使用避孕套。」
有在道德上學到教訓嗎?
許多人拒絕從正在發生的事汲取教訓。有些醫生促請人改變生活習慣,建議只有一個性伴侶及使用避孕套以求避免愛滋病。但他們卻不願譴責放蕩的行為。哈佛大學法律教授德蘇維茲(Alan Dershowitz)便是這種傾向的代表,他建議研究家們對於傳播愛滋病的性行為是否合乎道德一事不應提出質疑。他聲稱:「科學家的立場應該是,彷彿疾病是由非善非惡的行為所傳播的。」
可是,法國的《世界之窗》月刊卻認為這樣的立場是不夠的。它說:「除非全球自願迅速恢復崇高的道德標準,否則對抗愛滋病的任何策略都不會有效。(我們不應忘記放任的性態度、賣淫和吸毒乃是促成愛滋病蔓延的主要社會行為模式。)恢復道德只能來自一種新文化情況的出現。……道德並不是任何偏頗理念的產品。面對愛滋病的威脅,我們必須把道德視為生物學上的必需,是人類生存所賴的要素。」
道德應該被視為「生物學上的必需」而加以恢復嗎?採納一種道德價值標準應該只受環境所支配嗎?所有道德律都有相同的價值嗎?讓我們看看歷史可以給我們什麼教訓。
[第5頁的精選語句]
「人們卻沒有大規模恢復1940和50年代那種先結婚後性交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