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統治權衡功過
第7部分:追求政治上的烏托邦
社會主義:一種提倡把生產資料收歸國有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者將其視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階段;共產主義:一種提倡消除階級,共有生產資料和糧食,並且均分經濟貨品的社會制度。
希臘神話提及一位稱為克洛諾斯的神。在他的統治下,希臘享有一個黃金時代。《思想史辭典》解釋說:「當時人人都平等分享共有的財產,無人擁有私人財產;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同一本辭典補充說:「社會主義的先河見於對一個逝去的『黃金時代』的哀悼中。」
然而,直至19世紀的初葉和中期,社會主義才開始成為現代的一項政治運動。它迅即受到接納,尤以法國為然,因為當地的傳統觀念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受到嚴重打擊。法國也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經歷到工業革命所導致的嚴重社會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認為物資共有比私有更能使大眾合力取得的成果受到均等的分配,因此社會主義崛起的時機已來到了。
社會主義並不是一種新思想。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都曾撰文論及這件事。後來,在16世紀基督新教宗教改革運動期間,德國一位激進的天主教教士托馬斯·閔采爾要求建立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可是,他的見解引起了很多爭論,尤其是鑑於他主張不惜發動革命以求達到目標。到19世紀,威爾斯人羅伯特·歐文、法國人艾蒂安·卡貝和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連同其他幾個社會改革者(其中有些是顯要的教士)都聲稱社會主義只是基督教的別名而已。
馬克思和莫爾的烏托邦
可是,《思想史辭典》指出:「在影響力方面,這些社會主義倡導者中沒有一個及得上卡爾·馬克思。馬克思的寫作是社會主義思想和行動的試金石。」a馬克思認為,藉著階級鬥爭,歷史逐步前進;一旦理想的政治制度給建立起來,歷史在這種意義上就終止了。理想的制度會完全解決以往各種社會的難題。人人都享有和平、自由和繁榮,政府和軍隊也不需再有了。
這種見解跟英國政治家托馬斯·莫爾爵士於1516年在《烏托邦》一書中所作的描述十分相近。「烏托邦”(utopia)這個字詞是由莫爾以希臘文鑄造成的,意思是「沒有地方”(outopos)。他可能以此作為雙關語,以表達與eu-topos(「美好地方」)一詞類似的意思。莫爾所描繪的烏托邦是個幻想的國土(沒有地方),但也是個理想的國土(美好地方)。因此,「烏托邦」一詞遂被人視為「一個完美的理想地方,尤其在法律、政制和社會情況方面。」在莫爾的日子,歐洲(特別是英國)在經濟和社會情況方面都不如理想。這種情況不僅顯然受到莫爾的著作所抨擊,而且也促成了後來社會主義的發展。
馬克思的理論也反映出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見解。據《思想史辭典》說,「黑格爾重申激進的基督教神學。在他的哲學思想影響下,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也帶有預示世界未來的半宗教色彩。」作家格奧爾格·薩拜因解釋,由於具有「激進基督教神學」的背景,馬克思「在道德上形成了一項極強大的吸引力,並由半宗教性的信念加以支持。這相當於一項促請人邁向文明和正義的呼籲」。當時社會主義成了未來的潮流。有些人也許以為,社會主義其實是基督教以另一個新名字邁向勝利!
從資本主義走向烏托邦
馬克思在生時只見到他的巨著《資本論》的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則由他最親密的合作者德國社會主義學家弗里希·恩格斯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輯成出版。《資本論》闡釋資本主義的歷史淵源。資本主義乃是西方式的代議民主制的經濟體系。馬克思解釋,由於貿易不受約束,競爭缺乏政府的監管,資本主義將生產和分配的資料集中在私人和公司手中。據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者彼此對壘,後者更受到前者的壓迫。馬克思用正統經濟學家的著作去支持自己的見解,聲稱資本主義其實並不民主,社會主義才是最民主的制度,因為社會主義提倡平等自由而造益大眾。
一旦無產階級發起革命,擺脫資產階級的壓迫,成立馬克思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請參閱第21頁的附框。),烏托邦便實現了。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馬克思的見解稍趨緩和。他開始接納兩種不同的革命觀念:一種是暴力革命,另一種則是較為持久的漸進革命。這引起了一個令人深感興趣的問題。
烏托邦會藉革命抑或演化而達成?
