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6/8 30-32頁
  • 「人煙稠密的城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人煙稠密的城市」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人煙稠密的城市——是怎樣形成的?
  • 「城市已不再是越大越好」
  • 更嚴重的難題
  • 於事無補
  • 大城市面臨窒息危機
    警醒!1994年
  • 「城市人口爆炸」
    警醒!2001年
  • 城市為什麼危機重重?
    警醒!2001年
  • 城市糧食供應面臨危機
    警醒!200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6/8 30-32頁

「人煙稠密的城市」

這項描述無疑對東京、聖保羅、拉各斯、墨西哥和漢城等大城市適用,雖然聖經中的先知耶利米所論及的城市並非它們,他所指的是耶路撒冷。這項描述是耶利米在巴比倫人於公元前607年將該城摧毀後不久寫的。——耶利米哀歌1:1,《現譯》。

世界人口現時差不多有60億之多,因此,人煙稠密的城市並非罕有。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城市人口明顯有不斷增加的趨勢。1950年,世上擁有500萬居民的城市只有7個。可是,據估計,隨著我們踏進另一個世紀,擁有超過1000萬居民的城市將會增至21個,包括上述5個城市在內。

人煙稠密的城市——是怎樣形成的?

由於郊區居民遷入城市謀生,內城區的居民則搬遷出來,以期尋找更寬敞、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在這些地區中,他們需要乘坐汽車,公共汽車或火車上班,這樣,人煙稠密的城市便因此形成。不需多久,這些郊區,連同內城區,就共同形成一個大都會。

有些大都市只是像「青少年」罷了。特諾奇蒂特蘭——現今稱為墨西哥城——是在1325年建立的。及至西班牙人在1519年抵達,這個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也許已有人口接近30萬了。

可是,正如人到中年便會經歷增胖之苦,有些城市也因其歷史漸久,以致人口有所擴增。例如,198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場地漢城,其根源可追溯至基督時代之前的日子,但在大約50年前,當地人口只有現今的十分之一。時至今日,在該國的4300萬居民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民已將其視為家了。

與漢城這個名字類似,東京這個名字也含有「首都」或「京城」的意思。事實上,東京就是「東方京城」的意思。其實該地原名叫江戶,但由於首都在1868年從位於西部的京都遷移該地,它的名字遂改為東京。早在基督時代之前,江戶一帶已有居民,但及至1457年,一位大有權勢的武士在那裡築起堡壘,現今這個人煙稠密的城市才在那個時候奠下基礎。這個城市是在17世紀期間建立的,但到了18世紀中葉,當地人口已有100多萬了。曾有人說,論到世上擁有最多霓虹光管廣告的現代化大城市,那麼就非東京莫屬了。

另一個同樣朝氣勃勃的現代化大都市就是巴西的聖保羅。這個城市是由葡籍的耶穌會傳教士在1554年建立的。該市的道路康莊,現代化的摩天大廈林立,它看來的確充滿活力與朝氣。事實上,在1994年1月,當地的居民——保利斯特斯——慶祝該市第440周年的紀念。聖保羅起初仍是一個小城市,但到了1880年代,巴西新興的咖啡業所帶來的金錢有如磁鐵一般,吸引了許多歐洲移民,以及隨後的亞洲移民,紛紛湧入。

此外,葡萄牙人也有分在尼日利亞發展出一個大都市來。事實上,早在歐洲人於15世紀末葉到達之前,拉各斯一帶已有一些約魯巴人,他們是前殖民地時代非洲中人口最稠密,以及最富於都市化的熱帶人民之一。在1800年代中葉之前,這個城市是個著名的奴隸販賣市場。後來,英國在1861年併吞了這個城市,到了1914年,它成為了當時這個英國殖民地的首都。

「城市已不再是越大越好」

誠然,大都市也有優點的。一般來說,城市越大,其中的居民就越多機會過一種多采多姿的社會及文化生活。此外,大城市也有利於經濟發展,因為人口越多,市場就越旺盛,就業機會也越大。事實上,大城市的經濟利益有如一塊強大的磁鐵一樣,吸引許多人前往尋找理想天地。可是,假如他們找不到工作,以致最後淪落貧民窟,甚至可能需要行乞街頭,或是找不到適當的住所而變成無家可歸,結果,他們就頓時如夢初醒,痛苦不堪!

