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高達百分之一百萬的通脹率
據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聯邦統計局透露,在1993年12月,該國的通脹率竟然高達百分之一百萬。該月的生活指數為上月的2839倍,比年初時的指數高6兆倍。由於這緣故,印好的鈔票在發鈔之日不久便隨即失去了它的價值。為了應付這個情勢,中央銀行只好把第納爾鈔票上的零數值減去。在短短三個月內,面值5兆的第納爾貶值到只有5第納爾。
宗教活動的參與
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九成的美國人相信有上帝,而四成以上的人則聲稱他們每週都上教堂做禮拜。1992年的一項蓋洛普民意測驗透露,在任何一週裡,有百分之45的基督新教徒和百分之51的天主教徒有上教堂。可是,一些最新的研究顯示,聲稱信奉宗教或經常做禮拜的人其實比實際參與的人為多。一隊調查人員發覺,只有百分之20的基督新教徒和百分之28的天主教徒實際上每週有上教堂。另一隊調查人員則發現,美國只有3600萬成年人——佔人口百分之19——經常參與宗教活動,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年逾18歲的美國人並沒有懷具什麼宗教思想。「即使美國人表面上虔信宗教,但懷有認真態度的人僅屬少數,」《新聞週刊》說,「在半數聲稱信奉宗教的美國人中,信仰並沒有實際改善他們的行為態度。」
水源短缺
「由於雨雪的降下量不會驟然增加,因此,能夠循環再用食水的供應就變得非常有限了,」《科學》週刊說,「到2025年,生活在食水短缺地區的人口將會達到30億大關,」「到2000年,非洲及中東的國家所受的打擊會最為嚴重。」據國際人口行動(PAI)的一份報告指出,許多國家的地下水源已差不多耗盡,有些國家曾定下長遠計劃把可循環再用水和非循環再用水分別處理,可惜計劃已告失敗。儘管人們在改善食水供應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到目前為止,這一切努力均被人口的迅速增長所抵消。
堵塞難民潮湧入
聯合國難民事務署高級專員緒方貞子說,普世難民的人數在過去二十年間增加了八倍有餘,結果造成了「敵對及仇外情緒不斷高漲,情況令人憂慮」。去年年底,全球一共有1970萬名難民在異地棲身,另外再有24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普世各地,每125人當中便有一人因暴亂,內戰或迫害的緣故而被迫放棄在自己的家園過正常的生活。《華盛頓郵報》在評論首份研究全球難民問題的報告時指出,這個問題令「世界不知所措,也破壞了人類雪中送炭這個傳統美德」。有些國家顯然受困於這個日益嚴重、令人厭煩、看來無法解決的衝突,紛紛採取行動限制難民潮的湧入。研究報告呼籲國際間要制訂一些措施終止內戰的爆發,並說:「1993年,世上所有造成難民潮出現的地區幾乎均發生在本國之內,而非因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目前,看來難民將要面臨一個「愈來愈困難的環境」了。
教皇贊成逐戶傳道
在教皇若望保祿二世的敦促下,一群天主教新入教行動組織的成員同意在羅馬市街頭及附近市郊進行逐家逐戶的傳教。據《共和國報》報導,作為「耶和華見證人能言善辯的對手」,他們會向人「談論耶穌的生平事跡」。首批成員由15個家庭所組成,而教皇希望這個計劃能夠「到處開花結果」。何以他們會有這項新嘗試呢?因為教廷意識到它「已失去了宗教吸引力」,社會學家瑪麗亞·馬喬蒂這樣表示。她亦指出,教皇冀欲這項活動「透過濃厚的感情魅力吸引別人歸信」。天主教作家塞爾焦·昆齊奧補充說:「看來教皇不欲放棄任何可行機會,找著一些有用的方法傳教。」
俄羅斯的生態災難
