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親者》 14-19頁
  •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
  • 痛失親者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宣泄悲痛——以什麼方法?
  • 應付罪咎感
  • 應付憤怒
  • 來自上帝的幫助
  • 應付哀傷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8年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痛失親者
  • 如何走出傷痛?
    警醒!2011年
  • 怎樣應付喪親之痛?
    青年人問
查看更多
痛失親者
《親者》 14-19頁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

「我感覺受到很大壓力,要設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邁克回憶父親去世時的情形,這樣解釋說。在邁克看來,壓抑自己的悲痛是男子氣概的表現。可是他後來意識到自己錯了。因此,當邁克的朋友的祖父去世時,邁克知道要怎樣做。他說:「如果事情發生在兩三年前,我就會拍拍他的肩頭說,『要作個大丈夫。』可是,現在我卻輕觸他的膀臂說,『無論你有什麼感覺,順其自然好了。這可以幫助你應付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想我走開,我就走開。如果你想我留下來,我就留下來。但不要害怕將自己的感覺表露出來。』」

瑪麗安娜在丈夫去世時也感受到壓力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她回憶說:「我最關心的事便是要為別人立下好榜樣,以至我根本不容許自己有正常的感覺。但是我終於看出,試圖為別人的緣故保持堅強,對我自己並沒有什麼幫助。我開始分析自己的處境,於是對自己說,『如果你想哭,就痛快哭一場好了。不要試圖太堅強。要將內心的感情宣泄出來。』」

因此,邁克和瑪麗安娜都主張:要任由自己悲痛!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悲痛是宣泄感情的必需方法。將感情宣泄出來能夠解除你所受的壓力。將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同時伴之以了解和正確的知識,可以使你對自己的感情有正確的認識。

當然,並非人人都以同一的方式表現悲痛。例如,親者突然去世或纏綿病榻一段長時期才去世,可能會對仍然在生的人的感情反應有所影響。但有一件事看來是肯定的:壓抑自己的感受可以對你的身體和感情都有害處。將悲痛宣泄出來會健康得多。用什麼方法呢?聖經含有若干切合實際的勸告。

宣泄悲痛——以什麼方法?

談話 可以是個有用的紓解方法。古代的族長約伯在十個兒女完全死於非命、自己又遭遇其他的個人悲劇之後說:「我厭惡我的性命,我要盡情吐[希伯來文,「釋放」]苦水,傾訴心中的痛苦。」(約伯記1:2,18,19;10:1,《新譯》)約伯無法再約束自己的痛苦。他需要將心中的抑鬱抒發出來;他不得不盡情「傾訴」。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也表現過類似的思想,他在名劇《麥克白》中寫道:「把悲痛化作言詞罷;悲痛若不發聲,就會對負荷過重的心低語而將它刺透。」

因此,你若將自己的感覺向一位『真正的友伴』傾訴,而他帶著同情和耐心聆聽,便可以為你帶來若干程度的舒解。(箴言17:17,《新世》)將經歷和感覺以言詞表達出來,時常可以使這些感覺較容易了解和應付。如果聽者是一個曾經痛失親者,但卻成功應付自己的傷痛的人,你也許能夠從對方獲得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去幫助你應付情勢。一位母親解釋她的孩子去世時,她跟另一個曾面對類似痛苦的女子交談何以對她大有幫助:「知道別人也經歷過同樣的悲劇,但卻得以保持精神健全,至今仍然在生活上尋得適當的意義和秩序,實在對我有很大的強化作用。」

一個悲傷的婦女寫下她的感覺

聖經的例證表明,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可以幫助你宣泄心中的悲痛

如果你發覺對人談及自己的感受令你侷促不安,那又如何呢?掃羅和約拿單戰死之後,大衛作了一首充滿感情的輓歌,將他的悲痛表露無遺。這首哀歌最後被收納為聖經中撒母耳記下的一部分。(撒母耳記下1:17-27;歷代志下35:25)類似地,有些人發覺較易於用文字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一位寡婦報導,她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過了幾天之後將所寫的話讀一次。她發覺這有助於她抒發自己的抑鬱情懷。

不論通過談話抑或寫作,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可以幫助你消解悲傷。這也可以幫助你澄清誤解。一位母親解釋說:「我和丈夫聽聞有些夫婦在孩子夭折之後以離婚收場,我們絕不想有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因此每逢我們感覺憤怒,想歸咎對方,我們就彼此交談,將難題化解。我認為這樣行使我們的關係更親密。」因此,將自己的感受表露出來能夠幫助你明白,即使你和別人遭受同一的損失,別人卻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感到悲痛——以自己的步調和自己的方式這樣行。

