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3 3/8 15-19頁
  • 尼亞加拉大瀑布——美洲千秋永垂的瑰寶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尼亞加拉大瀑布——美洲千秋永垂的瑰寶
  • 警醒!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真正的憂慮
  • 探索千秋永垂的瑰寶
  • 冬日仙境
  • 尼亞加拉半島
  • 四時珍寶
  • 尼亞加拉大瀑布——令人驚嘆難忘
    警醒!2001年
  • 默奇森瀑布——烏干達境內尼羅河上的瑰寶
    警醒!2011年
  • 伊瓜蘇瀑布——萬綠叢中的珍寶
    警醒!1991年
  • 從天上流下來的河
    警醒!198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3/8 15-19頁

尼亞加拉大瀑布——美洲千秋永垂的瑰寶

《儆醒!》雜誌駐加拿大通訊員報導

加拿大前任總督達弗林勳爵在多倫多向安大略藝術家協會的會員致詞時,衷心讚嘆說:「這個奇妙無比、美麗絕倫、氣象萬千的景貌,正是大自然造化力量的驚人傑作之一!」時維1878年,他當時正極力主張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區興建國立公園,以便保護及保留大瀑布那令人「懍然生畏的奇美特色」。

如此莊嚴壯麗的自然奇觀實非筆墨所能形容的。這景象實在動人心弦!世界各地的遊客也受到吸引,紛紛前來一睹這美洲千秋永垂的瑰寶。

我們從歷史獲悉,早在三個多世紀以前,歐洲人首先發現這「雷鳴大水」——尼亞加拉大瀑布。1644年,一位名叫列·謝爾·讓德里奧的法籍醫師致函告訴法國的朋友,盛讚尼亞加拉瀑布的奇景。後來有些海外傳教士、商人和探險者也相繼報導有關這個位於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的雷轟大瀑布,結果,許多人對於這瀑布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尼亞加拉大瀑布其實包含兩部分,分別位於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邊境上。霍斯舒瀑布屬於加拿大境內,亞美利加瀑布則在美國境內。為了一睹美洲這項卓越的瑰寶,早期旅客不惜攀越泥濘溝壑,踏上數千年來被河流侵蝕而分割成的陡峭峽谷,抵達由印第安人開闢出來的險峻小徑,然後沿徑而行。

真正的憂慮

企業家後來陸續抵達,打算在當地發展旅遊業,並開拓多個旅遊點。結果,在這個壯觀的自然奇景一帶相繼發展了許多商業活動,由於這些活動缺乏管制,這使許多人深感不安。他們渴望採取行動,設法挽救這個歷史悠久的尼亞加拉瑰寶。風景畫畫家F.E.丘奇認為,當地的商業活動大煞風景,他對此大感不悅。一位遊客在1847年哀嘆道:「偉大的奇景一帶正被各種令人討厭的真菌類植物所侵擾,情況相當嚴重。」

E.T.科克在1832年也有感而發地說:「這塊土地不能永保其神聖,真令人可悲。林中的樹木不能隨處自由衍生,保持青蔥繁茂,這實在令人可嘆;人工化的東西又怎能與這自然奇景相比呢。」有遠見的人預測到商業活動一旦在當地生根,那麼,位於耶和華這項奇妙創造附近一帶的宜人景色,行將破壞無遺。

時至今日,由於達弗林勳爵以及其他有遠見的人士共同作出的努力,現在尼亞加拉河的兩岸,就是從大瀑布至下游的漩渦急流,都有環境優雅的公園點綴。這樣,上帝這項奇妙、優美的創造奇觀才得以保存下來,而不致讓商業活動大煞風景。由於這緣故,旅遊區遂移往遠離瀑布的地方,遷至美加兩國邊境的城市裡。雖然如此,由於瀑布面對長期無情的侵蝕,因此,近年來環境學家十分擔心這美洲瑰寶的命運,他們對此都不表樂觀。——請參閱有關侵蝕一欄的附框資料。