「俄羅斯環境部長維克托·達尼洛維-丹尼爾揚公布該國百分之15的面積為生態上的災區,」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導說。據報,俄羅斯有一半的農地被視為不適宜於耕作之用。超過10萬多人正生活在輻射含量極高的地區。此外,有數以萬計的人據稱曾在一些以往用作製造化學武器的工廠裡工作,結果不幸中毒身亡。化學安全聯會主席盧·菲約德諾夫評論說:「從醫學角度來看,我們為化學戰而製造的大量軍備,看來已為我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兒童暴力
兒童涉及謀殺、搶劫、強姦及傷人的事隨處可見,而這種暴力和殘暴的行為正日益增加。在過去五年,美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犯謀殺罪的案件上升了百分之85。同時令人憂慮的是,許多少年罪犯往往對所做的錯事表現得滿不在乎。情況何以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我們這個充滿侵略性的社會道德日益低落,而且大眾已將暴力視為一件可以寬容的事,」德國的《明鏡》週刊說,「對於是與非、正與邪的明確分野……已經蕩然無存了。」週刊補充說:「這些年輕罪犯本身其實也是受害人。他們不過是這個他們在其中長大的成人世界裡的一面鏡子而已。……行為暴戾的兒童耳濡目染,深受罄竹難書的暴力行為所荼毒。」兒童從電視上目睹到「全球各地的暴行」。他們受到充滿暴力的錄像帶、電腦遊戲和歌頌暴力仇殺的歌曲所影響。電視節目的內容標榜暴力作為解決難題和紛爭的正當手法。漢堡市的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施米特興說:「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不人道,而我們的下一代也有樣學樣、亦步亦趨。」
與嬰兒同睡
「母親只需做以下這件事,就不但能夠減低嬰兒猝死綜合症的出現,而且還有助於促進嬰兒的健康和快樂,那便是:在嬰孩滿周歲前,要與他們一起同眠,而非把他們獨自留在嬰兒床上睡覺,」加州波莫納大學詹姆斯·麥克納教授說。與父母同睡「有助於調理嬰兒晚間的生理機能」,《達拉斯晨報》報導。試驗結果證明,嬰兒若睡在母親身旁,他們的「呼吸規律、心跳以及睡眠狀態,便會與母親的更為相近」。既然母子正面相對,在有需要時,母親以人乳哺育也較為容易。「獨自睡在嬰兒床上的嬰孩會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麥克納先生說,「我們相信這會嚴重妨礙他們心智上的正常發展,並可能會誘發出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統計數字顯示,在母嬰有同睡習慣的國家裡,嬰兒猝死的情況也較為少見。
以色列與梵蒂岡簽署協議
經過17個月的洽商後,梵蒂岡終於捐棄前嫌,與以色列簽署外交協議。雙方談判代表均戴上圓頂便帽,協議由以色列的副外長約西·貝林和梵蒂岡的副國務卿克勞迪奧·切利共同簽署。切利說:「教廷相信天主教與猶太人的對話以及彼此間的尊重和合作將有助於促進以色列,甚至全世界,的和平。」原則協議的內容包括:梵蒂岡反對一切形式的反猶太主義;以色列承認教廷在以色列有發表意見及推行種種社會計劃的權利。可是,有些問題仍然尚待解決,例如:徵收教廷在以色列所擁有物業的賦稅;自由進出聖地等。協議並沒有觸及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然而教廷今後將可針對這城的未來地位問題表示意見。
生態條約成為法例
1992年6月,有167個國家在巴西共同簽署一項條約。條約於今年年初成為國際法。這個條約稱為生態多樣化條約,各條約簽署國同意訂定計劃保全境內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所需的生存環境。簽署國需要制定法例保護瀕臨絕種的生物,並且提高公眾對正當使用、保護生態資源的關注。條約喚起了世人注意:物種消失的速度已達到非常危險的程度;到2050年,恐怕有半數現存的物種到時會完全消失。簽署國會在今年稍後時間舉行會議,決定怎樣把條約的細則執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