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黃沙、石油和宗教之上的王國
哪個國家的面積和西歐不相上下,但人口卻只得一千二百萬,而且差不多盡是沙漠?哪一個王國在1932年成立,1938年發現蘊藏豐富的石油,後來成為世界第三大原油生產國?哪一個國家將《古蘭經》立為憲法,而且伊斯蘭教最受人崇敬的兩個城市和清真寺均在其境內?
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由國王法赫德·伊本·阿杜勒·阿齊茲所統治的沙特阿拉伯王國。沙特阿拉伯面積共224萬平方公里,佔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西接紅海,南瀕阿拉伯海,東臨波斯灣。
我是怎會對這個阿拉伯國家產生興趣的呢?我從報章讀到紐約市一個展覽會所發出的邀請,該展覽會是由沙特阿拉伯政府贊助的。我不禁感覺好奇,很想對這個文化有別、生活習慣迥異的國家有多一點認識。既然我很可能永不會有機會到沙特阿拉伯去,何不讓沙特阿拉伯到我這裡來呢?
沙特阿拉伯——古與今
我一踏入展覽會的場地,就看出所有物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目的是要使人對這個阿拉伯國家留下好感。展覽會四處有在美國留學的沙特大學生充當指導員。他們知識豐富,操流利英語,談吐大方,樂意一一回答我或任何人所想知道的問題。他們一律穿著典型的索比,即是一種類似長袍、下垂至腳的白色外衣。他們也戴著紅白格子的古特拉(頭巾),並以黑繩編成的雙環繫牢。
展覽館的門廳燈光昏暗,擺放著沙特王室成員的照片,並放映展示沙特阿拉伯各方面風貌的幻燈片。過了門廳,便來到展覽會一處展示傳統阿拉伯人和貝都因人生活的場地。那裡擺放了一個黑色的貝都因人帳幕和他們的遊牧生活所需的一切裝備。不過,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貝都因人的遊牧生活和他們對陌生人那種傳奇性的慷慨好客精神已日漸式微了。
接著參觀的部分令我們想起支配沙特阿拉伯人生活的宗教力量——伊斯蘭教。a
麥加、克爾白和《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被視為[沙特阿拉伯]的憲法,向人提供道德上的原則和指導,」一份官方冊子這樣說。另一份小冊則說:「國家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政策是根據伊斯蘭教的訓言來制定的。」雖然在展覽會的這部分陳放著幾份《古蘭經》的手抄本,該環節的主題卻是人們前往朝覲的聖城麥加(阿拉伯文Makkah)和城內龐大的清真寺並寺院中央的克爾白。從展覽會的巨大模型便可見到這些建築物的規模。
克爾白是一幢用石建成的方形巨大建築物,四周以黑色的巨幔覆蓋。一份伊斯蘭教刊物將克爾白描述為「崇拜的地方,是上帝在四千多年前吩咐亞伯拉罕和以實瑪利興建的。」b這樣,伊斯蘭教(在公元第七世紀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創始)聲稱與猶太教和基督教之前的族長亞伯拉罕有關。因此伊斯蘭教乃是世上三種主要一神教之一。
在實際上,克爾白位於麥加大清真寺的巨型露天廣場的中央。每年的朝覲季節(ḥajj)有超過一百萬個回教徒擁至聖城祈禱,並繞行克爾白七次。每個有足夠體力的回教徒均認為自己有義務要一生至少一次往麥加朝聖。展覽會也展示麥地那(阿拉伯文Madinah)的巨大清真寺的模型;麥地那就是穆罕默德的墓地所在。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展覽會展出克爾白那沉重、華麗的大門。既然只有回教徒才可以進入麥加的大清真寺,故此通常只有他們才見到這些大門。若非經過指導員的解釋,我也很難相信那大門竟是原物。它們在1942年至1982年期間為清真寺所用,之後便由新的大門替換了。大門由金、銀製成,並配有多塊金匾,上面刻著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句。在不遠的牆壁上掛有一幅黑色巨幔,是用來覆蓋克爾白的。幔上用金線繡有更多《古蘭經》的經文。
