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蹤飄忽的動物——受人愛又受人恨
《儆醒!》雜誌駐加拿大通訊員報導
一頭豺狼站在陡峭的山岡上,在皎月的銀輝照耀下,漆黑中的影子仍清晰可見;牠昂起頭來,毛茸茸的長尾巴在兩腿之間,耳朵往後翻,口兒張開;牠的長嘯聲響徹晚空,聽起來叫人毛骨悚然。老實說,光是想起牠的長嘯聲就叫人不寒而慄了!
並非人人都有如此眼福,可以一睹這種行蹤飄忽的美麗野生動物,牠們一般叫灰狼,又稱林狼。但無論如何,這種奇特的動物不禁使人產生種種聯想。
受人愛又受人恨
不論人對豺狼有什麼看法,但僅是聽到「狼」這個字眼總叫人感到有點不安。人們對豺狼充滿誤解、偏見和恐懼。由於豺狼敏於捕食其他動物,有些人因而鄙視牠。豺狼也經常為農夫和牧場主人帶來麻煩,因為牠們不時前來捕食牛羊或其他牲畜。不少傳說也大肆醜化豺狼的名聲。誰不曾聽過「披著羊皮的狼」或「狼狽為奸」一類的片語呢?童話裡也有描述「奸狡的豺狼」一類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描述一隻豺狼試圖吃掉一個小女孩。這使人認為豺狼是會襲擊人類的。
然而,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對豺狼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豺狼是極其害羞的動物,並且盡量遠離人類。事實上,據GEO雜誌最近一篇文章報導,原來豺狼十分害怕人類。豺狼的外表雖然兇猛,但認為北美洲野生的健康豺狼會對人類構成威脅的想法是全無根據的。
生物學家保羅·帕凱曾對豺狼作過廣泛的研究,他自幼年便十分喜愛這種野生動物。他把自己觀察所得的一些情況記錄下來。他聲稱時常看見豺狼表現得很快樂,有時看來很寂寞,有時則富幽默感。有一回,他觀察到一隻年老跛足的豺狼無法捕食,其他豺狼於是把一些食物與牠分享。這隻老邁的豺狼雖然看來已沒有多大用處,但其他豺狼卻仍然重視牠,幫助牠繼續活下去。但由於豺狼經常成群結隊地獵食,這威脅到牠們的生存。
獵食行動
狼群結伴獵食其實僅是為了糊口和餵飽幼狼而已。但無可否認的是,狼群經常獵食牛羊,這的確會為農夫帶來不少難題。這種獵食者具有極佳的視力、敏銳的嗅覺、良好的聽覺、驚人的齒力,這還不止,牠們也善於奔跑和快步跑。不錯,豺狼的確是個獵食能手。牠們也是機會主義者。你若認為這種靈巧的動物會輕輕放過任何垂手可得的獵物——尤其是肥美的牛羊,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狼群只是刻意選出一些瘦弱的動物來——因為這類獵物較易得手——以致不知不覺地「便宜了」其餘的獵物,就是這樣,其他較強壯的動物便有更多食物可吃。
豺狼的溝通方式
豺狼那嘹亮懾人,幾哩外也清晰可聞的長嘯聲又如何呢?對豺狼來說,這僅是一種日常活動而已——一種溝通方式。例如,某隻豺狼也許在一次獵食行動中與其他豺狼失散了,於是爬到高高的岩礁上,引吭長嘯,以期引起同群的注意。豺狼也藉著嗥叫而向其他動物聲明自己的領域。牠們有時純粹是發出愉快的嗥叫聲。當你看見一群豺狼一起嗥叫時,你也許會認為牠們正享受一場大合唱。牠們若能和諧一致地嗥叫看來會好得多,但牠們卻偏偏喜愛此起彼落地一唱一和。當然牠們也有其他溝通方法。人們把這些叫聲形容為嗚咽、怒吼、狂吠、尖叫,以及巢穴中小狼兒的嘎吱聲。此外,豺狼也用身體的姿勢來彼此溝通,這種方式也有助牠們在同類中建立地位,並且加緊彼此的聯繫。
美麗的動物
請近前來看看這種極其漂亮的生物。牠身上厚厚的灰毛(有的是烏黑色的)最為矚目,當中還夾雜著一些黑、白、棕三色的長毛。請也仔細看看牠那金黃明亮的眼睛,牠的目光多麼銳利。請也留意牠面上獨特的斑紋。這一切特徵使豺狼看起來多麼別具一格。現在人們開始對豺狼的未來深表關注。原因何在呢?