能夠幫助人消解悲傷的另一件事是哭泣。聖經說,「哭有時。」(傳道書3:1,4)親者去世無疑是這樣的時候之一。流下悲傷的眼淚看來是復原過程的一個必要部分。

一位年輕女子解釋,她的母親去世時,一位密友怎樣幫助她應付自己的悲痛。她回憶說:「我的朋友隨時給我援手。她跟我一起哭泣,一起交談。我能夠公開表露自己的感受,這對我十分重要。我即使盡情痛哭也無需感覺尷尬。」(可參閱羅馬書12:15。)你也不應當覺得流淚是一件羞恥的事。正如我們在上文見到,聖經裡充滿了忠心男女——包括耶穌基督自己在內——的例子,他們都公開流下悲傷的眼淚而毫不感覺尷尬。——創世記50:3;撒母耳記下1:11,12;約翰福音11:33,35。

大家一起安慰悲傷的人

在每種文化裡,悲傷的人都感激別人的慰問

你也許會發覺,有一段時期你的感情有點難以預測。你也許會突然流下淚來。一位寡婦發覺,上超級市場購物(她以前曾時常與丈夫一起這樣做)可能使她禁不住哭起來,特別是如果她出於習慣伸手去取丈夫喜歡吃的某些東西的話。要對自己有耐心。不要覺得你必須強忍住眼淚。要記住,流淚是悲傷的一個自然和必需的部分。

應付罪咎感

正如以上提及,有些人在親者去世之後感覺自咎。這也許可以解釋,忠心的雅各在誤信兒子約瑟被「惡獸」所殺之後何以感到極度傷心。雅各曾差約瑟去探視他的弟兄,看看他們的近況如何。因此雅各很可能受到罪咎感所煎熬,例如他可能想道,『我為什麼派約瑟單獨出去呢?我為什麼把他派到一個有野獸出沒的地方去呢?』——創世記37:33-35。

也許你覺得自己的疏忽有分促成了親者的死亡。自咎——不論是實在的還是想像的——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悲傷反應,而這件事本身是可以對人有所幫助的。你也無需將這種感覺隱藏在心裡。對別人談及你的自咎感可能使你得到你所亟需的舒解。

可是要明白,無論我們多麼深愛另一個人,我們也無法控制對方的生活,而且無法制止『時機和不能預見的環境』臨到我們所愛的人身上。(傳道書9:11,《新世》)此外,你無疑絕非懷有不良的動機。例如,你若沒有帶親者去看病,這是否意味到你希望 親者生病死去呢?當然不是!既然這樣,你真的需要對親者的去世負責嗎?絕不然。

一位母親在女兒死於車禍之後學會怎樣應付自咎感。她解釋說:「因為是我派她出去辦事的,我感到自咎。但是我後來意識到,懷有這樣的感覺是毫無理由的。我派女兒和她父親出去辦事,絕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所發生的僅是意外而已。」

你也許會說,『有這麼多的事是我本不該說出來和做出來的。』不錯,但是我們當中有誰能夠說,我們是個十全十美的父親、母親或兒女呢?聖經提醒我們:「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雅各書3:2;羅馬書5:12)因此,要接受你並非十全十美這件事實。老是說「但願這樣或那樣就好了」根本於事無補,反而會妨礙你復原。

如果你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的罪咎感是實在而不是幻想的,就要考慮一下消除自咎感的最重要因素——上帝的寬恕。聖經向我們提出保證:「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詩篇130:3,4)你無法返回過去,將任何事加以改變。可是你卻能夠懇求上帝寬恕你以往所犯的錯誤。然後怎樣呢?請想想,如果上帝答應將你的罪清除,你豈不也應當寬恕你自己嗎?——箴言28:13;約翰一書1:9。

應付憤怒

你是否感覺有點憤怒?也許你所惱怒的對象是醫生、護士、朋友或甚至死去的親者。要知道,這也是痛失親者的人的一項常見反應。你也許由於感覺自己受到傷害,自自然然地就感覺憤怒。一位作者說:「你只有察覺到憤怒——不是受其支配,而是知道你感覺到這種情緒——才能夠擺脫憤怒的破壞性影響。」

