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4 1/8 27-31頁
  • 乘纖翼而來的死亡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乘纖翼而來的死亡
  • 警醒!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苦苦尋敵
  • 瘧疾的破壞力
  • 力戰求勝
  • 新武器
  • 信心十足的反攻
  • 瘧疾還擊
  • 認識瘧疾
    警醒!2015年
  • 用原始方法對抗瘧疾
    警醒!1997年
  • 對抗瘧疾的新武器
    警醒!1994年
  • 何以「醫得好」的疾病又再度蔓延?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1/8 27-31頁

乘纖翼而來的死亡

《儆醒!》雜誌駐尼日利亞通訊員報導

這場戰爭並沒有成為頭條新聞;不過,它卻奪去了千百萬人的性命。這場戰爭並沒有動用到槍炮炸彈;不過,以悲慘程度而言卻超越了多場戰爭,死亡人數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場戰爭裡,死神不是隨著敵軍的重型轟炸機而來,而是乘著雌蚊的纖翼降臨。

夜幕低垂,整家人都已入睡。一隻蚊子飛進了睡房裡,牠的雙翼每秒拍動200至500次。牠需要人血充飢。蚊子輕輕降在男童的臂上。既然蚊子體重只有千分之3克,男童絕沒有因此而驚醒過來。然後,牠從口器伸出一支鋸齒狀的尖針來,刺破男童皮下的微血管,接著,牠頭上的兩支吸管便把男童的血液抽出來。這時,瘧原蟲便從蚊子的唾液腺走進男童的血管裡。整個過程需時極短,男童對此根本不知不覺。蚊子在吸了相當於自己體重三倍的人血後便逃之夭夭。過了不多天,男童病發而瀕臨死亡。他患的是瘧疾。

這種情景重複了何止億次,結果為人帶來極大痛苦,死亡更不計其數。無疑,對人類來說,瘧疾確實是殘酷無情的仇敵。

苦苦尋敵

人類跟瘧疾交戰了多年後才取得重大成果。作出這項重大發現的不是歐洲著名的科學家,而是一個駐守印度的英國軍醫。19世紀的科學家和醫生一直秉承二千年前的想法,認為人染上瘧疾,是由於吸入了污濁的沼氣。a與此相反的是,羅納德·羅斯醫生認為瘧疾是通過蚊子傳染的。即使人們已經知道了瘧疾是與人體血液內的瘧原蟲有關的,但研究人員仍然繼續從沼澤的空氣和水源找尋線索。與此同時,羅斯醫生則對蚊子的胃部細加研究。

只要想想羅斯實驗室內的儀器多麼簡陋便可以知道,他要仔細檢查蚊子的胃部是殊不容易的。每逢他工作之際,一大群蚊子會蜂擁著他。照羅斯說,牠們一心要為「死去的朋友」報仇。

1897年8月16日,羅斯終於在瘧蚊的胃壁裡,發現了呈球狀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一夜之間便會脹大起來。原來是瘧原蟲!

羅斯歡喜極了,他在自己的筆記簿上寫上,他已經揭開瘧疾的祕密,因此「無數的人」會有救了。他也寫下了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節經文:「死阿,你的勝利在哪裡?死阿,你的毒刺在哪裡?」——可參閱哥林多前書15:55,《呂譯》。

瘧疾的破壞力

在與瘧疾的戰鬥中,羅斯的發現的確是個里程碑,它有助人類對瘧疾和傳染瘧疾的昆蟲展開首次大規模的反攻。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裡,瘧疾對人類造成的損失既慘重又持久。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紙莎草抄卷證實,在基督降世之前1500年,瘧疾已經奪去了大量生命。它蹂躪古希臘美麗的低地城市,並且使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它在羅馬的各大城市裡使人口大批死亡,同時迫使有錢人遷往高地去。在十字軍東征、美國南北戰爭以及兩場世界大戰期間,它殺死的人多過在多場大戰役中陣亡的人數。

在非洲,瘧疾使西非得了「白人墓地」的別稱。事實上,瘧疾阻遏了歐洲人爭奪非洲成為殖民地的狂潮,以至西非一所大學把蚊子宣稱為國家英雄!在中美洲,瘧疾挫敗了法國建築巴拿馬運河的計劃。在南美洲的巴西,為了興建馬莫雷-馬德拉鐵路,結果據稱每放下一根枕木,瘧疾便奪去一條人命。

力戰求勝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竭力防範免受蚊子侵襲。可是他們卻不曉得這些措施同時也防禦了瘧疾的蔓延。公元前16世紀,埃及人用橡形木屬科的一種樹(Balanites wilsoniana)的油來驅蚊。一千年後,據希羅多德記載,埃及的漁夫晚上在床榻的四周圍上魚網,防避昆蟲。十七個世紀後,馬可波羅報導印度的富豪會睡在四周有帷帳保護的床上,他們在晚上便把帷帳關上。

