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龜相遇之處
《儆醒!》雜誌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接觸野生海龜的最佳時刻,莫過於趁牠在沙灘的新巢裡產卵的時候了。你喜歡與我一同遊覽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岸,參觀這個有1.5公里長、稱為蒙勒波斯的海灘嗎?昆士蘭號稱澳大利亞的陽光之邦。但你無需擔心會被熾熱的亞熱帶陽光灼傷。因為我們的旅程在夜間進行。進行這個引人入勝的遊歷最理想時間是在晚上八時至午夜之間。
最好有一位訓練有素的嚮導隨團出發,只宜有一小隊人同行,因為我們若要觀看或觸摸碩大的母海龜,有些事情是我們必須慎加留意或應當規避的。我們在漲潮點以外沿著沙灘向前行。這時嚮導請我們把手電筒關掉,因為手電筒的亮光會使海龜受驚。教我們驚訝的是,甚至在沒有燈光之下,海龜所留下的一米寬的痕跡仍清楚可見。
接著,我們的嚮導向我們講述有關區內海龜的資料。原來在澳大利亞水域裡有六種不同的海龜品種,但其中只有四種可以在蒙勒波斯找到。蒙勒波斯是整個班達伯格海岸供海龜產卵繁殖的主要地點。若以普遍的程度劃分,這四種海龜依次序是:大海龜(Caretta caretta)、平背海龜(Natator depressa)、綠海龜(Chelonia mydas)以及稜皮海龜(Dermochelys coriacea)。
初睹海龜風采
我們終於發現了一隻大海龜,大家都興奮不已。牠是我們在上文所列舉的海龜種類中的頭一種,一隻大海龜。我們靜悄悄地望著牠緩緩地越浪而來,爬上沙灘直抵漲潮點以外的沙堆。我們慢慢走近牠身邊,這時我們看見牠已把四周的沙礫和植物清除,掘出一個碟形洞穴來。這樣便可防止雜草在其上繁衍;幼龜一旦在7至12個星期後成功孵化出來時,也不致因雜草覆蓋而受困。海龜藉著運用鰭狀後肢交替地不停掘、撥——右肢一掘,左肢一撥;左肢再掘,右肢再撥,直至築好梨狀的巢窩為止。全部過程歷時約45分鐘。
直至這一刻,牠仍然很易因受驚而返回水裡去。可是牠一旦開始產卵,我們便可以觸摸牠。那位負責保護海龜的女管理員用燈光照在海龜身上。我們若喜歡,便可以隨意拍照。海龜連續產卵約達10至20分鐘之久,蛋兒全部下進巢窩裡。蛋兒的表面上附有一種清澈的黏液,用以保護孵化期間的海龜蛋,使它們免受真菌和昆蟲的傷害。大海龜平均每次可產卵約120枚,每枚的形狀大小與乒乓球相若。每段產卵期大約相隔二至四年,而每段產卵期則會產卵數次,每次相隔14日。
在實際觸摸海龜的時候,我們感到有點意外。原來牠的外皮是十分柔軟的。正因如此,難怪海龜皮革大受歡迎,從而亦使海龜面臨絕種的威脅。牠的外殼是由多塊鱗板組成的,作用相當於脊骨和肋骨。現在牠開始用沙覆蓋著蛋兒。不過,由於牠產卵之處接近漲潮點,幼卵若要生存便必須給遷移到別處去。與我們同行的人中有兩位是海龜研究人員,他們負責完成這項任務。
替海龜加上標籤
為了有助於對海龜的生態進行研究,我們要替海龜加上標籤。標籤會附在牠的一隻前肢上。看見牠把沙土四處亂撥,我們知道要替牠加上標籤是毫不容易的。標籤是由含防腐蝕的鈦合金製成的。人們利用標籤背面的地址和號碼追查海龜的行蹤,這對整個研究計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待海龜死後,標籤才會除掉,並且連同發現海龜地點的詳細資料寄回所示的地址。標籤正面寫有海龜的識別號碼。這隻海龜的編號是T54239,不過我們倒決定稱牠為泰碧花。
看來泰碧花是初次產卵,因為在牠的身上沒有發現任何籤條。故此,牠可以提供一些重要資料,有助於研究人員加強對南太平洋海龜及幼卵的保護。為了要獲取這些資料,我們在沙灘上即時目擊對海龜所施行的一項小手術。這項手術是腹腔鏡檢查;對人類而言,這是很普遍的手術。研究人員溫柔地把泰碧花翻轉過來,放在有輪子的擔架上。我們真替牠有點難過。我們輕撫牠的咽喉,發覺這樣做看來可以使牠平靜下來。牠眼睛流出一些液體,但我們曉得這不是眼淚,而是一種鹽溶液,用以洗去眼上的沙泥,還可排除因吸飲海水過多而剩餘的鹽分,這種淚水與痛楚完全無關。工作人員把牠下肢的皮膚抽起,剖開一個小切口,透過切口放進一條小喉管,然後把少量空氣吹進去。藉著觀察牠的卵巢,研究人員發現這是牠的首個繁殖期,還有更多卵子尚待成熟。他們把全部有關資料都記錄好,於是把喉管的活門開啟,放出空氣,然後再把切口縫上。
研究人員把泰碧花翻轉過來,恢復原狀。牠本能地立即朝著海的方向走去。浪花四濺,把重獲自由的泰碧花送回海裡去。
把蛋兒遷往別處
我們回到海龜產卵的地方,看見蛋兒已經脫離了巢窩。四小時後,蛋卵繫在蛋殼內壁上,這時,血管亦已相繼形成。過了這段時間之後,若再把蛋兒翻動,它們便會受到毀壞。因此,蛋兒一旦下到繁殖區內,通常在兩小時內便要把蛋兒遷往別處。遷蛋的成功率一般都很高。目的是為了保護巢窩和蛋,使它們免受海水沖毀和侵蝕。海沙的溫度會決定幼體的性別。大部分海島沙上的溫度較低,所以多產雄性。另一方面,在蒙勒波斯較暖的沙裡,多產雌性海龜。
大概在一月至三月期間,幼龜便孵化出來。牠們會向上扒沙層,使沙粒墜落巢窩的底部,這樣沙土便可以把牠們漸漸托高了。如果沙土的溫度不是太高,牠們會繼續前行,鑽出巢窩,蹣跚地向海裡爬去。牠們一生的歷程剛告開始而已。研究人員相信還要待50年後,牠們才會達到成熟的繁殖階段。小海龜中最終能夠成功達至這個地步的百分率是相當低的。
人類必須學會愛護海龜
很不幸,人類往往由於粗心大意,以致這六種已知的海龜數目日漸減少。海龜常常把扔進海裡的塑料袋子誤作水母而吞進肚子裡。塑料袋會堵塞消化腸道,使牠們飢餓至死,其他垃圾也足以把海龜勒死。如果船隻的駕駛員一時疏忽大意,船尾的螺旋槳也會危害海龜的生命。此外,油污和有毒廢料更可以在繁殖季節內,把海洋生物通通殺掉。再者,由於海龜每隔15分鐘便必須浮上水面呼吸空氣,牠們可能由於遭魚網纏住而溺斃。
隨著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些危機的確不容忽視,並且也學會愛護大自然,這樣人與龜相遇的機會也相應提高了。這種令人印象難忘,引人入勝的經歷,再一次彰顯受造物教人驚訝不已的奇妙一面——生物傳宗接代,生生不息。
[第17頁的圖片]
上圖左起依順時針方向:小手術;返回海裡去;把蛋兒遷往別處;把標籤附在前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