探索千秋永垂的瑰寶

我們發現不論從什麼角度都可以毫無阻隔地探索和觀賞到這項稀世奇珍。例如從高處的瞭望台眺望瀑布,或從高空盤旋的直升機上俯瞰下來,眼前的景象委實教人肅然起敬。沿著尼亞加拉園林大道漫步或乘坐交通工具漫遊,均使人樂而忘返。漩渦急流位於瀑布下游不遠的地方,也是遊人值得一到的好去處。

我們沿著峭壁向下前進,並且穿過隧道,來到瀑布之下而使我們自覺恍如「置身幕後」一般。我們從幔子般的流水透看過去,霍斯舒瀑布顯得更有氣派,叫人神往。瀑布的怒吼聲震耳欲聾。更令人驚心動魄的是,膽識過人之輩乘坐遊艇在瀑布之下波濤洶湧的水面上向天仰望,這番景象實在叫人永誌難忘。正當雷霆萬鈞的水流向河面傾瀉而下,一縷縷霞霧隨即裊裊上升,產生了一道道美麗悅目的彩虹。每一組新的水點都形成新的彩虹。在我們所站的有利位置上,隨著霧氣和水點紛紛降在我們的雨衣上,我們得以享受和沐浴在雨露和團團霧氣中。

一份介紹尼亞加拉公園景色的冊子說:「在晚間觀賞尼亞加拉瀑布使你有如置身在夢幻仙境裡。」因此,我們當然不想錯過在晚間欣賞瀑布在強力、五光十色的燈光照明下的夜景。事實上,英國的威爾斯親王在1860年首次欣賞瀑布在燈火照耀下的景象時,倫敦《泰晤士報》的記者尼古拉斯·A.伍茲執筆描寫當時的壯觀景象說:「在剎那間,有如萬馬奔騰的流水在強光照射下發出萬丈光芒,像要變為融化了的銀一般。從瀑布後頭看去,燈光眩目耀眼,在亮光前的流水看來恰似晶瑩通透的水晶片,又像由無數鑽石堆砌而成的瀑布珠簾子,每顆每串都在蹁躚翻騰,耀目生輝,猶如一道磷光閃閃的銀河,光照萬里。」

冬日仙境

從瀑布上騰的水分,瀰漫著夏日的空氣,使附近的花卉、灌木和樹木,越發嬌豔、茁壯。然而到了冬天,這些霧氣則隨風降在河邊的樹木上,凝結成一片片的薄冰,晶瑩透明、光輝閃閃。在陽光普照下,遍布四野的白雪把陽光反射出來,使人眼花繚亂,目眩神迷,把瀑布襯托得更莊嚴、更壯麗。

冬天也為狹窄的尼亞加拉河峽帶來了大量的浮冰。年復一年,從伊利湖而來的浮冰阻塞了河峽。湖上的冰塊裂開,流向尼亞加拉河,衝越瀑布,最後堆積在狹窄的河峽上。就這樣,冰塊堆積如山,直至形成一座冰橋,把河道完全堵塞。近年來,有關當局在伊利湖通往尼亞加拉河的入口處,設置了一道由鋼纜和木材構成的屏障,以防止冰塊大量堆積起來。

尼亞加拉半島

與瀑布互相輝映的是豐饒的尼亞加拉半島。它位於安大略湖、伊利湖以及尼亞加拉陡崖之間。由於地勢有如屏障一般,加上附近一帶有若干湖泊,半島因而有獨自的小氣候,真是得天獨厚。

氣流在陡崖和湖泊之間循環,以致冬夏的氣候均溫和適中。在這個備受保護、景色宜人的半島上,各大小果園種植美味可口的蘋果、櫻桃、梨子、梅子和桃子;茂密的葡萄園則盛產林林總總的葡萄。釀酒場和葡萄汁工廠設於別致的小鎮上,把葡萄樹所結的纍纍果實加工泡製;這為安大略境內的這個區域平添了不少特色。這一切景致使遊客在這郊外遊覽時格外愉快,尤以在春花吐豔和秋收季節為然。

