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3 9/8 22-25頁
  •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 警醒!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家庭背景擔當什麼角色?
  • 壓力擔當什麼角色?
  • 對性別懷有不正確的觀點
  • 飲酒會造成分別嗎?
  • 傳媒怎樣影響人的舉止
  • 『各自為政』的影響
  • 對受暴力影響的家庭予以援手
  • 暴力打擊家庭
    警醒!1993年
  • 男人為什麼打女人?
    警醒!2001年
  • 上帝對暴力有什麼看法?
    警醒!2002年
  • 你能夠克服破壞家庭幸福的難題
    家庭幸福的祕訣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9/8 22-25頁

家庭暴力原因何在?

「家庭非但沒有成為一個安樂窩,使家人可以避開外界社會的種種壓力、緊張和不合理情況,反倒看來正經常把這些難題傳開,而且還加以擴大。」——《親密的環境——探討婚姻和家庭》。

對家庭暴力所作的研究只不過是相當新近的嘗試。廣泛的調查僅限於在近幾十年來才進行。雖然調查結果不一定首尾一貫,不過總算發現一些造成家庭暴力的基本因素。讓我們考慮其中幾個因素。

家庭背景擔當什麼角色?

一群學者論及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我們接見的夫婦越是暴戾,他們的孩子彼此間也越暴力,對父母也是如此。」

僅是目擊家庭暴力的發生,已經足以對幼童產生極大影響。「一個孩子目睹母親遭受毒打,相等於他自己也被毆打。」治療專家約翰·布拉德肖指出。一位名叫埃德的年輕人痛恨見到父親毒打母親。可是,不知不覺之間,他已經潛移默化,以為男子必須控制女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男子必須恐嚇、傷害和貶低女性。長大成人之後,埃德把這些暴虐手段全部加諸他的妻子身上。

有些謹慎的父母禁止兒女觀看暴力的電視節目,無疑這是一項明智之舉。可是,父母在行為上為容易受影響的兒女以身作則時,必須加倍謹慎。

壓力擔當什麼角色?

懷孕、失業、父母去世、搬家、患病和經濟難題等等都會帶來壓力。大多數人並不會因有壓力而使用暴力。可是對一些人來說,壓力可以是暴力的前奏曲,特別當涉及其他因素時更是如此。舉例說,照顧年紀老邁的父母——特別老人家患病在身——加上其他的家庭責任,時常導致照護的人筋疲力竭,進而虐待老人。

生兒育女也會產生壓力。由於這個緣故,虐待兒童的可能性隨著家庭成員增多而加大。兒女也可以成為虐待配偶的導火線,因為「為兒女而爭執最容易導致夫婦互毆,」《在緊閉的門後》一書報導。

對性別懷有不正確的觀點

在加拿大開設顧問服務公司的丹·巴約力克指出,有虐待傾向的男子對女性大多懷有錯誤的看法。他說:「不論文化背景如何,他們自幼便受到教導以為男權至上。」主持治療一組有虐待傾向的男子的哈米什·辛克萊說,很多男子都受到灌輸,自以為比女子優勝,因此他們有權可以「懲罰、管教或威嚇女性」。

在許多國家裡,男子被視為有權把妻子當作一件物品般看待,就好像他財產的一部分。對妻子的控制和專橫被看作是他的男子氣概和尊榮的表現。妻子時常遭丈夫毒打和虐待,然而,鑑於這些事已是司空見慣,當地的司法部門通常都是不聞不問的。男權至上,女子卑賤。不論丈夫是多麼卑鄙、粗暴、變態或自私,妻子都必須表現完全的順服。

哥倫比亞電視台記者莫利·塞弗談及一個南美國家時報導說:「在整個拉丁美洲,該國的大男人主義無出其右。……這種情況充斥整個社會,包括在法庭內。一個男子可以為了捍衛名譽殺人而無需受罰,尤其是受害人是他的妻子或情人。」塞弗認為「地球上再沒有其他地方(比這個國家)更歧視婦女的了」。然而,男權至上,女子受歧視的情況其實十分普遍,絕非僅限於這個國家,只是該國的情況可能特別嚴重而已。

紐約市家庭暴力法律執行部門主管明娜·舒爾曼指出,男性以暴力作為支配女性、表現力量和權威的工具。她補充說:「我們留意到,家庭暴力乃是誤用權力和操縱的表現。」

好些毆打妻子的人由於本身的自尊受到損害,因此也試圖令受害者無地自容。他們若在虐待妻子方面得逞,便彷彿可以挽回自尊似的,以為自己比另一個人優越,可以控制這個人。他們以為這樣做可以證明自己確實具有男子氣概。然而,這是真的嗎?對弱質女流凶神惡煞可以證明他們真的是大丈夫,抑或其實是專橫無理的人?堂堂男子漢竟然毆打弱質纖纖、手無寸鐵的女子,這真的就是男子氣概嗎?一個道德高尚的男子會以關懷體恤、恩慈憐憫對待弱小無助之輩,而絕非恃強凌弱。

闡明虐待狂無理取鬧的精神的另一種情況是,這些人經常責怪妻子挑起爭端。他也許暗示,甚至對她說以下的話:『你這件事做得不好,所以我才揍你。』又或者:『晚飯弄遲了,你真是咎由自取。』在虐待狂的腦海裡,錯總是在她。無論如何,配偶的短處絕不能構成毆打的正當理由。

飲酒會造成分別嗎?