沙特阿拉伯的現代生活
接著參觀的是沙特阿拉伯的典型街道風貌,其中有些工匠正在編織蓆子,有些將鐵打成家具,有些用皮革製造阿拉伯的典型拖鞋,一個正在用木製造雀籠,還有一個則踏著以腳操作的陶工旋盤在製造陶器。
我最後參觀的環節特別展示今日沙特阿拉伯的成就。顯然,發現石油使沙特的經濟和生活標準均大為改變。1938年,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發現了蘊藏豐富的油礦。展覽會陳列出一樽樽黑色液體的樣本。公司的一份冊子寫道:「如今,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雇用的員工逾4萬3000人,大約有550個油井進行生產,鋪設了2萬零500公里長的出油管和輸油管,並有60多個將煤氣-石油分隔的工廠。」
國家既有這麼穩固的經濟基礎,難怪冊子指出沙特阿拉伯政府資助大約1萬5000所學校和教育中心,受惠的學生超過250萬人。人人都可以享有免費教育,直至大學畢業為止。在沙特阿拉伯設有七所大學。
當然,沙特阿拉伯並非只有石油而已。當地政府興建了大規模的灌溉工程,農業也日趨蓬勃。今日沙特阿拉伯能夠輸出的農產品計有魚類、家禽、小麥、海棗、蔬菜、乳品和其他出產。
每個錢幣都有兩面
我花了三小時遊覽過「沙特阿拉伯」之後,這個面積不算很大的國家所獲致的成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不禁納罕,要是所有國家都同樣蘊藏巨量石油或擁有其他廣為人需、價值不菲的資源,情形便會多麼不同。
雖然我覺得這次參觀收穫甚豐,但我卻無法不留意到展覽會在宗教範疇上的缺漏。關於實際的克爾白石——往麥加朝聖的回教徒所敬奉的黑色隕石——展覽會並沒有提供任何資料。據菲利普·K·希蒂在他所著的《阿拉伯民族歷史》一書所說,伊斯蘭教創立以前,克爾白石給人「當作物神敬奉」。相傳當以實瑪利重建克爾白之際,他從天使加百列接獲這塊黑石。
展覽會的另一項缺漏是沒有提及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派系,遜尼派和什葉派。兩派的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和對於誰是他的合法屬靈繼承人所懷的不同見解——究竟根據什葉派所說按照穆罕默德的血統,還是根據大多數遜尼派所說基於選舉?沙特人屬於遜尼派回教徒的四個分支中最嚴謹的一個,亦即哈巴爾系的瓦哈比教派。
展覽會也明顯不見有任何阿拉伯婦女。我想這是由於沙特人對伊斯蘭教有關婦女公開露面的規條懷有嚴謹看法之故。
我離開展覽會的時候不禁想起一句諺語說,每個錢幣都有兩面。在展覽會對面的街上,阿拉伯抗議者正在派發傳單,指責在沙特阿拉伯發生的殘酷和不公平事件,並且抨擊當地缺乏民主(沙特阿拉伯沒有世俗的憲法,也沒有國會)。這使我意識到,對有些人來說,沙特阿拉伯的全貌並非僅限黃沙、石油和宗教而已。不過,現在我至少對於沙特阿拉伯人的生活以及伊斯蘭教對人的影響,已知道得更清楚了。——外稿。
[腳注]
a 有關伊斯蘭教的詳細資料,可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於1990年發行的《人類尋求真神》第12章「伊斯蘭教——以順服為通往真神的途徑」。
b 聖經並沒有提及這件事,也沒有說亞伯拉罕曾到過古代的麥加城。——創世記12:8-13:18。
[第16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沙特阿拉伯
麥加
伊朗
伊拉克
蘇丹
紅海
阿拉伯海
[第17頁的圖片]
(由左至右)克爾白的大門,阿拉伯工匠以及刺繡阿拉伯經文
[鳴謝]
David Patt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