《全國地理》雜誌爭辯說,大城市委實太大了,該雜誌說:「不多年前,城市因擴大而大受世人注意。城市夠大是好的,事實上,最大的那些城市曾誇耀它們在世界中所居的地位。但到了現在,城市已不再是越大越好了。時至今日,人們如果渴望爭取『世界最大的城市』這個頭銜,就好比有人告訴一個健康的年輕人,說他染了重病一般。這個病症雖可救治,卻不可一笑置之。」

試圖防止人們過量湧進城市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許多大都市遂另謀對策,興建一幢幢千篇一律、外觀相近的住宅大廈,或是把摩天大廈蓋得更高,甚至另闢蹊徑。例如,日本的建築公司現正實驗興建大型的地下城,好讓數百萬人在那裡工作、購物,甚至居住。「地下城不再是夢想了,」一位建築行政人員說,「我們期待這個計劃在下個世紀初會正式實現。」

甚至從實際的角度去看,城市也不是越大越好的。災難實際能夠打擊地上任何角落。可是,災難一旦打擊城市,人命和財物的損失就會很大。且舉個例:東京就經歷過自然和人為的嚴重災難。1657年,當地有差不多10萬人在一場大火中喪生。此外,1923年也有類似的人數在一場大地震及嚴重火災中死亡。不但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有接近25萬人在一場大轟炸中喪生。

世界難題也從其上的城市反映出來,包括市區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墨西哥城把這兩種難題充分顯示出來,事實上,這個城市曾被描述為「城市災難的樣本」。當地有超過三百萬輛汽車在街上擠得水泄不通。不但這樣,據一份1984年的報告指出,代表墨西哥過半生產總值的工廠每日所造成的污染,導致「人們在呼吸的時候,就相當於每天吸兩包香煙一樣。」

當然,這些難題並非墨西哥城所獨有的。試問有哪一個現代工業化城市是沒有污染和交通堵塞的難題呢?在拉各斯,繁忙時間的交通被描述為「慢駛時間」,這個描述實在貼切得很。這個城市橫跨四個主要島嶼;接連大陸的橋梁已無法應付擁擠的車流,交通因而幾乎陷於癱瘓。《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忖道:「徒步[比乘車]更快的時候臨近了。」真的臨近嗎?

更嚴重的難題

事實上,還有更嚴重的難題正影響大都市。除了住屋短缺、學校過分擁擠,以及醫院員工不足之外,難題也牽涉到心理方面。一位很有名望的德國生態學家保羅·萊豪森博士聲稱,「很多精神病和社會失調,不論部分還是全部,直接抑或間接,都是由人口過度擠迫所致的。」

大都市促使其中的居民對社會失去歸屬感,整個城市人潮如湧,不分臉面。就在浩瀚人海中,城市居民也可以感到孤單寂寞,渴望尋得朋友和同伴,可惜卻無處可尋。這種情況使人產生的隔離感相當危險,因為由多個種族所構成的國家可能因而分裂,形成不同種族或部落的黨派。經濟上的不平以及歧視——不論是實際的抑或是想像的——能夠導致災難發生,正如洛杉磯在1992年所爆發的種族暴動一樣,結果造成50多人死亡,超過2000人受傷。

然而,城市生活的最大危險是,人們較易忽略屬靈的事物。由於在城市生活的消費十分高昂,因此,許多人遂被種種的生活憂慮分散注意力。沒有其他地方比城市提供更多令人分心的東西,以致使人忽略遠較真實同時又具有恆久價值的事物。沒有其他地方比城市更能提供各式各樣的娛樂——不論是好是壞。就是這種靈性貧乏的情況危害了耶路撒冷,也就是耶利米所說人煙稠密的城市。

於事無補

鑑於種種巨大的難題,《5000日挽救地球》總結道,「別說未來的世代,就是連提供適當的生活水準給現今的城市居民,看來也無法辦到。」事實上,僅是要滿足目前的需要「已給環境和社會加上無法承受的重擔了」。預觀未來,該書說:「城市人口一旦激增至目前的三倍時,期望克服這些艱巨的難題僅是奢望。」

毫無疑問,城市正陷於禍患。由於大都市的規模較大,它們所面對的禍患也更甚!它們的痼疾使整個世界變得奄奄一息。

[第30頁的圖片]

拉各斯,人潮如湧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