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獸和平共處的障礙
本期封面所載的一類圖片無疑令孩童看見開心,成人也時常受到這樣的情景所吸引。
人類何以會有這樣的反應?人甚至能與最兇猛的野獸真正和平共處——這僅是孩童的夢想嗎?抑或有可能夢想成真?
人本身是個障礙
獲致這種和平的最大障礙是人類本身。一句古老的箴言說:『人管轄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人對待動物的方式正好反映出人使自己同胞受害的歷史。
舉個例說,人曾捕捉大批野獸,使牠們在古羅馬的競技場上格鬥。公元106年,據報羅馬皇帝圖拉真安排了多場競技以滿足有虐待狂的觀眾的嗜血慾,結果導致1萬名角鬥者和1萬1000頭野獸喪生。
誠然,今日這種類型的娛樂已過時了。可是,絕了種和有絕種危險的動物種類仍有增無已。這顯然表明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方式的確有點不妥。隨著地上人口激增,野生動物的居住地方日益縮減。此外,由於人的貪婪,人對珍奇的動物皮革、角和長牙需求日增。有些專家恐怕將來大多數較大的動物惟獨在動物園裡才能看見。
食人獸
人與獸和平共處的另一個障礙也許看來是若干野獸本身。在非洲和亞洲,野獸襲人和殺人的報導屢見不鮮。《吉尼斯彙編之動物實況與本領》一書說,「每年大約有1000宗死亡事件」是由貓科動物促成的。僅在印度一地,老虎便每年殺害50多人。該國有些豹子也變成食人獸。
羅杰·卡拉什在他所著的《對人類的危險》一書中解釋說,有時在瘟疫過後,豹子嘗過人類死屍的滋味後便轉而食人。卡拉什接著解釋說,「這樣的瘟疫過後,接踵而來的往往是數月的恐慌生活,因為豹子已養成愛吃人肉的新口味而大開殺戒。」
不過,卡拉什補充說,豹子襲擊人類的事件卻並非總是瘟疫所促成的。另一個原因是動物本身的激動反應,尤其是接近兒童的時候。
據陸軍上校J·科比特在他所著的《魯德勒布勒亞格的食人豹》一書報導,在1918-26年間,印度有一頭豹子殺死了125人。數十年後,在帕戈爾布爾一帶的食人豹至少殺死了82人。
坦噶尼喀湖(現今是坦桑尼亞領土的一部分)一位獵場護林員敘述他於1950年曾花了五個月的時間試圖射殺一頭在魯蓬達村一帶為害村民的食人豹,但卻未能成功。最後,食人豹殺害了18個兒童後被一名非洲村民以陷阱捕捉了。在馬薩古魯村,另一頭豹子則殺死了26名婦孺。
此外還有非洲獅。這種獅子轉而食人時,受害者往往是成年男子。C·約尼季在他所著的《曼巴與食人獸》一書中寫道:「我在獵政部工作的二十三年間,總共射殺了四十多頭獅子,其中大部分是食人的,其餘的則介乎食人與侵襲家畜之間。」據約尼季說,獅子對人類構成威脅乃是由於人類使牠們所享的一般獵物銳減之故。
預告的普世和平
人與獸和平共處的希望雖然障礙重重,聖經卻說:「各類的走獸……本來都可以制伏,也已經被人制伏了。」——雅各書3:7。
聖經在以西結書34:25預告說:「我[上帝]必與他們立平安的約,使惡獸從境內斷絕,他們就必安居在曠野,躺臥在林中。」
諸如此類的聖經預言僅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嗎?不要貿然認為普世人與獸和平共處的希望不值一哂。請考慮一下若干足以表明聖經所言不虛的事實。此外,有些令人驚訝的例子表明,愛護獸類的人與本來相當危險的野獸竟能和諧共處。這些事例都是有稽可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