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1 11/8 5-9頁
  • 人與獸能和平共處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人與獸能和平共處嗎?
  • 警醒!199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馴服凶猛的獅子
  • 「例外」
  • 豹子又如何?
  • 非洲大象
  • 豹——行蹤隱秘的貓科動物
    警醒!1995年
  • 威武雄壯的非洲獅子
    警醒!1999年
  • 人與獸和平共處的障礙
    警醒!1991年
  • 獅子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11/8 5-9頁

人與獸能和平共處嗎?

「我覺得自己彷彿站在樂園的門檻上;人與獸互相信賴、和平共處。」喬伊·亞當森在肯尼亞烏拉河畔觀看種類紛繁的鳥獸前來喝水時,她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情景令人著迷的一點是,寧靜安詳地坐在她身旁的動物——一隻長成了的雌獅!

千百萬人從喬伊·亞當森所著的《生來自由》一書認識埃爾莎。這隻雌獅有點與眾不同的地方嗎?沒有,牠不過是一隻普通的雌獅。不同的只是牠學會了與人類和平共處。

後來,《生來自由》一書被拍成電影,埃爾莎一角曾由多隻馴服了的雌獅扮演。其中一隻叫馬拉。起初馬拉的疑心頗大,後來則變成擁有慾相當強,甚至不容許牠的新人類朋友走出牠的視線之外。為了平靜馬拉的情緒,喬伊的丈夫喬治·亞當森把帳幕移到靠著馬拉獅欄的地方,最後更把帳幕移進獅欄內!喬治在他所著的《布瓦納獵物》一書中寫道:「在隨後三個月,馬拉經常睡在[我的帳幕]內,通常展開身子躺臥在我床邊的地上,有時還臥在我的床上。……不過,我從沒有為自己的安全擔心過。」

亞當森繼續寫道:「我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是,我在草叢後躲藏起來,平躺在地上。馬拉以獅子常用的方式,腹部接近地面,不聲不響、躡手躡腳地接近我,然後像閃電般飛步上前,整個軀體撲在我身上。不過,牠對自己那可怕的利爪卻控制得很好,從沒有傷害我。」

另一隻扮演埃爾莎的雌獅叫格爾。影片製成後,格爾返回野外,交配後產下兩頭幼獅。亞當森的兩名朋友後來找到了獅穴。亞當森寫道:「由於格爾脾氣好及對人特別信任,牠容許這兩個男子走到初生之犢約1米以外的地方。這是一件相當冒險的事。……對格爾來說,[其中一名男子]比較陌生,因此格爾的舉動尤其異乎尋常。」至於亞當森,格爾甚至讓他觸摸幼獅,但牠卻把別的獅子通通趕走。

馴服凶猛的獅子

獅子的特性各有不同。當喬伊·亞當森飼養埃爾莎之際,在遙遠的南方,在羅得西亞(即現今的贊比亞)北部,一個獵場看守員諾曼·卡爾也飼養了兩隻小雄獅。其中一隻幼獅,稱為大博伊,十分和藹可親,但另一隻,稱為小博伊,則沉鬱易怒。卡爾在他所著的《重返蠻荒》一書中論及後者說:

「小博伊鬧情緒時,我會在牠向我連聲咆哮時蹲在牠身旁,留在牠的利爪所能及的範圍以外,因為牠很可能會用伸開約有5厘米長、利如剃刀的爪惡毒地勾抓人。我逐步挨近牠,耐心地對牠好言勸誘。及至我最後觸摸牠時,牠仍在咆哮,但態度已沒有那麼強硬了。隨著我把手繞過牠鬃毛蓬鬆的雙肩,攬著牠,摸弄牠的胸膛,牠看來鬆弛下來,彷彿所有繃緊的肌肉已放鬆了。……牠把頭枕在我的膝上,讓我撫摸牠。」

當地的總督達爾豪西伯爵在卡爾的書的序言中敘述他所目擊的一宗事件,當時這兩隻獅子僅兩歲大一點,在卡爾的營幕附近的平原上遊蕩,無人看管。卡爾吹起口哨,伯爵描述幼獅的反應說:「牠們一聽見主人的口哨便跳跳蹦蹦的跑上前來,用巨大的頭摩擦主人,同時發出駭人但卻快樂的咆聲作為問候。幼獅對卡爾的感情無疑絲毫沒有減弱。」

