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難教的孩子
蘇珊到學校接兒子吉米放學。他鑽進汽車的時候,蘇珊問道:「今天上課開心嗎?」吉米皺起眉頭,對母親的問題置之不理。蘇珊以同情的口吻說:「啊,你一定是碰了許多釘子。你喜歡跟媽媽談談嗎?」
「別攪擾我,」吉米抱怨地回答。
「我只是擔心你。看見你不開心的樣子,我很想幫你。」
「我不要你幫!」他尖聲喊道。「你走開!我恨你。我情願死了算了!」
「吉米!」蘇珊喘著氣說,「不可對媽媽這樣無禮,否則——否則我會打你一頓!我只是出於好意。我不明白你有什麼煩惱。無論我說什麼、做什麼,你都不高興。」
經過一天的繁忙工作,蘇珊感到緊張,兼且精疲力竭。她在車流中迂迴前行,期間不斷納罕為什麼自己會生下這樣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兒子,她感到迷惑不解、無能為力、憤憤不平,以及一肚子怨氣。她為此而深感內疚。蘇珊很怕把他——自己的兒子——帶返家中。她幾乎不想知道兒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可能會再次打電話給她。蘇珊有時覺得實在無法應付下去。
因此,表面看來簡單的事件也可以使人在感情上受盡煎熬,以及焦慮不已。患有ADD/ADHD的兒童,或稱為「難教」的兒童,都有共同特徵:他們一旦遭遇難題,就會有暴烈的反應。他們往往一下子就變得脾氣暴躁,使父母心頭火起、不知所措,最後精疲力竭。
評估與調解
以一般而言,他們都是聰明的兒童,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極度敏感。至為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明白這些兒童其實是健康的,只是由於有特別需要,所以需要父母深入了解。對於教養這類兒童,有些父母認為跟從以下的原則和提議會大有功效。
首先,父母要學會辨認使孩子心緒煩亂的環境和刺激因素。(可參閱箴言20:5。)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之前,父母必須注意孩子所發出的信號,並且立即予以援助。一個主要的跡象是,察看孩子的臉部表情,他的挫折感是否變得越來越強烈,以致無法應付自己所面對的處境。要仁慈地提醒孩子保持自制,或在必要時把他帶離當時的環境會有所幫助。有時,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會頗為有效;這樣做不是要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和父母有機會冷靜下來,然後繼續以理智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上述的例子裡,吉米對簡單的問題報以過於激烈的反應。這其實是吉米的慣常行為。父母很容易會認為孩子的忿怒和怨恨是針對自己而發泄的。雖然這樣,他們卻必須體會,孩子面對壓力時,一旦覺得無法再忍受下去,就往往會失去理智。因此,父母懷著洞察力行事是非常重要的。(箴言19:11)在吉米的事例上,只要蘇珊不再堅持跟他談話,給他機會去控制自己,也許等待日後才討論當天所發生的事,緊張的氣氛就會緩和下來。
壓力使孩子精疲力竭
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重重壓力和憂慮都是人類家庭從未經歷過的。時世改變了,一般人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對兒童的要求亦然。關於這個問題,《好孩子、壞行為》一書指出:「在兒童所經歷的難題當中,看來許多都是因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不斷改變而引起或促成的。」對患有ADD/ADHD的兒童來說,上學可說是一場噩夢。他們不但要竭力應付自己的弱點,同時也要迫使自己適應急劇發展、變化多端的先進科技。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環境好像是充滿敵意和危險的,因此倍感憂慮。兒童由於感情未成熟,所以不懂得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
減少摩擦
為了使兒女活得開心,並且享有良好健康,提供一個條理井然的安定環境是至為重要的。一個有效的計劃可以減少家庭摩擦,首先要做的就是過簡單的生活。由於這些兒童天生衝動、容易分散注意和過度活躍,因此有必要減低過度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減少這些兒童每次可以玩耍的玩具數量。每次只嘗試應付一項雜務,或一份學校作業,直至完成為止。這些兒童往往缺乏組織能力,因此以有系統的方式做事能夠把挫折感減少到最低程度。他們要處理的項目如果是較少、較容易達成的話,應付重要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容易得多了。
減少家庭壓力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實施一項有條理但非刻板的常規,使兒童有穩定平衡的感覺。關於處理常規事務,定下先後次序比時間規限更為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可以應用以下切合實際的建議。定時提供簡單、均衡的膳食和小吃,使孩子可以汲取適當營養。進行臨睡前的慣例時,例如給孩子洗澡、講故事等,要讓孩子感到溫暖、受人關懷,兼且身心舒暢。出外購物能夠使高度活躍的兒童變得更為興奮,因此購物前要作好計劃,盡量避免前往太多商店。出外遊玩時,要向孩子解釋,你對他的行為抱有什麼期望。對於有特別需要的孩子,明確的常規不但能夠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也可以幫助父母預知孩子的反應。
