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業的興衰
第1部分:墮入金錢憂慮的魔掌中
「生命雖然來自父母,惟獨金錢才能夠保全我們的性命。」——《日本永代藏》或稱為《百萬富翁的福音》,井原西鶴著。
你曾否在金錢上捉襟見肘?或者在購買必需品時發覺現金不足?又或者目睹家人挨飢抵餓,衣衫襤褸?關於上述問題,現今有千百萬人無疑會回答飽經此苦,他們深諳床頭金盡的滋味。
請想想,失業的父親要養家活兒,心情多麼徬徨!試想想,做母親的拖著疲乏身軀排隊採購一些不易購得的商品,竟然發覺貨架上空空如也,或價格太高時的心情。請也考慮那些面臨公司倒閉的商業行政人員的焦慮,又或者為了清還數以十億計的債項而發愁的政府所面對的巨大壓力。
在今日的世界裡,甚至若干用語聽來也會令人大感不安。我們的入息(藉著付出勞動力或其他資源換取回來的金錢,貨物或服務)可能低微到嚴重威脅我們的生活水準(在生活上一貫享有的經濟水平)的地步。原因可能是失業,經濟衰退或大蕭條(前者指較溫和的商業不景氣,後者則嚴重得多),又或者是因為通貨膨脹(求過於供而引致物價上揚,貨幣貶值)。一旦入息減少,生活費(購買每日所需物品和服務的費用)便開始捉襟見肘了。
經濟壓力,威力驚人
一位權威人士指出30年代的大蕭條是一齣經濟悲劇,「影響世上所有國家以及生活上的每一方面,觸及社會、政治、國內和國際的每個層面。」由於德國和意大利的極權政治勢力不斷坐大,大蕭條也間接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壓力的威力於此可見一斑。事情正如《金錢的來龍去脈》一書的作者約翰·加爾布雷思所指出:「1933年初,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取得政權。他的得勢至很大程度是由於失業人數眾多,工資、薪金、物價和房產值同時大幅萎縮,這一切均使人深感痛苦。」論到美國同一時期的通貨膨脹,加爾布雷思說:「姑勿論金錢是否重要,肯定沒有人會懷疑它的確可以使人產生極大的恐懼。」
80年代末期橫掃東歐的政治改革主要是受到經濟因素影響所促成的。這些因素在西方民主體制選舉制度中,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眾所周知,選民在投票時肯定會受到關乎他們的生計的事所左右。
反對者也時常運用經濟壓力,試圖逼使政府改變政策。故此,現代的經濟制裁有時相當於古代的軍事侵略。1986年,歐美和日本對南非實施經濟制裁,抗議它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些措施明顯地取得一定的成果。1990年聯合國代表世界各國,向伊拉克施加經濟壓力,可是收效不大。
然而,情勢的發展已經十分明朗。法國一位作家兼總統顧問雅克·阿塔里聲稱,『大商賈正逐漸取代戰士而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一本新聞雜誌也評論說:「[在許多國家裡,]經濟力量已取代了軍事力量,而成為最受人重視的一環。」
魔掌放鬆了嗎?
天災、瘟疫和罪行可以擾亂經濟,債務和預算案的赤字也具有同樣效果。《柯林斯世界歷史圖解》指出「國際間的債項(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是那麼龐大,以致不時將整個世界推向一場空前絕後的經濟大災難;此外,窮人越來越多,貧窮導致的絕望和隨時爆發的憤懣,委實令人提心吊膽。」
正當有些政府未能控制通貨膨脹而深感痛苦之際,其他政府則力圖掙扎避免陷入窘境。經濟的不穩通常以股票市場大幅下瀉的情況出現。一位政治領袖患上急病,甚至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都能夠在幾小時內使巨大的財富化為烏有。1987年10月華爾街的股災——比1929年那次嚴重得多——被譽為金融史上最可怕的一週。差不多3850億美元的資產轉瞬間不翼而飛。雖然股市後來復甦,可是許多專家都預測真正的股災尚在後頭。新聞工作者喬治·J.丘奇說:「世界最好希望永不會知道金融界這場浩劫最後爆發時的慘況。」
經濟壓力的魔掌絲毫沒有放鬆,這些壓力所引致的憂慮正緊緊壓迫著全人類。因此,我們若期望經濟壓力不久便會終止,這個想法切合實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