在其他地方,人們發現天然藥物對醫治瘧疾有實際的療效。二千多年來,中國人利用一種含有青蒿素的草藥治療瘧疾。近年來,這種草藥再次被人發現。在南美洲,祕魯的印第安人採用金雞納樹的樹皮來醫治瘧疾。十七世紀,人把金雞納樹移植到歐洲。1820年,兩名巴黎的藥劑師從金雞納的物質中提煉出稱為奎寧的生物鹼。

新武器

奎寧在防範和治療瘧疾方面的效用,經過一段長時間才慢慢受人重視。不過,人一旦賞識到奎寧的宏大療效之後,它在一百年間成了風行一時的特效藥。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日軍佔領了遠東種植金雞納樹的重要據點。結果導致美國在奎寧的供應方面出現嚴重短缺,美國於是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研究,全力發展一種抵抗瘧疾的合成藥物。結果,成功研製了氯喹。氯喹是一種既安全、又有效,而且價格低廉的藥物。

氯喹很快便成為對抗瘧疾的主要武器。1940年代,人們也引進了滴滴涕(DDT)殺蟲劑,能夠有效地撲滅蚊蟲。滴滴涕不但在噴灑時便可即時把蚊子殺死,甚至殘留在牆上的滴滴涕餘漬也足以把昆蟲殺死。b

信心十足的反攻

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家以滴滴涕和氯喹作為武器,在全球組織反攻,撲滅瘧疾和蚊子。戰鬥在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利用藥物消除人體內的瘧原蟲,另一方面則大量噴灑殺蟲劑,消滅按蚊。

行動的目標是要取得徹底勝利,務求把瘧疾完全鏟除。負責領導這項計劃的是當時剛成立不久的世界衛生組織(WHO)。該組織把消除瘧疾定為最優先處理的計劃。這項計劃不但要堅決推行,而且資金也十分充裕。在1957至1967年間,各國在全球消除瘧疾的行動中共花費了14億美元。行動初期成效卓著。在歐洲、北美洲、蘇聯、澳大利亞,以及一些南美洲國家裡,瘧疾完全絕跡。L.J.布魯斯-舒瓦特教授在對抗瘧疾方面是個經驗豐富的專家,他憶述說:「在戰後那段和平的日子,消滅瘧疾的想法在世界各地觸發了人們巨大的熱忱,這種情況今日很難描述得清楚。」瘧疾橫行的日子已無多了!世界衛生組織揚言:「根除瘧疾的時刻已經指日可待了。」

瘧疾還擊

不過,勝利卻言之尚早。經過化學藥物一連猛攻而仍然生還的蚊子,繁殖出能夠抵抗殺蟲劑的蚊子。滴滴涕不再像以往一樣能輕易地把蚊殺死。類似地,人體內的瘧原蟲也漸漸能夠抵抗氯喹。結果,在一些看來勝券在握的地方,人類再次慘敗。例如,1963年,一般人認為瘧疾在斯里蘭卡已經絕跡,但僅在五年後,瘧疾在當地再度蔓延,數百萬人不幸染上這種惡疾。

到了1969年,大多數人都認為,瘧疾是個無法剿滅的大敵。「消除」一詞已改口為「控制」。「控制」是什麼意思?世界衛生組織撲滅瘧疾小組主管布賴恩·多伯斯坦醫生解釋:「我們現在能夠做的是,只有盡量減低死亡人數以及把造成的痛苦減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的另一位官員慨嘆說:「1950年代,人們大力推行除滅瘧疾的運動和採用滴滴涕對抗昆蟲,在此之後,世人卻又鬆懈下來。貧窮、缺乏基建設施、瘧原蟲和瘧蚊產生出抵抗藥物和殺蟲劑的能力,這些因素促成了瘧疾繼續肆虐。事實上,瘧疾已經把我們征服了。」

另一個失敗的因素是,製藥公司把研製治療瘧疾特效藥的研究撤消了。一位研究對付瘧疾的科學家說:「問題在於研究需要作出大量投資,但回報卻少得可憐,而且也得不著什麼鼓勵。」不錯,儘管已贏取了不少勝仗,跟瘧疾的戰鬥還遠遠談不上結束。然而,聖經指出,時候將到,屆時,「居民必不說:『我病了。』」(以賽亞書33:24)直至屆時為止,疾病和死亡仍會繼續隨著蚊子的纖翼而來。

