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行蹤隱祕的貓科動物
《儆醒!》雜誌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夕陽西下,我們整天就在肯尼亞的馬薩伊馬拉禁獵區度過,飽覽那裡蔚為奇觀的野生動物,並且為牠們拍照。當晚,我們返回帳篷式旅舍歇息之前,曾目睹另一個令人驚嘆的景象。在此之前,一位旅舍員工扛著一塊羊腿肉,悠然步過駕在塔萊克河之上的繩橋。然後他把肉綁在一棵槐樹的枝丫上。
隨著熱帶區的暮光逐漸暗淡,一隻大雄豹靜悄悄地攀上槐樹,然後拖出羊腿肉,撕扯著吃。在觀看台的聚光燈照明下,牠的形態清晰可見。然而,儘管我們看得目瞪口呆,那隻豹由於正專心享用自己的晚餐,牠對我們毫不在意。後來有人告訴我們,這六年來,牠每晚都會來到這棵綁有餌的樹上去。因此,在接著的一晚,我們得以重睹同樣的情景!
難怪人們將豹描述為「最完美無瑕的貓科動物——外表威猛、形態優美」。豹是最強健的動物之一,體重達60公斤或以上,肩高平均為60多厘米,從鼻尖至尾端可達200厘米長。豹身呈黃褐色,體上布滿玫瑰花形的黑點,別具特色,我們不禁想起先知耶利米曾提出的問題:「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耶利米書13:23。
牠那雙明耀發亮的碧綠眼睛尤其突出。豹眼具有一層特別的細胞層,稱為照膜,它能夠使豹在夜間具有異常良好的視力。事實上,即使光暗程度只有人眼所需的六分之一,豹眼仍能清楚看見影像。這層細胞將光線通過視網膜反射出去,因此,在夜幕低垂的時候,當有光線進入牠的眼睛裡,眼睛便會產生一種發光的現象。
豹在日間憩息的時候,你可以留意到牠會不停地喘氣,彷彿精疲力盡的樣子。然而,這種急促呼吸的現象其實是一種有效的散熱作用。豹每分鐘可急速地作150次呼吸,於是水分便能夠從舌頭、口腔和鼻腔蒸發掉。
豹是最具適應力的貓科動物,不論在沙漠還是在森林;在山嶺上還是在海平面地區;甚至在諸如中國、印度和肯尼亞一類環境多樣化的國家裡,豹也留下了牠們的蹤跡。雖然人類不斷侵佔豹的棲息地,但據科學家的估計,單在非洲和亞洲就有差不多一百萬隻豹了。雖然這樣,多個世紀以來,由於豹的行蹤飄忽不定,以致對豹所作的嚴謹科學研究也難以進行。且以西奈豹為例吧。最近科學家在猶大的曠野地區再次發現牠們的蹤跡,然而,人們卻久已認為這種豹已經絕種!
獨棲的貓科動物
豹是怎樣逃過人類注意的呢?就是藉著主要在晚間活動,不但這樣,牠們的行動悄然無聲,行蹤隱祕。在一些有人類威脅的地區裡,豹的行動非常謹慎,不動聲色。只有在受到激怒的情況下,牠們才會發出一些像獅吼般的叫聲和嗥鳴,令人心驚膽戰。在正常的情況下,牠們的聲音卻沒有這麼駭人:刺耳的嘎吱聲,像鋸木聲一樣。據C.T.阿斯特利·梅布爾利所著的《東非動物》一書指出,豹發出「咕恩哈!咕恩哈!咕恩哈!咕恩哈!——尾音通常都成粗啞的呼嘯聲」。此外,豹也發出幾種低沉而微弱的聲音,這些聲音大多是人耳所不能聽見的,這正好跟豹那種行蹤隱祕的特性一致。
除此之外,豹跟合群的獅子不一樣。雖然我們有時會看見兩隻豹一起結伴而行,但牠們卻喜歡單獨獵食。為了減低出現意外衝突的機會,豹會為自己劃出25至65平方公里的活動領域。牠從一些特別的腺體散發出分泌物來,以便為自己劃出活動範圍。分泌物的氣味足以讓其他豹知道,該豹孰雌孰雄、什麼年齡、性方面的狀況,也許甚至告知牠們「地主」是誰。