以往歐亞兩洲和北美洲都經常有豺狼出沒,但現在加拿大、阿拉斯加以及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等地人煙較為稀少的區域開始鮮見牠們的蹤跡了。人們認為必須劃出一些荒野地區作為豺狼的棲身之所。既然人類學會與諸如鷹、熊和獅子一類的獵食者共存,因此,有人問道,「何不也學會與豺狼共存呢?」
讓豺狼重投大自然懷抱
正如人們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要保護而非趕盡殺絕。時至現今,一些大型的國家公園不但是人們郊遊的好去處,事實上,它們也是保護野生動物的地區。據《加拿大地理》雜誌報導,負責管理郊野公園的人員希望看見一個由大自然調節的生態系統。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主要獵食者——豺狼——絕跡了40年之後,到了1980年代,又自行重歸洛磯山脈南部一帶的地區,但數目只有65隻而已,雖然如此,許多人認為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了。豺狼在法國絕跡了50年之後,該國報導牠們又再次回來。a類似地,意大利再次出現豺狼的蹤跡,牠們再度在羅馬附近的蒂沃利出沒。
現在當局正考慮把瀕臨絕種的豺狼帶回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40多年前,豺狼尚未在該國完全絕跡,當時牠們乃該區自然體系的一部分。現在有許多人,尤其是郊野公園的遊客,渴望牠們再次歸來。然而,從事畜牧業的人對豺狼重歸他們的山嶺卻深感憂慮。正如狼科生物學家戴維·梅赫說:「豺狼一旦重返黃石,人們在公園以外對豺狼的管制便會成為一項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究竟這種行蹤飄忽的生物會有什麼命運呢?
豺狼的未來
不少人開始贊成讓一種他們一直大感討厭的動物歸來,這顯示人們對這種動物的態度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豺狼——生態與瀕臨絕種生物的生活習性》一書寫道:「拯救這些生物的行動為時未晚。拯救行動是否成功則視乎人類對生態和豺狼的習性認識有多少,以及是否繼續研究豺狼的生活,並且有沒有學會把豺狼視為有權與人類分享地球的朋友而非競爭的對手。」
和平共處
過去幾年來,人類和豺狼之間的關係也許已經大為改善,但衝突一旦出現,真正的和平便難以維持了。但在不久的將來,在創造主的王國統治下,一切仇恨和恐懼都會成為過去,屆時人類會懷著一種信任、分享的態度與這種強壯但敏感而害羞的生物共處。
饒有趣味的是,聖經在幾處預言性的經文裡對豺狼所作的描述,使我們對這種生物沒有多大好感。例如在使徒行傳20:29,30,聖經以隱喻的方式描述叛道者為「兇暴的豺狼」,他們攻擊綿羊般的基督徒會眾,並且把羊群中的一些分子誘離會眾。
但當聖經中以賽亞書的預言獲得最後應驗時,現今彼此為敵的動物將會彼此和平共處。正如以賽亞書65:25表明,動物界那種弱肉強食的情況將會不復存在:「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雖然人類正盡力容忍豺狼的存在,但上述的經文卻表明,上帝定意要在新事物制度裡給這種動物一席地位。到那時候,地球將會成為所有生物——包括豺狼在內——的共同家園。
[腳注]
a 可參閱英文《儆醒!》1994年1月22日刊「世聞點滴」標題下的有關資料。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Thomas Kitchin/Victoria Hurst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Thomas Kit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