[腳注]

a 「瘧疾」一詞的英文字「malaria」源於意大利文的mala(劣質)aria(空氣)。

b 由於滴滴涕被發現對環境有害,因此在45個國家裡受到禁用或嚴格管制。

[第28頁的附欄]

蚊與人對抗

大約有半數的世界人口直接受到蚊子的威脅;這些人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裡,主要是熱帶國家。非洲的情況尤其嚴重。

事實上,蚊子曾隨著飛機從熱帶地區飛往其他地方。結果,有不少住在國際機場附近的居民也受到傳染。

傷亡人數。每年約有2億7000萬人染上瘧疾,200萬人不治。孕婦和兒童受害的情況尤其嚴重,平均每分鐘便有兩名兒童因患上瘧疾致死。

不少前往熱帶地區的遊客也染上瘧疾。據報歐洲每年大約有一萬宗瘧疾「輸入」,北美洲每年「輸入」瘧疾的病例則有1000多宗。

戰略。雌性瘧蚊大多在晚上把瘧疾傳染給人。瘧疾也可以通過輸血傳染,經受污染的針筒而受感染的例子則不多見。

近年來人類才具備所需的知識和方法向瘧疾反攻。雖然有105個國家共同努力對付這種疫症,人類卻節節敗退。

[第29頁的附欄或圖片]

防蚊子叮的方法

要睡在架設了蚊帳的床上。蚊帳最好噴有殺蟲劑。

家中有空調設備的,晚上可開動空氣調節器,或睡在有紗窗和紗門的房間裡。要是沒有紗窗和紗門,要把門和窗關好。

日落之後,最好穿上長袖的外衣和長褲。深色的衣物會吸引蚊子注意。

身體沒有衣物覆蓋的部分要塗上驅蟲劑,可選用含有間苯甲酰二乙胺或鄰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驅蟲劑。

可採用驅蚊噴霧劑、殺蟲劑或蚊香。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

[第30頁的附欄]

「沒有『魔術子彈』」

儘管徹底的征服看來遙遙無期,跟瘧疾的戰鬥卻持續下去。1991年10月於剛果布拉柴維爾舉行了國際抗瘧疾會議,在會議裡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呼籲擺脫「流行的宿命論」,並建議重新推行全球控制瘧疾的運動。這次行動會取得多大成功呢?

「沒有『魔術子彈』可以用來對抗瘧疾,」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在最近說,「因此,我們必須在多個陣線上迎戰。」以下是近年來受到廣泛宣傳的三條戰線:

預防注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尋找對抗瘧疾的疫苗,而傳播媒介也不時報導在研究方面的「突破」。為了排除不當的樂觀,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不要妄想不久便有對抗瘧疾的疫苗。」

在發展疫苗方面,難處之一是,進入人體內的瘧原蟲能夠異常成功地避過免疫系統的剿滅。儘管經過多年的復發,病者都只能對瘧疾產生有限度的免疫力。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傳染病專家漢斯·洛貝爾博士指出:「你無法僅是在數次復發之後,便產生免疫力。因此[在試圖發展一種疫苗方面],你正試圖改良天然的禦防能力。」

藥物。由於瘧原蟲抵抗現用藥物的能力會日增,世界衛生組織正發展一種稱為阿特瑟(arteether)的新藥。這種新藥是從含有青蒿素的中國草藥提煉而成的。c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十年之內,可以從青蒿素中提煉出一種全新的天然藥物來。

蚊帳。這種有二千年歷史、防範蚊子的方法至今仍然有效。傳染瘧疾的瘧蚊通常在晚上來襲,這時,蚊帳便可以把牠們擋開。噴上苄氯菊酯等殺蟲劑的蚊帳最為有效。在非洲進行的研究表明,一些村落的村民採用了噴有殺蟲劑的蚊帳之後,因瘧疾致死的人數下降了百分之60。

[腳注]

c 青蒿素是從黃花蒿屬植物提煉出的。

[第31頁的附欄或圖片]

往熱帶地方旅遊?

要是你打算前往一個瘧疾橫行地區,這樣你便必須採取以下的措施:

1.向醫生或防疫注射中心查詢。

2.要遵從一切指示。如需服用抗瘧疾藥物,要繼續服用,直至離開疫區四個星期之後方可停止。

3.設法免受蚊子叮刺。

4.熟悉瘧疾的病徵: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嘔吐/腹瀉等。要記住,儘管你已經服用預防藥物,瘧疾還是可以在你離開疫區後的一年內病發。

5.假若出現上述的病徵,要找醫生診治,瘧疾可以迅速惡化,而且能夠在徵狀初次出現後的48小時內使人死亡。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第27頁的圖片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