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4 9/8 21-23頁
  • 我怎樣才能克服喪父之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我怎樣才能克服喪父之痛?
  • 警醒!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哭有時」
  • 克服憂傷的方法
  • 向人傾訴
  • 要支持父母仍然健在的一方
  • 我媽媽去世了……
    警醒!2009年
  • 我怎樣才能應付喪親之痛?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第1冊)
  • 何以爸爸要死去?
    警醒!1994年
  •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
    痛失親者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9/8 21-23頁

青年人問……

我怎樣才能克服喪父之痛?

「我找到爸爸的時候,他躺坐在長椅上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我真的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我跟他實在是父女情深。……媽媽仍不斷在夜間哭泣。失去爸爸使我們做起事來樣樣都不對勁。」——埃米莉。

作家凱思琳·麥科伊說:「對青少年來說,父母或親屬之死是極大的創傷。他或她可能一時間會受痛苦、內疚、恐慌和憤怒所煎熬。」如果你曾喪失父或母,你定會感受到這種痛苦的滋味。

然而,在親者去世時,精神感到極之困擾是很正常的。聖經也曾說,族長雅各在獲悉兒子約瑟去世時,他不禁悲從中來,「撕裂衣服」。儘管「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不肯受安慰」。(創世記37:34,35)你也許亦會有同一的感受。親者之死可能使你心如刀割、無法忘懷。

但隨著時間過去,這是可以淡忘的。祕訣是你要面對而非試圖逃避痛苦。例如,年輕的約翰在家人去世時從沒有悲形於色。可是,他其實卻傷痛不已,於是他開始在學校跟別人打架。約翰解釋說:「我內心不時感到痛苦萬分。我藉著打架,力圖將痛苦拋諸腦後,但卻勞而無功。」

另一些青年為了壓抑自己的傷痛,於是盡量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活動,忙個不了。其他人若問及他們的近況,他們便會強顏歡笑地避過話題。可是,這樣行或能暫時忘卻痛苦,但卻絕非長遠之計。箴言14:13說:「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

饒有趣味的是,在一份專為青年人而出版的雜誌中,有一篇文章寫道:「一項調查指出,青少年若在親屬死後力圖壓抑自己痛苦、憤怒或內疚等自然情緒,……他們是會較易做出一些具破壞性的行為,諸如吸毒、酗酒、冒險(例如高速駕駛)和許多青少年常見的惡習。」值得慶幸的是,其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助人應付憂傷。

「哭有時」

傳道書7:2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有些人在朋友或親者去世時,為了逃避痛苦的現實,他們可能「往宴樂的家」去縱情作樂。可是,所羅門卻鼓勵人要面對死亡的事實,而前往「遭喪的家」去。他補充說:「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傳道書7:3。

雖然這項勸告主要是對居喪人家的親朋戚友說的,但對於那些痛失親者而感到哀傷的人,這其實也大有造益。「哭有時」這話是沒錯的。(傳道書3:4)在聖經時代,敬畏上帝的男女都會容許自己將痛苦的感覺宣泄出來,而非將其盡量壓抑。——可參閱創世記23:2;撒母耳記下1:11,12。

容許自己將痛苦宣泄出來是有許多好處的。《弔慰的藝術》一書寫道:「居喪的人必需容許自己面對痛苦所帶來的憂傷與煩惱。拒絕這樣行只會妨礙人復原而已。」然而,神話中所描繪的真正男子漢是絕不會哭的,所以有些男孩子可能發覺難於表達自己的感覺。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在朋友拉撒路去世時也曾公開地「哭了」。(約翰福音11:35)所以人若喪父或喪母,流淚痛哭是絕對正常的表現。所以不妨盡情痛哭一番。(可參閱雅各書4:9。)《家人死亡與哀傷》一書說:「痛哭乃是克服憂傷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克服憂傷的方法

在聖經時代,大衛王也曾因他密友約拿單之死而感到哀傷,他不但痛哭,而且更以書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哀悼。大衛在他所寫的輓歌,稱為「弓歌」中寫道:「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撒母耳記下1:18,26。

