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從古戰場到現代的演奏廳
在亞比雅王的日子,猶大戰士被伏兵重重圍困。當時敵軍上80萬人之巨,猶大軍隊只及他們的一半。看來他們逃走無望。忽然間,一陣陣的號角聲響徹空中!猶大戰士的血脈洶湧如潮,他們揚聲吶喊,高呼殺敵的口號,英勇地衝鋒陷陣。儘管看來人數寡少,猶大人最後還是把敵軍擊敗。——歷代志下13:1-20。
當時的號角聲必然使猶大戰士多麼鬥志昂揚!號角聲無疑使他們記起耶和華的應許:「你們在自己的地,與欺壓你們的敵人打仗,就要用號吹出大聲,便在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面前得蒙紀念,也蒙拯救脫離仇敵。」(民數記10:9)猶大人吹響號角顯示他們全心信賴耶和華,這樣的信賴使他們得以脫離險境。
號角的歷史要追溯到比這樁聖經事件早得多的時代。金屬號角始於基督之前2000年的埃及。古代的號角與現今我們所熟知的喇叭大為不同。現在讓我們看看這種不同凡響的樂器是怎樣發展出來的。
早期的喇叭
英文的「喇叭(trumpet)一詞來自古法語特龍佩(trompe),指的是象鼻。由此可見,早期的喇叭必然活像大象的長鼻子。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456年)曾把喇叭聲形容為「使人五內如焚」。以往喇叭的用途只限於戰爭的訊號、喪禮、喜慶場合、運動競賽,以及其他公開場合。
以色列人不但用號角吹出作戰的訊號,也用來在聖殿中奏出音樂。他們雇請技術精湛的工匠製造品質優良的銀號。聖殿裡的吹號手所奏的音樂如此協調一致,以致聖經把這個情況描述為「聲合為一[「非常和諧」,《現譯》]」。——歷代志下5:13。
由此可見,以色列人的號角絕非僅是粗製濫造的東西,叫人不堪入耳、不堪入目。可是,這種號角只能奏出有限的音調來,就像當時鄰邦所用的一樣。幾個世紀之後,號角——現在泛稱喇叭——的性能才大大提高。
現代喇叭的發展
為了擴大喇叭的音域,人們改良了它的設計。首先,他們把喇叭的長度延長了。按理來說,音管越長,音域便越大。中世紀的喇叭(稱為比西納)便足足有1.8米長!你可以想像到喇叭手吹奏起來時多麼笨鈍。故此,到了14世紀,人們把喇叭彎成S字形,以便易於操作。一個世紀後,喇叭的形狀變成一個長長的橢圓形,配上三條彼此平衡的支管。
這種嶄新的喇叭雖然能夠吹出更多的音調,但這些音調卻只局限於高音區之內。當中的調子並非人人都能達到。儘管這樣,有些作曲家開始撰寫一些專供克拉利諾小號——一種17世紀的喇叭——吹奏的樂譜,這種喇叭適宜奏出較高的音調。巴赫(1685-1750年)便是當時的名作曲家之一。
後來,人們在喇叭上多加一些盤曲的管道,稱為變音管。理由很簡單:管道越多,管中的主氣流就可以延展得越長,以致擴闊了樂器的音域。變音管使喇叭的音調從正常的F調降低至B調。
到了莫扎特(1756-1791年)的日子,只宜於用來吹奏高調子的克拉利諾小號已經完全式微。高音區的調子則用單簧管來奏出,這種樂器在吹奏高音方面勝任愉快,喇叭則負責中音區域的音調。
新面世的喇叭適宜用來吹奏不同類型的樂曲。但吹奏起來時仍然相當笨鈍,因為吹奏者調校變音管時要動用雙手。因此,這種樂器仍待改善。
有鍵喇叭
大約到了1760年,俄國音樂家科爾貝有了新發明。他在喇叭口開了個洞,再用一個鍵將其封閉,充當塞子。喇叭的鍵若是開了,任何音調都會升高半度。1801年,維也納喇叭手安東·魏丁格爾改良了科爾貝的設計,製造了一枝五鍵喇叭。結果,一枝能夠發出全部音階的喇叭終於面世,吹奏時也輕便得多了。
可是,魏丁格爾的喇叭卻有一個大缺點。喇叭手在打開鍵時影響了樂器的共鳴效果,使清晰的喇叭聲音色大減。由於這緣故,有鍵喇叭並沒有流行很久。它很快便受到淘汰,之後,被一種面目全新的喇叭取而代之。
首次面世的活塞喇叭
1815年,來自西里西亞的海因里克·施特爾策爾發明了活塞喇叭,並且獲得這項發明的專利權。每個活塞的位置安排得恰到好處,以致氣流能夠從主音管轉至附加的變音管。幾條長度各異的變音管能夠同時靈活地配搭使用。由於活塞裝有彈簧,因此,運用時能夠即時發揮效果。
初時這種喇叭的音調不太準確。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缺點逐漸得到改善,因此活塞喇叭得以留傳至今。
能吹奏不同類型的樂曲
無論是哪一類型的樂曲,喇叭也能夠在其中佔一席位。用它來伴唱或與其他樂器合奏都十分理想。喇叭那雄壯、激昂的調子特別適宜用在典禮音樂或進行曲中。它那嘹亮的共鳴效果在吹奏協奏曲、歌劇、現代爵士樂方面也十分出色。不但這樣,喇叭那富於感性的音調在抒發民歌方面的確與別不同;此外,喇叭獨奏也別具特色。
不錯,喇叭的歷史的確十分悠久。它再非僅是兵士手上用來發出作戰訊號的工具。現在它能奏出深具藝術價值的樂曲來——至少在演奏家的手上是這樣。毫無疑問,不論你喜歡哪一類型的音樂,喇叭都能為你帶來無比的聽覺享受。我們多麼感激創造主賜人能力,使人發明了喇叭這種奇妙的樂器!
[第17頁的圖片鳴謝]
Keyed Trumpet and Slide Trumpe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1th Edition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