獅子對人懷有自然的畏懼,因此通常會規避人類。聖經曾準確地描述獅子和其他獸類具有這種本能反應。(創世記9:2)獸類若沒有這種本能,人就很易成為獸類攻擊的獵物了。即使如此,有些野獸仍然變成食人獸。

「例外」

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羅杰·卡拉什解釋說:「在差不多所有種類的貓科動物中,可能有若干不正常的個別分子企圖以人類作食物。這些動物都是例外。……以一般而言,人類與[貓科動物]相處得很不錯。」

人若坐在汽車裡隱蔽起來,許多動物看來都認不出人。因此,人能夠給獅子拍頗近的特寫。不過,《馬伯利的南非哺乳動物》一書警告說:「但是,如果你打開車門,或者企圖走近獅子,就會招致相當大的危險,因為獅子能夠察覺有人出現,而且人類的突然出現會使牠們越發驚恐,以致牠們可能為了自衛而發動襲擊。……事實上,在叢林中與獅子面對面相遇,所牽涉的危險比突然從汽車走出來站在獅子面前的危險較低!」

豹子又如何?

變成食人獸的豹子也屬於例外。喬納森·斯科特在《豹子的故事》一書中解釋說:「沒有受到干擾而健康良好的豹子一般都是害羞、孤獨的,且對人類懷有顯著的畏懼。面對人類時,豹子往往逃往最就近的掩蔽處。」

斯科特在肯尼亞的馬薩伊馬拉禁獵區花了多月的時間研究一隻雌豹的舉動,他把這隻豹叫做璀。璀逐漸習慣了斯科特的汽車駛來,有一次,牠的兩隻小豹,達克和萊特,直跑到斯科特的汽車前要看個究竟。斯科特相信,豹子那冷若冰霜的外表背後隱藏著熱情奔放的本性。

其他的人也經歷過豹子熱情的一面。例如,喬伊·亞當森曾養大一隻失去雙親的小豹,她給這隻豹子起名為彭妮。後來喬伊把彭妮放回野外去,彭妮交配後產下了幼兒。有一次彭妮的人類朋友來到獸穴附近,彭妮便現身促請他們前去看看牠的初生之犢。在獸穴內,亞當森坐在這位自豪的母親身旁;她描述當時令人愉快的情景說:「幼豹蜷伏在牠的前腿之間,牠則舔著我們的雙手,大家都快樂極了。一般人相信豹子是全非洲最危險的動物,帶著幼豹的雌豹尤其兇惡。」但亞當森說,她跟彭妮的經驗也許可以證明「大部分為人接納的觀念都是靠不住的」。

另一隻「好脾氣」的雌豹叫做哈麗雅特,牠和印度北部的阿爾瓊·辛格的經驗甚至更為感人。辛格把哈麗雅特自幼養大,並訓練牠在與牧場接壤的森林中自立謀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辛格有時會鼓勵豹子攻擊。辛格在他所著的《貓科大王》一書中解釋說:「我蹲下激動牠去發動攻擊,牠便向我迎頭衝過來……,不過,當牠撲向我之際,牠會以我的頭為中心點,肯定自己從上面一躍而過,然後從我的背部滑落,甚至沒有留下半點爪痕在我赤裸的肩膊上。」

哈麗雅特與辛格的狗兒埃莉玩耍的方法也別具一格。辛格評論說,「一卷影片顯示[哈麗雅特]在狗兒向牠進攻時蹲著擺出打拳的姿勢——但卻沒有企圖把攻擊者打倒。牠的巨爪從埃莉頸項的一邊向上移,越過埃莉的頭從另一邊落下,輕如拂塵。」

哈麗雅特返回森林裡生活之後,這種人、狗、豹之間的友好關係仍維持下去。辛格評論說,「若有人說豹子靠不住,我只須回想一下哈麗雅特多次在半夜裡來到我的[牧場],輕柔地把睡在戶外的我弄醒,打個招呼,便不會同意他們的說法了。」

最後,哈麗雅特交配後產下兩隻小豹。牠的獸穴受到洪水威脅時,哈麗雅特用口把兩隻幼豹一先一後的銜到安全的地方——辛格的家。洪水退去後,哈麗雅特爬進辛格的船,要他來回橫過河流,把牠的幼兒逐一帶到新的獸穴去。

非洲大象

有人說非洲大象野性難馴。可是,許多人卻證明事實剛相反。一個例子是三頭非洲大象與一個名叫蘭德爾·穆爾的美國人之間的感人關係。這三頭大象本屬於一群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裡被捉到的初生之犢,後來被人用船載到美國去。他們被訓練成為馬戲演員,表演相當出色。他們的主人死後,穆爾獲得牠們,遂把牠們送回非洲去。

兩頭雌象叫做奧瓦拉和杜爾加。1982年,牠們被送到博普塔茨瓦納的皮拉內山禁獵區去。當時公園裡有不少失去雙親的幼象,牠們的景況堪憐,亟需母象照顧。受過馬戲訓練的奧瓦拉和杜爾加能夠擔任母親的角色嗎?

