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6/8 14-17頁
  • 諾福克島——從罪犯的流放地變為遊客天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諾福克島——從罪犯的流放地變為遊客天堂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苦痛的島」
  • 諾福克島的叛變事件
  • 從皮特凱恩島遷往諾福克島
  • 機場帶來了轉變
  • 「瓦塔威宇」
  • 「請來觀光」
  • 科科斯島——的藏寶傳說
    警醒!1997年
  • 沙島上的世外桃源
    警醒!2006年
  • 甘心捨己:大洋洲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6年(研讀版)
  • 熔岩四溢的火山變成寧靜海島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6/8 14-17頁

諾福克島——從罪犯的流放地變為遊客天堂

《儆醒!》雜誌駐新西蘭通訊員報導

一百五十多年前,大部分來到諾福克海岸的人都是非自願的——以囚犯的身分登岸。這是罪犯的流放地,這些犯人都是從澳洲被押解到這裡來的。在英國的歷史記錄中,這裡是人所共知的一所監管得最苛嚴的監房之一。但如今每年卻有逾2萬名遊客到訪這個島嶼天堂。

諾福克島位於何處?這個島嶼何以會從罪犯的流放地轉變為旅遊的港口呢?在這海島的歷史中曾有些什麼不尋常的事件發生?諾福克有什麼特色以致在今日竟吸引到這麼多遊客?

我曾查考過有關這海島的一些多采多姿的歷史,這使我越發期待在1990年前去一睹當地的風光。我從查考中獲悉在1774年,一位知名的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浩瀚無邊的太平洋西南端航行,他所發現的不是他正力圖尋找的「南部大洲」,而是一個長8公里、寬5公里的細小火山岩島,是伸延至新西蘭南部數百公里以外的山脈的其中一部分。後來庫克便根據諾福克公爵的名字為這島命名。

「苦痛的島」

《諾福克島與島民》一書評論說:「諾福克的歷史實在多采多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像暴風雨前夕海面上烏雲密布,人一旦置身其中,混亂旋即接踵而至。」

在庫克發現這島大約14年之後,人們已種下了混亂的禍根。當時的代理總督菲利普金決定揀選這個島用作英國政府的殖民地,但他的第二個目標卻用心不良,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囚犯流放地以紓緩英國的監獄擠迫情況。

儘管這個監獄在1814年由於經費高昂而遭棄置,在1825年卻又被重建起來,用來收容因各種罪行而被判刑的囚犯,有些是危險罪犯,有些是政治犯,更有許多是從遙遠的家鄉被解往這裡,他們往往只因犯上一些微小的罪行而被囚禁的。因此,這個原本是太平洋上一個和平寧謐的樂園竟變成了「苦痛的島」達30年之久,直至1854年再度棄置不用為止。

它何以稱為「苦痛的島」呢?我從《發現諾福克島》一書獲悉該島的「情況會因[監獄]獄長的更替而有很大的差異;即使暫時有一種仁慈而開明的管理,但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極端殘酷和暴虐的管理。當時的歷史記載充滿了謀殺、暴亂、逃獄失敗與偶然越獄成功等各式各樣的故事,也有許多由於報復而施行的死刑和笞刑等事件。1839年,獄長托馬斯·邦伯里少將一方面對五個掠船逃獄的男子每人判罰300下笞刑,但卻又設立了獎勵制度來獎賞一些行為良好的囚犯。」

這個罪犯的流放地是由許多被定罪的勞工所興建的,包括其中的監牢、兵士的營房和其他建築物在內。這些建築物有部分已相當殘破,但依然能夠保存至今,並成了島上特有的歷史遺跡。我曾經在這些營牆和建築物之間瀏覽,這些建築物曾一度被人描述為在南半球上最優秀的格魯吉亞建築物之一。它帶我回到150年前的日子,我可以在想像中依稀聽見獄中受害者的痛苦哀聲。

諾福克島的叛變事件

在諾福克的墳場上徜徉會使人更深入洞悉島上一些不尋常的歷史。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曾多次看見墓碑上刻有克里斯蒂安(英文Christian, 基督徒)這個姓氏。我在當地遊覽期間曾聽聞許多居民都說:「我是個基督徒。」這不是因為他們隸屬某個宗教組織,而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之故。

許多人對「邦蒂號」帆船和其上發生的叛變事件都耳熟能詳。這事件成了無數書刊和至少三部電影的主題。同樣為人所熟悉的是兩群敵對分子的首領,布萊船長和他手下年輕的代理副官弗萊特·克里斯蒂安。1789年4月,布萊和他手下18名忠心的官員在離開大溪地之後,便被叛徒克里斯蒂安及其手下遺棄在一隻小艇上隨波逐流。在海上艱苦掙扎了七星期之後,布萊和他的同伴終於在現今屬印尼的蒂汶島登陸,這島位於他們原先遭遺棄的地方以西差不多6400公里。他們這個航程一直被譽為航海史上最卓越的航行事跡之一。布萊後來回到英國將事件公之於世,結果有三名叛徒遭法庭審訊和問吊。