豹在獵食時充分表現出牠們那種行蹤隱祕的特性。在聖經時代,人們留意到豹會在城市附近隱伏等候,伺機突襲家畜。(耶利米書5:6;何西阿書13:7;哈巴谷書1:8)為了避免其他食腐動物——例如鬣狗和豺——分薄了自己的收獲,豹喜歡把獵物藏在地面以上9至12米的樹丫上。可是,牠又怎樣把一隻羚羊或一隻1.5米高的小長頸鹿的屍體拖到這個高度上呢?關於箇中祕訣,豹可不輕易泄露半點口風。但有些富於耐性的觀察家則聲稱,豹之能夠這樣做純粹是借助一股蠻力。豹喜歡懶洋洋地躺在樹枝上,悠然自得地享受食物,牠們隱藏在枝丫和樹葉間,完全不為人和其他動物所發現。
在沒有受到挑釁的情況下,豹通常都比較怯靜而避免與人類發生衝突。雖然有些豹並不懼怕人類,甚至是食人的,但大多數豹並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然而,一旦受傷或無路可逃,即使強敵當前,牠亦會變得兇猛無畏。喬納森·斯科特在他所著的《豹的故事》一書中寫道:「發怒的豹是兇悍的化身,……牠能夠把自己全部威力集中起來,在短距離內以閃電之速發動攻擊。」
母豹
豹以較為隱祕的方式去養育幼豹也不足為奇。在幼豹出生後的頭兩個月期間,母豹大多把牠們藏在洞穴裡。雄豹通常不會參與養育幼豹,但母豹卻與幼獸相依為命,哺餵牠們,給牠們清潔,並且使牠們保持溫暖。最後,母豹會把自己所生的兩三隻小豹遷往新的地方居住。倘若幼豹仍然相當細小,牠會用口銜著牠們走,幼豹的身量若已夠大,母豹便會向牠們發出呼嘯,叫喚牠們前行。
母豹也設法避免讓敵人——例如狒狒——看見牠的幼豹。倘若有狒狒襲擊幼豹的話,牠會奮不顧身地還擊,以便讓幼豹有逃生的機會。不但這樣,母豹也會勇於冒險,以求哺餵幼豹。事實上,普通一隻性情怯靜的母豹能夠毫不畏懼地走在一群吼叫的大象當中,以求取得肉食去餵飽飢餓的幼豹。
饒有趣味的是,幼豹初時仍未表現出獨立的傾向來。過了大約六個月之後,幼豹便會斷奶,但牠們要到一歲大的時候才會自行出外獵食。雄豹要到了兩歲半左右才開始自食其力。雌豹成年後也許會繼續跟母豹一起生活。
豹——最終成為溫馴的動物?
既然這些可愛的小豹長大後會成為獵殺者,因此,人們也許會認為先知以賽亞的話難以實現:「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以賽亞書11:6。
最近人們嘗試飼養豹子,但成果卻未如理想。西沃其·比斯萊蒂·范德·拉恩和丈夫曾在非洲的農場飼養一窩幼豹。那些幼豹喜歡「完全無拘無束」,並且時常是經人手飼餵的。雖然這樣,牠們其實並非完全受到馴養的。西沃其·比斯萊蒂寫道:「豹兒一旦長大,牠便會傾向於過獨立的生活。獅子可以繼續喜愛你、順服你;然而,豹雖然仍會認得你,卻喜歡獨斷獨行。」
因此,倘若長大了的豹繼續在農場上隨意活動,情況將會十分危險。由於這緣故,上述夫婦決定讓這些豹重返大自然。幼豹受到友善的人類飼養有沒有削弱了牠們的天然獵食能力呢?絕沒有。牠們重返大自然後三天內,有人看見一隻雄豹躺在自己所獵殺的水羚旁邊。
然而,儘管人們在嘗試飼養豹方面的成果相當有限,這並不意味到以賽亞在感示下寫及有關豹子與山羊和平共處的預言就因而落空。這件令人驚嘆的事情必會發生,並非憑著人為的努力,而是憑著上帝的干預。然而,上帝的統治並非僅為動物界帶來和平而已。以賽亞預告說:「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以賽亞書11:1-9)因此,甚至人類也會摒除他們那種與獸性相若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曾釀成戰爭和分裂。與此同時,人類對於動物世界的態度也會大為改變。屆時不但沒有動物受到無情的宰殺,人類也不會剝奪牠們的棲息地,或威脅牠們的生存,因為耶和華會『敗壞那些敗壞世界的人』。——啟示錄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