一年之後,穆爾收到報告說他的大象收納了14個孤雛,而且還有更多的孤雛被送到公園裡去。四年之後,穆爾重返非洲,要親眼看看大象的景況。穆爾滿以為他要在皮拉內山一帶花很多時間搜索大象的蹤影,但出乎他意料之外,他抵達當地不久便在一大群象中找到奧瓦拉和杜爾加的蹤跡。穆爾在《返回非洲》一書中寫道:「起初我感到一股非專業的衝動要跑上前去擁抱牠們,大大稱讚牠們一番。後來,我以較理性的反應取代了這股衝動。」

奧瓦拉和杜爾加首先要肯定出現在牠們眼前的的確是故友。牠們用自己的長鼻檢查穆爾伸出來的手。穆爾寫道:「奧瓦拉高高屹立在我跟前,彷彿等候下一個命令。其餘的大象則以靜止的姿勢群集在四周。於是我喊道:『奧瓦拉……鼻向上,腳舉起!』奧瓦拉立即把前腳高高舉起,長鼻朝天,擺出很久之前牠在馬戲班裡的傳統敬禮姿勢。據說大象永不會忘記,這句話最初是誰說的?」

三年之後,1989年10月,奧瓦拉的記憶力受到另一次考驗。這一次,穆爾嘗試做一件是他七年前把大象送到公園以來從沒有做過的事。奧瓦拉聽從他的吩咐蹲下來,讓穆爾爬上牠的背部。南非的電視觀眾看見穆爾騎著奧瓦拉置身在30多頭野象當中,都感到莫名的興奮。穆爾接受《儆醒!》雜誌的訪問時解釋說:「我這樣做並不是要出風頭,而是為了好奇,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少的連繫和智力。」皮拉內山的各孤雛在奧瓦拉和杜爾加的悉心照料下均順利成長。

誠然,人與野獸之間的友誼事例在今日並不常見;這種友誼是需要仔細培養的。普通人若貿然冒險闖入蠻荒,試圖跟獅子、豹子和大象親近,無疑是愚不可及的事。不過,人與野獸之間的友誼在今日雖然罕見,但將來又如何?將來這件事會成為常規嗎?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獅子也可以馴養!

「來替我和我的獅子拍照,」南非哈特比斯普特水庫蛇與動物公園的主管杰克·西爾這樣說。我惶恐不安地跟著他到獅欄去,一心希望他會讓我在保護欄外拍攝照片。

獅欄相當清潔,周遭的樹木造成綠蔭蔽日。杰克與他的助手站進獅欄內時,九頭壯健的獅子立即認出牠們的馴獸師來。九頭獅子友善地吼叫,興奮地踱來踱去。

「進來,」杰克說。我佯作沒有聽見。「進來,」杰克提高聲量再說一遍。他們用來保護自己的惟一東西僅是幾根枝條!我的心跳加劇,竭力抗拒怯懦之心,終於走進獅欄裡。杰克撫摩他的雄壯獅隊時我迅速開始拍照。最後,我們人人都安全走出獅欄。我頓時如釋重負!其實我根本無需恐懼。

杰克後來解釋說:「我們帶著枝條進入籠內是因為獅子感情相當豐富,喜歡用口咬來示愛。我們伸出枝條讓牠們咀嚼而非咬我們的手臂。」杰克和他引以為榮的寵物剛從納米比亞的埃托沙國家公園回來。杰克何以把獅子帶到遙遠的蠻荒去呢?他解釋說:

「牠們被用來拍攝一齣紀錄片,說明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正以什麼方法去控制納米比亞的獅子大量繁殖。不過,我的獅子卻喜歡這裡牠們所習慣的生活環境。在納米比亞,牠們一看見我的貨車便爬上去,把牠們帶回家並沒有半點困難。」——外稿。

[鳴謝]

Courtesy Hartebeespoortdam Snake and Animal Park

[第9頁的圖片]

蘭德爾·穆爾在非洲的灌木叢中與他的象隊合攝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