要給孩子一種條理井然的感覺;除此之外,制定一連串規則會對孩子大有助益,也要讓他知道,破壞一些嚴格的規則會招致什麼後果。父母必須一致同意所定下的規則,並且首尾一貫地執行。這樣做不但為孩子確定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也教導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有需要,把規則貼在顯眼地方(讓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記住)。只要父母言行一致,孩子的情緒就能保持安定。
要了解孩子的偏好、他所喜歡或討厭的事物,並且作出所需的調整,好使家庭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難以捉摸、容易衝動往往是這些兒童的特性,因此跟其他兒童交往可以令他們感到不快。與別人共用東西,尤其是玩具,也可以引起衝突。因此父母可以讓這些兒童選擇自己最喜愛、又能與別人分享的玩具。此外,為了控制孩子的興奮情緒,只讓他們跟少數同伴玩耍,遊戲可以富於創意但不能過度刺激,這樣做有助控制他們容易激動的天性。
至為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孩子自然成長,避免不必要地把他們壓進同一的模子裡。如果孩子厭惡某種食物或某件衣服,要把這些「刺」除去,因為它們會令孩子感到苦惱,為此而引起衝突是毫不值得的。事實上,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活動。要保持平衡,但如果你已經定下在基督徒家裡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務要緊守你的決定。
行為管教
易變的孩子往往需要額外管教。因此,如果要頻頻管教兒女,許多父母的內心都深感不安。可是,辨別管教和虐待之間的差異是重要的。《一線之差——管教變成虐待》一書指出,在身體遭受虐待的兒童當中,據報有百分之21是由於他們表現放肆行為所致的。因此,調查所得的結論是,患有ADD/ADHD的兒童「有較多機會遭受皮肉之苦,兼且被人忽略」。這些兒童有特殊需要,養育他們確實為父母帶來重重壓力;雖然這樣,父母所施行的管教卻必須是健全和平衡的。鑑於這些兒童一般都非常聰穎和富於想像,如果情況需要父母跟他們推理,父母就要面對挑戰了。即使父母運用最高超的推理方法,這些兒童也能找出漏洞。切勿讓他們這樣做!要保持你身為父母的權威。
向孩子解釋時,要簡略中肯,態度要友善而堅定;換句話說,不要作冗長的解釋,也不可在嚴格的規則上讓步。你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可參閱馬太福音5:37。)兒童不懂得怎樣運用外交手腕;因此,與他們討價還價只會導致爭吵、忿怒和挫折,甚至逐步演變為尖聲叫喊和暴力行為。(以弗所書4:31)同樣,要避免發出過多警告。如果孩子需要接受管教,就應當立即施行。《在腐敗的世界培育品行優良的孩子》一書敦促父母說:「鎮靜、自信、堅定——這就是權威的真正含義。」此外,請留意《日耳曼論壇》所提出的優良建議:「跟孩子談話時,務要使他留心聆聽:要經常使用他的名字,保持目光接觸,以及運用清楚易明的措辭。」
父母一旦失去自制,就會很容易虐待兒女。如果父母尖聲喊叫的話,他們已經失去控制了。箴言第15章討論養育及管教孩子這個題目。舉個例說,第4節說:「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第18節(《新譯》)說:「脾氣暴烈的人常引起紛爭;不輕易動怒的可平息爭執」;最後,第28節說:「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因此,至為重要的是,我們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言詞,也要注意表達的方式。
稱讚而非譴責
由於難教的兒童做事富想像力、行為古怪、甚或瘋狂,所以父母很容易就會挑剔、嘲笑、痛斥,以及在盛怒下責打他們。可是,聖經在以弗所書6:4卻吩咐父母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耶穌怎樣管教犯過者呢?耶穌向人提出有益的教訓,使他們得到訓練和教導,並且以公平、堅定的方式對待他們。管教是一個過程、一種教導方法;管教兒童通常都是要反覆地施行的。——可參閱《儆醒!》1993年2月8日刊,「聖經的觀點……行使『管教的杖』——是否過時?」一文。
適當的管教能夠製造一個互相信賴、溫暖和安定的環境;因此,你給予孩子所需的管教時,應當說明原因所在。訓練兒童是不會即時見效的,因為他們需要時間逐步學習。如果要適當地教養孩子,特別是難教的孩子,父母就要表現無比的愛心和關懷,以及花大量時間和精神在他們身上。記住以下的格言會頗有幫助:「要說由衷之言,也要言出必行。」