如果你能將自己的感覺以書寫的形式抒發出來,這同樣會對你大有幫助。《憑筆寄哀》一書寫道:「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可以有助抒發自己心底的愁緒。……所以你若感到惱怒或悶悶不樂,將感覺寫下來好了。」一位少女茜農說:「我存有一本日記,並將自己的所有感受毫無保留的寫下來。我內心的一切感受全都溢於紙上,……將所有事情都寫下來,這的確對我大有幫助。」

另一個大有幫助的方法是運動。聖經說:『操練身體是有益處的。』(提摩太前書4:8)請留意一本談論憂傷的書所作的評論:「運動是發泄精力的好方法。」一次輕快的步行、令人心曠神怡的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可以大大幫助你抒發由於憂傷而引致的緊張情緒。

向人傾訴

你可要小心,不要將自己完全孤立起來。(箴言18:1)箴言12:25說:「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一個深感傷痛的人可以怎樣獲得這些富於鼓勵的「良言」呢?這就需要他向人傾訴 和道出自己的「憂慮」了。你何不也這樣行呢?試試向一個你可以信任的人開誠布公地吐露自己的心事好了。

合理來說,你敬虔的父母會是傾訴的最佳對象。但假若他或她也自身難保而無法給你多大的幫助,那又如何?基督徒會眾裡的一些成熟分子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箴言17:17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年輕的瑪芙在母親去世後一直非常倚賴她當地會眾的耶和華見證人。她回憶說:「所有長老都給我很大支持;而其中一位更特別樂於隨時聽我的傾訴。」

何不採取主動去尋得這些幫助和支持呢?要讓別人知道你需要對方聽你傾訴。你也許覺得惱怒、恐懼或內疚;或許你只是感到寂寞和懷念自己的爸爸、媽媽而已。向一個富於同情心的聽者傾訴可以真的對你大有幫助。

要支持父母仍然健在的一方

可是,有些青年由於要負起一些自己沒有預期要負起的責任,而感到百上加斤。家中的情況如今可能變得一片混亂。你父母仍然健在的一方可能變得緊張、煩躁和憂慮,這是可以了解的。眼見他或她所受的痛苦,你自然渴望予以援手。一位研究憂傷問題的權威指出,「青少年……可能會不智地把自己的哀傷壓抑下來而試圖幫助父母。」他們可能會「行事過分『早熟』,也許甚至要負起許多額外的責任」。

當然,由於父母一方去世,你可能根本沒有選擇餘地,你必須負起許多 額外的責任。但這絕沒有使你成為一家之主。你在生的父或母仍是家庭的首領,你只能以合作和服從的態度予以支持而非僭奪他或她的地位。(以弗所書6:1)請記得,「謙遜人卻有智慧。」(箴言11:2)謙遜意味到要有自知之明。

你在生的父或母若開始事事都要聽你的意見,或開始將許多成年人的責任加諸你身上,你就更要將上述的勸告緊記在心。雖然你想善待和支持你的父母,但謙遜卻可以幫助你看出自己的人生經驗是相當有限的。(可參閱希伯來書5:14。)所以如果你開始覺得力有不逮,便最好以坦誠但卻尊重的方式跟你的父母商討。(箴言15:22)也許你可以提議對方在會眾裡尋求一些成年人的幫助和支持。

要面對父母逝世,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過去,憂傷的愁緒是可以淡忘的。(可參閱創世記24:67。)當然,跟父母分離的痛苦回憶仍不時會在腦海中浮現;但你亦可以想及許多溫馨而舒暢的往事。千萬不要忘記耶和華是會關注你和體諒你的痛苦的。你若感覺孤苦無助,最好思念一下詩篇執筆者所說的話:「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篇27:10。

此外,也要繼續緊記來自聖經的復活希望,終有一天,你會在一個地上的樂園裡跟你的父親或母親重聚。(路加福音23:43;使徒行傳24:15)年輕的金在痛失了父親之後說:「我日夜都在想念父親。但我知道他絕不想我們放棄,更不想有任何事物妨礙我們對耶和華的服務。我渴望在他復活時可以在場迎接他。」——約翰福音5:28,29。

[第23頁的圖片]

容許自己痛哭一番可以加速復原的過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