四時珍寶

這項美洲的奇珍異寶乃是來自上帝的偉大恩賜。(請參閱詩篇115:16。)這使我們大開眼界、飽享眼福。

不論在任何季節,遊客都可以親臨當地,觀賞耶和華所創造多姿多采的藝術傑作。遊人可以一聞春日果園傳來的陣陣清新芳香,一嘗林林總總令人垂涎欲滴的鮮果;一睹創造主輕柔地撫拭而成的叢叢花卉,在雷霆萬鈞的瀑布滋潤下,多麼鮮豔奪目。不但如此,他們也可以欣賞到秋天深紅的楓樹,跟安大略南部金黃的樹木,相映成趣。

另一些遊人也許喜歡欣賞尼亞加拉瀑布的冬日景致,霜雪在瀑布下堆疊如山,叢林一片白雪皚皚,枝葉上的冰片在冬日陽光照射下,儼如水晶,閃閃生輝。

尼亞加拉半島以及這道壯觀的瀑布把四季的佳景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切無疑應當感動我們對耶和華滿懷感激。數千年前,上帝應許說:「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世記8:22。

[第16頁的附欄]

瀑布的侵蝕——如何控制?

隨著時間過去,侵蝕可能會使瀑布消失蹤影。近年來,尼亞加拉大瀑布受侵蝕的速度已大為減慢。霍斯舒瀑布每年被侵蝕8厘米;亞美利加瀑布每年則只被侵蝕了2.5厘米。這件事得以成就主要是藉著兩個方法:(1)挖深河床,並且控制河水從中央河道流出的方向;(2)藉著運用水力發電機把大量河水加以利用,從而減少河水流經瀑布的水量。上游則設有一道堤壩控制流經的水量,堤壩上共有18道水閘。現時當局惟獨在旅遊旺季期間才會放出全部河水流經瀑布。

據估計,霍斯舒瀑布約高53米,闊792米。亞美利加瀑布則約高55米,闊305米。在不受任何調節的情況下,流經兩道瀑布的總流水量估計大約是每秒鐘760萬公升。

[第18頁的附欄或圖片]

走鋼絲雜技員及特技演員

布隆丹和法里尼是兩位極負盛名的走鋼絲雜技員,他們曾多番走在鋼絲上而橫過尼亞加拉河峽。

布隆丹最驚險的表演包括捧著一個爐子走在鋼絲上,然後把爐子放在鋼絲上,再生火煎蛋餅。他後來把蛋餅切成碎塊,再將其傳遞給下面的「霧中仙子號」遊艇上期待已久的乘客品嘗。

法里尼亦不甘後人,他抬著一台洗衣機走在鋼絲上,然後將其放下,接著用一個水桶從河裡取水,然後洗濯幾條女用手帕。他在洗濯完畢後再將帕子懸掛在洗衣機的橫杆、直杆上曬乾,接著取回帕子,任令帕子隨風飄揚,然後返回原處。

許多特技演員把自己套進桶子、圓球及其他容器內企圖橫過霍斯舒瀑布,藉此向瀑布挑戰。然而,有些人卻因而受傷,許多人更因而窒息致死、活活溺斃或撞著瀑布下的石頭上而送命。由於這緣故,政府已經禁止人作這類特技表演了。

[鳴謝]

H.Armstrong Roberts

[第17頁的圖片]

在遊艇上(圖片前方)觀賞雷霆萬鈞的霍斯舒瀑布實在令人永誌難忘

莊嚴壯麗的亞美利加瀑布(圖下方)和霍斯舒瀑布(圖上方)

冬季裡,瀑布周圍白雪皚皚,晶瑩潔亮

[鳴謝]

Niagara Parks Commission

此乃弗雷德里克·丘奇在1857年的作品,他在畫中畫出一道彩虹

[鳴謝]

Frederic Edwin Church: NIAGARA/Corcoran Gallery of Art, Museum Purchase, 76.15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