有些兒童的行為實在叫人擔心,最令人感到挫折的一點是,他們過度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他們所得到的注意卻往往是消極而非積極的。可是,父母仍需要敏於留意和稱讚,孩子如果表現好行為或幹得出色,就要加以獎賞。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很大激勵作用。起初你看來要格外努力,但所得的結果卻是大有價值的。兒童需要微小而即時的獎賞。
格雷格父親的親身體驗
「我們的兒子格雷格在五歲就讀幼兒園時,醫生已斷定他患有ADHD。當時我們帶他去看一位專門研究兒童發育的醫生,他證實格雷格的確患有ADHD。醫生對我們說:『這不是他的錯,也不是你們的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但你們卻能夠。』
「我們不時想起醫生的勸告,因為他的話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身為父母有重大責任去幫助兒子應付ADHD。那天醫生給我們一些刊物,叫我們回家閱讀。我們深信,對於格雷格所患的病症,我們在過去三年所獲得的知識大大幫助我們履行父母的責任。
「關於養育患有ADHD的孩子,至為重要的是,要鞏固正當的行為,並且提出警告;如果有需要,處罰不規矩行為。你的做事方式越是條理井然和首尾一貫,你就會見到更好的效果。要成功地養育患有ADHD的孩子,關鍵在於父母把以上的簡單提議付諸實行。然而,由於你需要每天反覆地這樣做,情況就會變得說時容易做時難了。
「我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事情暫時擱置。每逢我們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藉此改變不規矩行為,我們也同時實施一項激勵計劃,鼓勵孩子表現較為積極的行為。嘉許的言詞、把孩子緊緊摟抱,甚至一份紀念品或一項特權也能發揮激勵作用。我們買了一個貼紙圖表。在圖表的上端我們列出什麼是適當行為。每逢格雷格表現適當行為,我們就會給他一張貼紙,叫他貼在圖表上。只要圖表布滿貼紙,例如20張貼紙,他就可以獲得獎賞。獎賞通常是他最喜歡的活動,例如遊公園等。這個做法對孩子大有助益,因為他受到推動去做對的事。他親自把貼紙放在圖表上,從而知道自己的進度如何,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獲得獎賞。
「我們發覺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給予格雷格選擇權。我們不會直接發出命令,相反,我們會讓他選擇。若不是表現適當的行為,就是承擔不規矩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樣做能夠使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作正確決定。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經常表現同一難題,例如在商店或餐館裡搗蛋,我們就會運用貼紙圖表兼獎賞去改變他的行為。這個做法不但使孩子看出表現適當行為的裨益,也表明我們賞識他的進步。
「許多人都不知道,ADHD使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不少人卻相信,只要這些兒童格外努力,就能控制自己集中注意的時間長度和行為。他們一旦失敗,父母就受到指責。
「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時,要一個患有ADHD的孩子在兩小時內靜坐不動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永不會忘記,年僅五歲的格雷格每次聚會前都慣常問我們:『這是長聚會還是短聚會?』如果聚會長達兩小時,他就放聲大哭,因為他深知自己不能在聚會中靜靜地坐著。我們需要體諒他的情況,也要顧及這個病所帶來的限制。耶和華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這種病症,知道這點令我們深感安慰。目前格雷格已不再需要服用藥物,並且與年紀相若的孩子一同接受正規教育。
「我們以耶和華為希望,並且把目光集中在將臨的新世界之上,這就是我們力量的來源。這個希望給格雷格莫大鼓勵。在地上的樂園裡,耶和華會把注意力障害兼過度活躍症鏟除。一想起這件事,格雷格就會感到極其興奮,甚至熱淚盈眶。」
[第9頁的附欄]
好行為的獎賞可以包括:
1.稱讚——孩子如果做得好,就要給予口頭稱讚;要對他的好行為表示賞識,臉部要充滿溫馨的愛意,也要緊緊摟抱孩子。
2.圖表制度——圖表要貼在顯眼地方,孩子如果表現好行為,要贈送精美貼紙或星形貼紙以作獎勵。
3.良好表現一覽表——列出令人滿意及可嘉的成就。每逢孩子有出色的表現,不論起初是多麼微小,也要寫下來,並且向家人公開宣讀。
4.行為指標——視乎孩子的年歲而定,只要孩子做得好,就要加添瓶子內的軟心豆粒糖(顯示父母賞識他的好行為)。目的是要成立一個贏取積分制度,獎賞可以包括看電影、溜冰、出外進膳等,反正這些都是整家人打算從事的活動。與其向孩子強調:「如果你不聽話,我們就會取消這項活動,」倒不如說:「如果你聽話,我們就會出外遊玩。」要給孩子一段合理的時間去作出改變,目的是要把消極的思想改變為積極的想法。
[第7頁的圖片]
交談有時可以使人在情緒上突然變得激動
[第8頁的圖片]
作了決定之後,要向孩子解釋,並且緊守到底
[第10頁的圖片]
他在圖表上加添貼紙,為此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