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如果父母犯錯,我該怎樣行?
「爸爸成為基督徒已有十年了。但他是個不活躍的傳道員。他既沒有研讀聖經;也沒有經常出席聚會。他不時批評會眾裡的基督徒弟兄。他在種族和其他許多事上都懷有世俗的觀點。我覺得他有很多缺點。」——一位少女這樣說。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因為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但如果父母在公開的場合行事像個堪作模範的基督徒,但實際的為人卻相去甚遠,情形就截然不同了。一位年輕的女孩說:「爸爸在別人面前和藹可親;但背地裡卻完全是另一個人。他簡直令人討厭!他對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諸多批評,他使家中每個人都感到不悅。我覺得生活毫無樂趣可言。我對他恨之入骨。」
如果有些青年更在私底下受著不同形式的虐待,便尤其會感到惱怒和氣憤。一個名叫瑪莉的女子寫道,她父親是個祕密的酒徒,她曾從父親手中受盡「百般凌辱和虐待」。她痛苦地回憶說:「別人還說我們孩子有一個這麼好的爸爸是多麼幸福。」
聖經譴責所有形式的偽善。(雅各書3:17)但它卻警告我們,甚至在上帝的真正敬拜者當中,也會有些「瞞哄人」的人。(詩篇26:4;也可參閱猶大書4。)可是,如果表現偽善的人是你自己的父母——一個你應該愛戴和尊重的人,那麼,即使知道這些事實也絕不會使你好過一點。有些青年人便受這種矛盾的情緒所困擾。一位少女抱怨說:「我需要幫助。聖經說要『孝敬父母』,但我卻做不到。」
孝敬父母意味到什麼
聖經的確吩咐人要孝敬父母,所以即使青年人覺得父母不配受尊敬,他們在這方面依然是『責無旁貸』的。(以弗所書6:1,2)可是,孝敬父母不一定意味到你贊成他的生活,或喜歡他對待你的方式。a在聖經裡,「孝敬」一詞可以簡單的指承認正當的法定權威。
例如,使徒彼得寫道,基督徒應當「尊敬君王」。(彼得前書2:17)彼得當然知道君王大多都是專橫武斷的。例如,希律王亞基帕一世便是個狂妄倨傲、輕率魯莽的人。他在獲羅馬政府委任作巴勒斯坦的王之後,便發動了一次逼迫基督徒的浪潮。他「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使徒行傳12:1-3)然而,彼得並沒有鼓勵基督徒起來反叛希律王;相反,他卻主張要順服君王。他這樣行是有很好理由的,因為順服世俗統治者乃是耶和華的旨意。在彼得的日子,有些君王擁有絕對的權力。所羅門說:「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王的話本有權力,誰敢問他說『你做什麼』呢?」——傳道書8:3,4。
類似的是,你的父母不論有什麼缺點,他依然有權管束你的生活。所以反叛或蔑視他是絕對不智的。這樣行不但令你的生活更不好過;同時會使你失去上帝的喜悅。(可參閱箴言30:17;傳道書10:4。)在另一方面,盡力跟他合作至少可以使你和父母的關係保持若干程度的和平與安寧。——歌羅西書3:20。
應付怨恨和惱怒
可是,如果一個人曾令你傷心,或者使你大失所望,你又怎能仍然對他表現尊重呢?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斷將注意集中在他的錯誤和過失之上,這只會加深你的仇恨。你能夠以較積極的眼光去看你的父母,對他所擁有的優良品質予以適當的稱讚嗎?
請留意箴言19:11說:「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設法了解你的父母可以有助你對事情作一番重新的評估。他真的行事邪惡嗎?抑或他只是軟弱灰心而需要獲得幫助?他的行為是否因為受疾病、抑鬱、寂寞或工作壓力所影響呢?若然,了解這些難題可以幫助你更體恤父母的處境而保持心平氣和。
不論情況怎樣,跟別人談談你的感覺會對你大有幫助。(箴言12:25)一個女孩憶述:「爸爸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我不敢將自己的感覺告訴父母,惟有將其藏在心底裡。」不過,你無需獨個兒忍受痛苦。會眾裡的成熟基督徒雖然無法取代你父母的地位,但他們卻可以填補一些你在家中失去的關懷。(可參閱馬可福音10:30。)箴言17:17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
『我可以改變他』
有些青年人感到苦惱是由於對責任懷有錯誤的觀念。瑪莉在回憶自己和兄弟姊妹的感覺時說:「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我們害怕有人會發現爸爸的酗酒難題。」另一些青年則力圖把他們不負責任的父母改變過來,但卻徒勞無功,反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你可能深愛和關懷你的父母,但你絕對無需因為他的過失感到內疚。他要在上帝面前「擔當自己的擔子」。(可參閱加拉太書6:5;雅各書5:14。)你絕對沒有責任去監察或控制你父母的行為。經常向他發嘮叨或橫加責罵只會令他們不悅。
當然,這絕非意味到你只能袖手旁觀。至低限度,你可以「不住地禱告」,希望你父母能夠回心轉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7)經常對他表現關懷,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誠懇的稱讚也可以有助將他的態度軟化下來。此外,你也必須盡力保持忍耐。b
當然,如果你和父母都是基督徒,他正犯了嚴重的過錯,諸如酗酒或暴怒等,你自然應當覺得有責任通知會眾的長老。(雅各書5:14)這不是不忠的行徑,而是仁愛之舉,使你父母可以獲得他所亟需的幫助。誠然,有些父母會十分氣憤,不但否認自己的過失,還暗中進行報復。可是,青年人若在這方面「為義受苦」,他們可以肯定耶和華會嘉許他們的果敢行徑;並且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使事情水落石出。——彼得前書3:14;提摩太前書5:24,25。
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所羅門說:「欺壓的事使智慧人心迷意亂。」(傳道書7:7,《當代》)頗遺憾的是,有些青年由於父母的壞榜樣而惱怒不悅,繼而自暴自棄。有些更遷怒於上帝而離開基督徒的途徑!(箴言19:3)聖經警告說:「不可容忿怒觸動你,使你不服責罰;……你要謹慎,不可重看罪孽。」——約伯記36:18-21。
與其過度憂慮你父母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倒不如「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立比書2:12)在古代,一位名叫希西家的年輕王子便在類似的環境下這樣行。他父親亞哈斯王聲稱自己是耶和華的敬拜者。(以賽亞書7:10-12)但亞哈斯王其實正崇拜許多異教的神祇,甚至將自己的兒子獻上作為祭物!(列王紀下16:1-4)你可以想像這種明目張膽的叛道行為必定會為年輕的希西家帶來極大的憂傷!有些人認為詩篇119:28便是這位年輕的王子所寫的,他說:「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
耶和華的確有這樣行!希西家不顧周圍的惡劣環境,毅然向上帝禱告和研讀上帝的話語,且在靈性上不斷長進。(詩篇119:97)他也仔細留意自己的交往。(詩篇119:63)結果怎樣?希西家並沒有跟從他偽善的父親所立的壞榜樣;相反,他「專靠耶和華」。(列王紀下18:6)同樣,你也必然做得到!你的父母可能行事虛偽,但你卻無需效學他;相反,你要緊緊依附耶和華,或許你默默的忠信優良榜樣有一天可以感動他改變過來。
[腳注]
a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且以『他』一詞來代表父母的角色。
b 這不是意味到一個青年人必須忍受身體或性方面的虐待。他若身處這樣的窘境,便應當尋求外界的幫助。
[第25頁的圖片]
你無需因為父母犯錯而步他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