鑑於酒精能夠減低人的自制力,同時增加了憑衝動行事的潛在危險,難怪有些人認為酒精可能是個誘發虐待的媒介。一個清醒的人,即使情緒激動,通常也能夠保持自制;但是酒過三巡,他便會變得蠻不講理、惹是生非。酒精更使人亂性,削弱他控制脾氣的能力。

然而,其他人卻聲稱難題的癥結在乎壓力過於酒精。他們說一個以酒精應付壓力的人與用暴力減壓的人其實沒有多大分別。這意味到好酒的人無論清醒或醉酒都會是強橫粗暴的。可是,無論基於什麼原因,使用酒精肯定不會幫助人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常正好適得其反。

傳媒怎樣影響人的舉止

有些人認為電視和電影大力鼓吹男性要有男子氣概,並且教導人使用武力作為解決爭端和發泄憤怒的正當手段。一位家庭顧問承認說:「《藍波»(Rambo)這部電影對我影響深遠,令我大感迷惑;一方面,我[內心]奉公守法的成人思想因藍波大開殺戒而感到震慄,與此同時,我[內在]的童稚心態卻為他喝采打氣。」

既然眾多兒童用了數以千計小時觀看電視,這些節目含有數不勝數的暴力、強姦、歧視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鏡頭,難怪很多兒童長大後便把這些反社會的性格付諸行動,繼而強加諸別人身上。事實上,不但兒童受到傳媒影響,連成年人也不能幸免。

此外,特別近年來電視和電影裡暴力、不道德和輕賤女性的鏡頭有變本加厲的趨勢,這自然也助長了家庭暴力。正如一個調查團體發現,「很明顯,……觀看暴力鏡頭與侵略性行為有相互的關係。」

『各自為政』的影響

今日,許多人的生活都顯得孤單寂寞。超級市場和平價商店取代了友善親切的鄰里雜貨店。城市重建、經濟難題和失業削弱了家庭的地位。在那些與社會缺乏緊密聯繫的家庭中,暴力事件極為常見。

詹姆士·科爾曼在他的著作《親密的關係、婚姻和家庭》中,解釋他為何有上述的見解。他認為一個性情孤僻的人鮮與別人作有意義的談話,以致虐待者很難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處境,以及從可信靠的知己處尋得幫助。缺少了來自至親和密友的調整和安慰,當事人更容易在行事上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沒有親友每天糾正和消解他的錯誤思想。一如箴言18:1所說:「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

對受暴力影響的家庭予以援手

我們剛才探討過的,只是部分促成家庭暴力的原因而已。還有不少別的成因。辨明以上的因素之後,現在我們需要考慮一下解決的方法。人若正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之中,他可以怎樣行去制止虐待的行為模式?聖經的觀點又如何?家庭暴力會有終止的一天嗎?第26頁的文章會討論這些問題。

[第25頁的附欄或圖片]

感情上的暴力——出口傷人

身體上的虐待來自拳打腳踢,感情上的虐待卻牽涉到用言語去攻擊人。兩者之間的惟一分別僅是選用的武器有所不同而已。情況正如箴言12:18所述一樣:「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感情上的暴力,包括那些「如刀刺人」的說話,究竟有多大的危險呢?蘇珊·福沃德博士寫道:「結果[跟實際的虐待]都是一樣。」在感情上說來,「你照樣感到恐懼、無助和痛苦。」

加諸配偶身上的感情暴力:一位長期受害者說:「夫妻間的暴力並非僅是身體上的。至很大程度,也許甚至大多數的暴力都是言語上和感情上的。」虐待的方式可以包括漫罵、呼喝、不停的批評、辱罵和恐嚇會使用實際的暴力等。

蔑視、侮辱或威嚇的惡意言論均可以對人造成重大的傷害。像水點滴在石頭上一樣,含沙射影、貶低別人的話起先看來或許無傷大雅,可是很快對方的自尊心便會受到創傷。一位婦人說:「若要在身體上和言詞上的虐待任擇其一,無論何時我都寧可選擇肉體受苦。」她解釋說:「傷痕是看得見的,因此別人至少會可憐你。反過來說,口頭的辱罵照樣令你難過極了,卻絲毫沒有傷痕。沒有人會可憐你。」

加諸兒童身上的感情暴力:這可以包括經常批評和貶低一個孩子的外觀、智力、才幹,或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嘲笑尤其具有殺傷力。兒童常常只留意嘲笑的表面意思,而不懂得分辨字裡行間哪些是實在的,哪些僅是「說笑」而已。家庭治療學家肖恩·霍根-唐尼觀察說:「孩子會覺得身心受創,可是每個人卻在笑,故此他學會的是不要信任自己的感覺。」

因此,在大多數的事例上,蘇格蘭歷史家和小品文作家托馬斯·卡萊爾的話的確很適用。他曾說:「我現在才明白,以一般而言,嘲笑乃是魔鬼的言語;為了這個緣故,很久以來我已經把它棄若敝屣了。」

一位專門研究虐待兒童案件的專家喬伊·拜爾斯說:「身體上的虐待可能會殺死一個孩子。可是,來自父母持續不斷的負面批評,同樣能夠將孩子的品格和性情毀去。」《家庭生活導師》雜誌評論說:「傷痕可以辨認和褪去;然而感情上的創傷,卻能夠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孩子的思想和品格,長久影響他對現實的看法,也影響到他與別人的相處。」

[第23頁的圖片]

兒童看慣暴力,耳濡目染,日後的行為會受到嚴重影響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