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水牛——合作合群的動物
《儆醒!》雜誌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你正駕著車子橫過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你的汽車正顛簸地在小山上前進之際,忽然間,就在不遠處有一排可畏的動物出現眼前。牠們是身軀魁梧,肩高1.5米,重約一噸的龐然大物。你的車子向前推進驚動了牠們,牠們赫然站住,昂首嗅嗅你的氣味,目光凶凶地盯著你。
在另一方面,你看見牠們巨大的角時不禁心驚膽戰,目瞪口呆;獸角向下彎曲,再向兩旁展開。角端與角端之間大約相距147厘米。牠們當中有些在硬角的底部隆起特大型瘤節,甚至蓋過前額,儼如巨大的頭盔一般。你不禁納罕自己的車子能夠抵受這些破城槌多少次的撞擊。
由於這種動物的聲譽不大好,你覺得害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牠們是非洲大水牛,據說是極危險的野獸,動輒發怒。不但如此,傳說非洲水牛比世上任何吃草動物傷害過或殺死過更多人和獅子。難怪牠們一出現你便心驚肉跳!因此,只要其中一頭水牛噴響鼻子,你便暗自吃驚,不期然要作最壞打算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牠們並沒有作出半點兒攻擊,這使你不禁如釋重負。剛相反,牛群此時更急步離去!
然而,不要以為是你的目光把牠們嚇跑的。誠然,非洲水牛不是好惹的動物,但牠的本性卻是異常安靜的。牠的食物是草——而非肉類(動物或人類)。一般人總以為非洲水牛很兇猛,其實這都是傳說或獵人虛構出來的,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事實上,非洲水牛與敵人對峙時,牠們會逃跑過於發動攻擊。牠們非但不是難打交道的動物,剛相反,非洲水牛是互相合作的好榜樣。
為求生存而互相合作
非洲水牛是一種極為合群的動物。牠們散居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事實上,牠們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棲息,只要這個地區接近水源就行了。在雨季期間,水源和食物均十分充足,非洲水牛便成群結隊地一起生活。在某些地區中,牛群的數目平均約有350頭,有些更多達數千頭。在旱季期間,牠們便會減至2至20頭一群。水牛群每天一早一晚都會往附近的水源去。一頭水牛能喝30至40公升的水。
在烈日下,這些群居的四足動物愛躺在水中或在泥裡打滾。這種習慣不但使牠們倍感涼快和舒暢,也有助於把附在身上討厭的寄生蟲除掉。牠們也許會躺在樹蔭下,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讓前一晚吃下的草兒、灌木植物和葉子得以慢慢消化。
一旦有危險發生,牠們的合作精神很快便顯露無遺。一頭水牛用鼻子發出響亮的哞叫聲,藉此向其他水牛發出警報。轉瞬間,整群水牛齊集起來共同防禦。不錯,據報有人曾目睹非洲水牛聯合起來對抗一隻獅子哩!有危險發生時,吃草動物通常都會只顧自己的安危;因此,非洲水牛這種互助互衛的本能在同類中實在頗為罕有。結果,瘸腿的或瞎眼的水牛只要緊緊依附水牛群,牠們就能夠保全性命。
甚至在非危急關頭,牠們也表現同一的合群精神。且以活動上的轉變為例:例如吃完了草而要躺下來休息,整群水牛很快便會一致行動。科學家以往認為水牛群之所以行動一致,是由於跟從某頭具有領導地位的水牛的緣故,但最新的發現顯示,水牛群其實是跟從某頭熟悉當地環境的水牛的指示。這通常是一頭年紀較大的母牛。成年的公牛則傾向於離群索居。因此,整群水牛並非被迫去順服一頭威風凜凜的水牛領袖,反之,牠們只是表現出與生俱來的合作精神而已。
離群的公牛——與眾寡合?
何以雄性水牛會離群索居呢?牠們與眾寡合嗎?不。牠們變得比較獨立是由於身體龐大的緣故。牠們由於身體笨重,以致不能好像其他水牛一樣活動自如,結果,牠們轉而喜歡過一種恬靜的生活。於是個別的水牛劃出自己的領土——一個有樹蔭、夜間有草可吃,以及接近水源的地方。雖然如此,公牛仍會盡量住近水牛群前往水源的路徑。此外,牠們間中也會跟自己的老同伴一起吃草。在旱季期間,由於水源不足,幾頭公牛會一天兩次地結伴尋找水源。
水牛群若不得已要經過一頭公牛的個別地區又如何呢?牠們會大打出手嗎?不會。那時,公牛會在自己「物業」的疆界上與牛群相遇,並且親自引領牠們到鄰近公牛地區的疆界去。該頭鄰近的公牛又再次領牠們到另一個地區去。這個過程一直延續下去,直至水牛群到達自己的水源為止。水牛群一旦遇襲,這些公牛便會奮起保護母牛和小牛。牠們會自動守在後方——最危險的位置上——並且一直守到最後才逃走。
因此,把非洲水牛描繪成可怕駭人,這其實是有欠公允的。倘若我們對非洲水牛有多一點認識的話,我們便會看出,非洲水牛非但絕不橫蠻、兇惡,剛相反,牠們其實是愛好和平、互相合作的好榜樣,牠們的榜樣值得人們加以思索——也許甚至值得效法。
[第16,17頁的圖片]
據報有人曾目睹水牛聯合起來對抗一隻獅子
公牛雖然離群,但牠們會繼續與其他水牛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