「共產主義」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ommunis 一字,意思是「共有,屬於全體」。像社會主義一樣,共產主義聲稱自由企業會導致失業、貧窮、商業的周期性興衰和勞資衝突。若要解決這些難題,國家的財富必須分配得更均勻和公平。
但是到了上個世紀末,馬克思主義者已經在怎樣達成公認的目標方面發生了意見分歧。190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運動中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在議會民主制度下致力改革的一派贏得了優勢,結果發展成為今日的民主社會主義。現今這種社會主義在諸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國和英國等民主國家中可以見到。在實質上來說,這些政黨已經擯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他們所求的只是要為人民建立一個福利國家而已。
然而,馬克思主義的忠貞支持者之一——列寧——卻堅信只有暴力革命才能夠帶來一個共產主義的烏托邦。列寧的主張和馬克思的思想乃是當今正統共產主義的基礎。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在1870年出生於現今的蘇聯境內。他在1889年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1900年,他在西伯利亞流放期滿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西歐居住。沙皇政權倒台之後,列寧返回俄國,創立俄國共產黨,並領導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後來他成為蘇聯的第一任元首,直至1924年去世為止。列寧認為共產黨應由一群紀律嚴謹、權力集中的革命黨員所組成,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部隊。孟什維克派的黨員卻不同意這種見解。——請參閱第21頁的附框。
今日,革命和演化之間的界線已不再是那麼清晰分明了。1978年,《政治制度的比較:三個世界裡的政權和政策》一書說:「在怎樣達成社會主義的目標方面,共產主義變得更為搖擺不定。……共產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之間的差異已大為減少。」現在,當東歐正經歷巨變之際,以上的評論更具意義。
共產主義重新引入宗教
「我們需要屬靈的價值標準。……多個世紀以來,宗教所定立和包含的道德標準對我們國家的重建也會有所幫助。」很少人想到他們竟會從蘇共總書記的口聽到以上一段話。可是,1989年11月30日,米哈伊·戈爾巴喬夫在訪問意大利期間便宣布對宗教作出這項180度的戲劇性改變。
這是否支持有些人的主張,認為早期的基督徒其實是共產主義者呢?這些人聲稱當時基督徒正實行一種基督教社會主義,並且引用使徒行傳4:32論及耶路撒冷基督徒的話作為證據:「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現譯》)然而,進一步的查考顯示,基督徒此舉僅是在突發的情形下的一項臨時措施而已,絕非「基督教」社會主義的一項永久制度。由於他們懷著愛心分享各物,他們「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不錯,他們「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4:34,35。
「開放」與「體制改革」
自1989下半年以來,蘇聯和東歐的各共產政府在政治上經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衝擊。由於實行開放政策,人人都得以目擊這些變更。東歐人民要求廣泛的改革。至某個程度,他們的要求已受到政府接納。共產主義的領導人承認他們需要一個更為人道、更富於同情心的政治制度。正如波蘭一位經濟學家指出,他們需要「重新締造一個與前不同、更為開明和效率更高的社會主義制度」。
在這些領導人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戈爾巴喬夫。他在1985年上台後不久便提出體制改革 的主張。在訪問意大利期間,戈爾巴喬夫為自己的政策辯護,聲稱為了應付1990年代的各項挑戰,體制改革 是必需的。他說:「社會主義國家已踏上徹底改革之途,現在正跨越界線,越過之後便成為過河卒子而無法回頭了。雖然西方有很多人堅稱社會主義已經倒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相反,這僅是意味到社會主義會在世界舞台上以多元化的形式貫徹進一步的發展。」
因此,共產主義的領導人並不同意專欄作家查爾斯·克勞特哈默爾去年所作的評估。這位作家寫道:「自柏拉圖的日子以來,每個政治哲學家都專注於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哪一種統治形式最好?現在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幾千年來,我們嘗試過每一種形式的政治制度。在現今這個千年結束時,我們已肯定知道,自由民主的多元資本主義便是我們所找尋的答案。」
然而,德國的《時代》週刊坦率承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現存的可悲情況,諸如「失業、酗酒、濫用藥物、賣淫、社會計劃受到削減、稅收減少和財政出現赤字等」,然後問道:「這真的可算是業已永遠勝過社會主義的完美社會嗎?」
一句箴言說,住在玻璃屋裡的人不應擲石頭。人為政府既都同樣不完美,什麼形式的政府能夠指摘其他形式的政府的弊病呢?事實表明完美的人為政府只是烏托邦,根本沒有這樣的政府。政治家們仍然在找尋一個「美好地方」,但至今還是「沒有地方」可尋見。
[腳注]
a 馬克思在1818年出生於當地的普魯士,父母是猶太人。他在德國受教育及從事記者工作。1849年以後,他大部分時間在倫敦度過。1883年在倫敦去世。
[第21頁的附欄]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專門名詞
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於1898年設立的蘇聯社會民主勞工黨。在1903年分裂為兩派:布爾什維克(實際的意思是「多數派」)由列寧領導,主張黨員限於一小撮紀律嚴明的革命分子;孟什維克(意思是「少數派」)則主張採用民主方式擴大黨籍。
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會將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包括工廠雇主)推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從而產生一個不分階級的社會。
共產國際(或稱第三國際):1919年由列寧建立,旨在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的組織;1943年遭解散。在此之前,第一國際(1864-76)促成了歐洲許多社會黨的建立,第二國際(1889-1919)則是全球各地社會黨的議會。
共產黨宣言: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發表的科學社會主義綱領,很久以來一直是歐洲社會黨和共產黨的基訓。
歐洲共產主義:西歐共產黨所提倡的共產主義;不受蘇聯所領導;願意與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並辯稱「無產階級專政」已不再有必要。
科學/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用這兩個名稱將自己的學說跟前人所提倡的社會主義加以區別。馬克思認為自己的學說是以歷史和資本主義運作的科學 考證為基礎的,跟以前純粹烏托邦式 的社會主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