與此同時,弗萊特和他手下8位一同背叛的同黨以及19個大溪地人,包括男女在內一起乘「邦蒂號」返回大溪地,後來他們為了逃避報復而惟有乘船他去。1790年,他們抵達僻遠的皮特凱恩島,這島位於大溪地東南約2200公里。

對那些叛徒來說,在皮特凱恩島上居住可說是他們的報應了,因為島上的生活非常艱苦。嫉妒、猜疑也招致暴力衝突和死亡。然而,儘管難題重重、生活困苦,這些「僑居者」仍得以苟延殘喘。他們料想不到自己的子孫在1856年竟可有機會在皮特凱恩島以西7000公里的諾福克島上定居下來。

從皮特凱恩島遷往諾福克島

1990年6月8日,諾福克島上的黎明時分既寒冷,又下著雨。然而,天氣並沒有阻礙島上數以百計的居民穿上19世紀中葉七彩繽紛的服裝齊集在碼頭慶祝一年一度的「邦蒂日」。他們在這日會重演在134年前,即1856年時登陸該島的情況。我這位興致勃勃的旁觀者遂得以親眼目睹海員們與風浪搏鬥的情景。

自叛變以來到當年,67年已過去了。當時共有193名皮特凱恩島的居民重新在諾福克島上定居下來。但後來有些居民卻返回皮特凱恩島,所以時至今日仍有人在該島居住。

諾福克島上的新居民——一群有歐洲與大溪地血統,刻苦耐勞的人——再沒有表現出反叛、兇殘的性格了。相反,他們彼此間形成一種緊密、虔信宗教和友善的社會關係。農業和漁業是他們的主要生計。在皮特凱恩的經歷使他們受到裝備,得以在孤立和需要自力更生的情況下繼續生存。由於當地缺乏深水的港口讓途經的船隻停泊,所以甚至與外界的這種僅有接觸也相當困難。

機場帶來了轉變

像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國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也將諾福克島改變過來。其中最重大的改變莫過於興建了一個機場,他們遂得以與外界有緊密的接觸。旅遊業是目前島上的主要收入來源。

我和其他搭客在諾福克機場下機之前,當地一位政府旅遊業管理局的代表告訴我們,由於居民所飼養的牲畜會在街上四處走動,「我們籲請你們要小心駕駛,動物是有優先權使用道路的。」事實上,遊客大多來自澳洲和新西蘭,他們都受到當地人那種簡樸單純、不問世事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此外,當地的天然美景、免稅商店、囚犯的流放事跡、以及後來與「邦蒂號」的叛變事件有關的獨特歷史也令許多遊客著迷。

雖然島上的居民深知他們的發展與旅遊業是息息相關的,但對一些長期在諾福克居住的人來說,日益蓬勃的旅遊業也為他們帶來了不少煩惱。他們緬懷過去,不禁對往昔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念念不忘。我曾探詢一位居民,問她有否渴望重過往日的生活方式時,她答道:「當然!當然!這是毫無疑問的!往日人人都有較多的時間對別人表現真摯的關懷;人們會彼此分享他們勞碌得來的成果,但如今樣樣東西都是金錢掛帥。」

「瓦塔威宇」

這是我在一個早上從事逐戶傳道時人們向我招呼的方法。「瓦塔威宇」,翻出來便是「你好嗎?」雖然英語是諾福克島上的通用語言,但在1856年,僑民也將自己在皮特凱恩島僑居時所用,由古老英語和大溪地語混合發展而成的優美語言帶到島上去。「皮特凱恩語」或「諾福克語」是一種比「洋涇濱」英語複雜得多的語言,它有本身的法則,說起來音韻鏗鏘。

我曾在一本名為《暢談諾福克語》的刊物裡找到進一步的例句。「特二撒郎故到密庭」意即「十二個人參加聚會」。「依時孤地,爾獨復古費神」意思是「天氣很好,最宜外出垂釣。」

「請來觀光」

一本旅遊冊子將諾福克描述為:「世上一處最和睦純樸、富歷史意義、風景秀麗、逍遙閒適、安全寧靜、引人入勝、富大自然美、獨一無二的度假勝地。」一位當地居民自豪地對我說:「我相信在目前的事物制度中,我們差不多已置身於樂園之中,我絕不想移居別的地方。」

諾福克島雖然位於南部的海峽,但郊區的氣候卻十分和暖,四周青山環抱、綠樹成蔭、花卉芬芳吐豔。我從高處的有利位置向下眺望,看見浩瀚無邊的太平洋。疏落的房子各有其多采多姿的園林設計;島上沒有罪案。人們照常勤奮作工,他們很少需要政府的幫助。島民仍然過著自力更生、隨遇而安的生活。然而,儘管島小人稀,耶和華見證人也在島上向居民宣揚好消息。

這個獨特海島上的好客居民也許會對你說:「喲你看樓盎」——「請來觀光」。有機會接獲這項邀請真是一大賞心樂事。

[第15頁的地圖或圖片]

從高處的有利位置向下眺望,可以看見浩瀚無邊的太平洋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諾福克島

皮特凱恩島

新西蘭

[第16頁的圖片]

行政大樓和監獄的牆垣;遠處是菲利普島

一棵典型、對稱的諾福克松樹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