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5/8 19-23頁
  • 肺——設計精妙,無與倫比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肺——設計精妙,無與倫比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看看肺的結構
  • 「樹形」通風道
  • 最後一站
  • 品質控制
  • 自動化系統
  • 你的肺若能言!
    警醒!1972
  • 人肺的奇妙構造
    警醒!1972
  • 呼吸——雀鳥和昆蟲所用的方法
    警醒!1983年
  • 改善音質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5/8 19-23頁

肺——設計精妙,無與倫比

你可以數週不進食,卻仍然生存。你可以數天不喝水,卻仍然活著。可是,假如你屏息不呼吸,不消幾秒鐘你便會感到十分不適了。只要缺氧四分鐘,便足以導致腦部受損和死亡。不錯,氧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

你很可能無法控制所吸入的空氣的質素。不過,你需要空氣,而且現在就需要!假如空氣太冷、太熱、太乾或太髒,你怎能適應呢?你如何從其中抽取維持生命所需的氧?此外,氧怎樣到達身體的各部分?你怎樣把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去?上述各事得以發生,全憑你那副設計得精妙絕倫的肺。

看看肺的結構

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你的肺分左右兩扇,它們的位置適中,藏在你的胸廓裡,靠在心臟的兩邊。右肺有三個部分,即三個肺葉,左肺則有兩個肺葉。至若干程度,每個肺葉能夠獨立操作而無需倚賴其他肺葉。因此,外科醫生可以把一個有病的肺葉切除,卻無損於其他肺葉的功能。驟看之下,你也許覺得肺組織與海綿頗相似。

肺向下朝著橫隔膜伸展。橫隔膜是一塊把胸腔和腹腔隔開的強韌肌肉。它是對呼吸最重要的肌肉。能夠幫助肺不斷膨脹和收縮。肺由橫隔膜往上一直伸展到頸項的基部。每個肺均由一層薄膜覆蓋。這塊膜稱為胸膜,亦見於胸壁的內裡。在兩層胸膜之間充滿一種潤滑的流體。這種流體使肺與胸廓在呼吸時滑行自如而不致產生磨擦。

至今科學家已鑑定肺內有25至30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各種不同的肌肉和神經、骨和軟骨、血管、流體、激素及多種化學物質,均在肺的操作方面擔任重要角色。儘管科學家對肺的若干細節尚未能清楚了解,且讓我們看看一些現已明白的特色吧。

「樹形」通風道

你的呼吸管道主要是由一連串互相連結的管子和通道構成的。空氣到達肺以前需要先走一段相當長的路程。首先,空氣從鼻或口進入咽,或稱喉嚨。咽是用來吞咽食物和呼吸的。為了防止食物和飲料進入通風道,當你吞咽食物時,一塊活動自如的細小蓋子,稱為會厭軟骨,會將通風道入口塞住。

然後,空氣經過喉,便是聲帶所在之處。下一站是一條長約11.5厘米的氣管,由大約20條馬蹄狀的軟骨圍住加固。然後氣管分為兩條2.5厘米的管,稱為主支氣管,分別連接左肺和右肺。主支氣管進入肺部之後再分為許多分支。

分支的過程在肺內重複進行,直到形成一項樹形結構,有樹幹、樹枝和小分枝。當然,每一次分支後,空氣通道都變成更細小。接著空氣便進入細小分支——由許多直徑只有一毫米的細支氣管所組成的網絡。細支氣管之後還有更細小的導管。導管把空氣輸送到3億個稱為肺泡的小氣囊裡。這些小氣囊排列成串,活像一串串的葡萄或一束束的小氣球。樹形的空氣通道系統便以此為終點,空氣也到達了目的地。

最後一站

空氣抵達最後一個站口時,你所吸入的空氣便儲藏在肺泡中極薄的壁裡。它們的厚度只有0.0005毫米。本刊所採用的紙張厚度相當於肺泡壁的150倍!

每個細小的肺泡都由稱為肺毛細管的血管網絡所包住。這些血管極為狹小,每次只能容許一個紅血球通過!此外,由於肺泡壁很薄,故此血液裡的二氧化碳可以滲進肺泡。另一方面,氧則朝著相反的方向流去,離開肺泡,然後被紅血球所吸收。

每個紅血球(血細胞)以單線行走,在肺毛細管內逗留約四分之三秒。在這段期間,二氧化碳和氧有充分時間交換位置。這種氣體交換藉著稱為「彌散作用」的過程而進行。帶氧的血液隨即通過肺內較大的靜脈,最後抵達左心房。在那裡,血液被抽送到身體各部分,作為維持生命的燃料。換言之,你身體內所有的血液只花一分鐘,便全部通過這個設計複雜的系統!

現在,既然空氣已抵達目的地,它會如何把二氧化碳從肺部排出呢?呼氣時是否需要運用另一條空氣通道?肺裡像樹一樣的空氣導管可以同時用來呼氣和吸氣。這樣的設計多麼奇妙!饒有趣味的是,當你排出肺內的二氧化碳之際,你也能夠同時令聲帶顫動而發出聲音來。

品質控制

每逢你透過鼻孔和口呼吸空氣,空氣均受一個品質控制站所檢查。空氣若太冷,便會迅速被加熱到適當溫度。空氣若太熱,則會被涼下來。空氣太乾又如何?你鼻子的內壁、鼻竇腔、咽喉和其他通道的壁上均有一層流體,稱為黏液。每逢你吸入乾燥的空氣,黏液中的水分便會蒸發到空氣裡。空氣達到你肺部的盡頭時,空氣所含的相對濕度已接近百分之百了。饒有趣味的一點是,當你呼氣時,空氣會把五成以上的濕度還給黏液。

