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爭吵的原因
她只想吐露心事,他志在解決問題。自古以來,千千萬萬夫妻為了各種問題而爭吵,可是也不外乎是幾種主調的變奏罷了。我們要是能夠明白配偶的想法和溝通方式,也許可以把森林烈焰化為幸福家庭的溫馨爐火。
「你休想操縱我!」
妻子專橫嘮叨,丈夫只會感覺苦惱,彷彿天天被勸告、要求、指責所重重包圍,處處受阻。聖經對這種情況也有論述:「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箴言19:13)丈夫不允妻子所求,也許是另有苦衷的。可是女方可能因此認為男方漠視她的感覺,於是乾脆把請求變作吩咐。丈夫則反過來更堅決峻拒。妻子喋喋不休,丈夫不勝其煩,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嗎?還是問題在於大家缺乏良好的溝通?
從妻子看來,愛自己丈夫莫過於向他提出有益的建議。可是,從丈夫看去,妻子正試圖擺布自己,同時暗示自己不夠精明。「別忘了帶公事包啊!」本是妻子對丈夫無微不至、用心良苦的提醒。可是,丈夫卻不期然想起總會在他身後苦苦叮嚀的母親:「別忘了外衣,小心著涼啊!」
疲累不堪的妻子也許輕柔地問道:「今天晚上,我們出外吃飯好嗎?」言外之意就是:「我太累了,不想弄菜,我們到外面吃飯吧。」可是,對妻子異常專一的丈夫卻馬上趁機盛讚她的廚藝,說最喜歡吃她弄的菜。另外,丈夫也許會覺得,「她想擺布我!」此時此刻,作妻子的也許會悻悻然地想,「我何必要問他呢!」
「你不再愛我了!」
「她怎可能會這樣想?」感到泄氣、莫名其妙的丈夫會慨嘆說,「我辛苦工作,支付帳單,還不時送她鮮花哩!」
固然,人人都需要感覺受人所愛,可是女子更特別需要丈夫再三重申愛意。她大抵不會宣之於口,但內心卻隱隱覺得自己是個不討好的負累。女子在身體經歷周期變化而情緒低落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這個時候,丈夫也許以為妻子希望獨處,遂自動迴避。就這樣,丈夫的冷漠態度正好證實了妻子的最大疑慮——丈夫不再愛自己了。她也許會大發嬌嗔,以圖迫使丈夫愛護她,關心她。
「親愛的,有什麼不妥嗎?」
男子遇到疑難,總喜歡退隱下來,靜思對策。妻子一旦發現丈夫身處窘境,自然設法把他從自掘的洞穴中拉上來。妻子本著一番好意說話,但丈夫卻因此感到思維受干擾,自尊心受損。因此,每當他希望避靜時,他不得不回頭環視,看著「堅貞不屈」的賢內助尾隨不捨。那一把費煞苦心的聲音不絕於耳:「親愛的,你沒事吧,有什麼不妥嗎?讓我替你分憂吧。……」
丈夫越是毫無反應,妻子越會感覺受到傷害。因為她自己事無大小,總會對丈夫坦誠相向,無所不談。可是,她自己深愛的人現在卻不願讓她分憂了。「他一定不再愛我了!」她心裡也許會下這樣的結論。因此,當這個毫不知情的男人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再次從內心世界重返現實社會時,卻赫然發覺本來對他關懷備至的愛侶,現在突然變得悻悻然,正準備向自己大興問罪之師。
「你從來沒有留心聽我說話!」
這項指控也許聽來啼笑皆非。他一向認為留心傾聽是自己的一大優點。可是,在妻子來說,她總覺得自己的話好像被人放進一台電腦裡,用數學方程式來加以審核分析似的。如果丈夫中途插一句,「其實,你何不試試……?」時,她的疑慮就更完全獲得證實了。
其實,妻子向丈夫訴說疑難,目的既不是要咎罪於他,也不是要請他指點迷津。她只想丈夫能夠懷著體恤之心傾聽,傾聽她內心熱騰騰的感受,而不是冷冰冰的事實。她需要的不是忠告,而是丈夫對自己的感覺加以認同。這正是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句話也可以變成燎原之火,雖然丈夫也許只是說:「親愛的,這件事根本不足介懷。況且,問題也並不是這麼嚴重。」
人總以為配偶能夠洞悉自己一切心事。一個男子說:「我們結婚已經25年了。如果她現在還不知道我怎樣想,那麼,她不是漠不關心,就是漫不經意。」一個作家就婚姻關係評論說:「夫婦若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配偶,而又不斷指責對方坐失良機,那麼,他們之間的愛情和互相扶持的精神難怪會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夫婦之間的權力鬥爭,彼此試圖迫使對方迎合自己心意。」
「你沒有半點責任感!」
妻子沒有宣之於口的話,許多時會利用說話的聲調語氣加以暗示。例如,如果她問丈夫:「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就是想要知道多點內情。然而,她更可能兩手撐腰,用指責的口吻對丈夫說:「你這個沒有半點責任感的小鬼,你簡直把我擔心死了。你為什麼不給我撥個電話?你根本沒有半點體恤之心!你看,飯菜都冷了!」
她說得不錯,飯菜確是冷了;可是,夫妻發生爭吵,是否表示兩者關係已亮起紅燈呢?「夫婦之間發生爭吵,通常不是因為意見不合,而是男方認為女方沒有尊重自己的意見,又或者女方不滿男方的說話方式罷了。」約翰·格雷博士說。
有些人也許以為家庭是個人人都可以說話隨便、任由發泄的地方。可是,深明溝通之道的人會竭力使自己的話促進和睦,達至和諧,並且顧及別人的感受。我們可以把令人舒暢的言談,比作把一杯涼水遞給配偶享用,而不是把涼水潑在他臉上。因此,溝通的效果是好是壞,全賴我們說話的語氣。
夫婦努力實踐歌羅西書3:12-14的話,就可以化解紛爭,促進家庭快樂了。經文說:「要穿上憐恤的溫情、仁慈、謙卑的思想、溫和、恆忍。無論誰對人有不滿的地方,都要繼續彼此包容,彼此甘心寬恕。耶和華怎樣甘心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甘心寬恕人。除了這一切之外,你們要穿上愛,因為愛是促進團結的完美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