這個品質控制系統也包括一個精密的空氣過濾器。在一整天裡,大約有9500公升的空氣流經肺部。這些空氣時常充滿各種傳染性的物質,有毒微粒、煙氣或其他雜質。可是,你的呼吸系統卻被設計成有能力除去大部分的污染物。

起初你鼻孔內的毛和黏膜把體積較大的髒東西攫住。然後,沿著通道的牆壁長滿千百萬極其微小,像毛髮般的凸出物,叫做纖毛。纖毛像划船的槳一般以每秒16次的速度來回擺動,把污穢的黏液排離肺部。肺亦需倚賴一些特別的細胞,稱為肺泡巨噬細胞。這些細胞有能力殺死細菌和捕捉有害的微粒。

因此,你吸入的空氣是經過調節和過濾才到達肺部最纖細的組織裡。這的確是一項奇妙的設計。

自動化系統

氧跟食物和水不同,你毋須刻意作出努力,便可以從周遭找到它。一副健康的肺以每分鐘大約呼吸十四次的速度,自動把氧從空氣中提取出來。甚至在你入睡時,肺仍繼續工作而毋須你著意監察。

你也能夠暫時取代這個自動系統。因此,只要你喜歡,你便能夠刻意控制自己的呼吸至某種程度。畢竟,你自然不想在水面下游泳時,呼吸系統仍然自動操作,對嗎?當有火警發生時,你若不能屏息暫不呼吸,以肺部每分鐘進行十四次呼吸的速度來說,你會有足夠時間從一個濃煙密布的房間逃出來嗎?當然,這個自動化系統不能被取代太久。最多過幾分鐘,你的肺便會無可制止地恢復自動運作的功能了。

不過,當肺自動操作時,究竟什麼因素促使肌肉的膨脹和收縮呢?原來控制中心位於腦袋裡。腦中的特別受體負責監察人體內二氧化碳的水平。二氧化碳一增加,便會有信息透過神經網絡傳送開去,觸發特定的肌肉進行呼吸活動。

這使呼吸系統具有驚人的靈活性。即使你在活動時突然作出改變,肺也能夠應付裕如。例如,在進行劇烈運動之際,身體可能需要相當於休息時所需25倍的氧,並且呼出相當於休息時所排出25倍的二氧化碳。可是,你的肺卻幾乎能夠即時調整呼吸的頻度和深度,從而配合你對氧的需求的不斷轉變。

還有其他精密複雜的控制系統令肺能夠適當地發揮機能。例如,呼吸所使用的若干肌肉也具有其他機能,如吞咽食物和說話。這些機能平衡地發揮作用,因此甚少阻礙你呼吸。不但如此,這一切活動均毋須你刻意安排。不錯,這些活動完全是自動的!

當然,肺可以產生許多毛病,身體的抵抗力弱,就更易發生不妥。因肺部失調而產生的毛病包括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肺水腫、胸膜炎、肺炎、肺結核,以及許多由細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感染。

但這些毛病並不是由於肺在設計方面有漏洞或不妥善所致。肺的大部分毛病均是由於人類將巨量污染物、塵埃和蒸氣傾進四周的環境中而促成的。今天有千百萬人之所以受肺癌、支氣管炎和肺腫所苦,乃是由於他們吸煙和從事其他危害呼吸系統的活動,以致自食其果。

不過,在正常的情況下,你的肺的確是一項奇妙的設計,將偉大的設計者耶和華上帝的智慧和大能顯露無遺。不錯,正如詩篇執筆者說,我們『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14。

[第22頁的附欄]

何以會發生?

打噴嚏:一股不隨意的強烈氣流從口和鼻噴出來。鼻裡的神經末梢令你打噴嚏,目的是要把刺激鼻子的微粒趕走。冷空氣亦會令人打噴嚏。一個噴嚏可以產生一股時速達166公里的空氣,把10萬滴黏液和微生物驅走。由於這緣故,當你打噴嚏時,假如你不好好掩住口和鼻,便可能危害別人的健康。

咳嗽:呼吸通道的內層受到刺激,為了驅除肺內有害物質而突然排出的一股空氣。咳嗽也可以是刻意造成的,目的是要清清喉嚨和氣管。像打噴嚏一樣,咳嗽能散播病菌,引起疾病。

打嗝:由於橫隔膜發生陣發性收縮而突然不隨意地吸入空氣。這些突如其來的收縮可能是由橫隔膜附近的器官受刺激而引起的。打嗝時,空氣經過喉進入肺內。空氣被吸進喉時,撞擊會厭軟骨,於是令聲帶顫動,發出打嗝聲。

打鼾:睡覺時發出刺耳的聲音,通常是由於人用口呼吸所致。接近喉的口腔上顎的柔軟組織在有空氣經過時發生顫動。嘴唇、面頰和鼻孔也可能顫動。你若仰臥睡覺,口便易於張開,舌頭會妨礙空氣通過。側睡也許能夠使人停止打鼾。

打呵欠:不隨意地深深吸入一口氣,研究者相信是由肺內二氧化碳積存而引起的反應。有些人認為打呵欠在社交場合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習慣。每逢你看見或聽見別人打呵欠,你自己也不期然想打呵欠。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第23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咽

氣管

主支氣管

右肺

鼻竇腔

會厭軟骨

喉

聲帶

左肺

細支氣管詳圖

肺毛細管

肺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