將憤怒表達出來或跟別人分擔也可以有所幫助。以什麼方式這樣行呢?無疑不是藉著大發雷霆。聖經警告人,長久懷怒是危險的。(箴言14:29,30)但是你也許會發覺,跟一位富於了解的朋友談及這件事會令你感覺舒服一點。有些人發覺,感到憤怒時作點劇烈運動可以幫助他們消解怒氣。——也可參閱以弗所書4:25,26。

雖然忠實地公開表露自己的感覺相當重要,我們卻應當在這方面小心。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回事,將其推在別人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一回事。你無需為自己的憤怒和挫折怪責別人。因此要留意,在談及自己的感覺時不要帶著敵視別人的口吻。(箴言18:21)在應付悲傷方面有一項最重要的幫助,現在我們會討論一下這件事。

來自上帝的幫助

聖經向我們提出保證:「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不錯,與上帝的親密關係比其他任何事更能夠幫助你應付親者的死亡。怎會如此呢?到目前為止所提出的一切切合實際的建議都是基於上帝的話語聖經或與之一致的。應用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應付難題。

除此之外,千萬不要低估禱告的價值。聖經勸勉我們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詩篇55:22)既然將你的感受向一個富於同情心的朋友傾訴會有所幫助,將你內心的感覺向「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傾訴,無疑對你的幫助更大得多!——哥林多後書1:3。

禱告並非僅是令我們心情好一點而已。「聽禱告的主」應許賜聖靈給手下一切懇切地向他祈求的僕人。(詩篇65:2;路加福音11:13)上帝的聖靈,意即他的動力,可以賜給你「莫大的能力」,使你能夠接受每日的挑戰。(哥林多後書4:7)要記住:上帝能夠幫助他的忠僕忍受他們所面對的任何和所有難題。

一位婦人曾因為女兒去世而十分傷心。她回憶禱告的力量怎樣幫助她和丈夫渡過愛女夭折的傷痛。她解釋說:「我們晚上在家裡,發覺悲傷難以忍受,便一同大聲禱告。女兒去世之後,我們初次做一件以前總是跟她一起做的事——參加會眾的聚會,出席大會等——我們都禱告求上帝賜予力量。我們早上起來,現實的環境看來難以忍受,我們便禱告求耶和華幫助我們。為了某個原因,我每逢獨自步進家中,就感覺十分傷心。因此我每次獨自回家都先對耶和華作個禱告,求他幫助我保持若干程度的平靜。」這個忠心的女子堅信這些禱告有明顯的功效。你也可能發覺,由於你恆切禱告,『上帝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保守你的心思意念。』——腓立比書4:6,7,《新譯》;羅馬書12:12。

上帝所提供的幫助的確會造成很大差別。基督的使徒保羅指出,上帝「在一切患難中,……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誠然,上帝的幫助並不會消除你的痛苦,但卻能夠使痛苦較易忍受。這並不意味到你不會再哭泣,或能夠將你的親者淡然忘懷。反之,這意味到你能夠完全復原。復原之後,你所經歷的事能夠使你變得更富於了解和同情心,從而能夠幫助別人應付類似的傷痛。——哥林多後書1:4,《新譯》。

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 為什麼容許自己表現悲痛是很重要的?

  • 你可以怎樣消解自己的悲痛?

  • 聖經可以怎樣幫助你應付自咎和憤怒之感?

  • 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可以怎樣幫助你應付親者去世的傷痛?

  • 有些什麼實用的建議可以幫助人應付悲痛?

若干實用的建議

依賴朋友:別人若自告奮勇予以援手,而你亦的確需要若干幫助,就不要猶豫不決不敢接受別人的幫助。要明白,這可能是他們用來向你表示自己的感受的方式;也許他們無法找著適當的言詞去表達他們的同情。——箴言18:24。

留意自己的健康:特別在起頭,哀傷可以使你筋疲力竭。你的身體比平時更需要有適當的休息、有益的運動和適當的營養。不時請你的家庭醫生給你作一次身體檢查是好的。

暫時不要作重大決定:若是可能,至少要等待一下,直至你恢復清晰的思維才考慮作重大的決定,例如是否應當賣去房子或改變職業等。(箴言21:5)一位寡婦回憶,她丈夫去世之後幾天,她將丈夫的好些個人物品送了給別人。後來,她意識到自己將一些心愛的紀念品也送了給人。

要對自己有耐心:悲痛時常延續得比一般人所想的更久。每年都有些令你想起去世親者的事可能令你再次感到傷心。特別的相片、歌曲或甚至氣味,都能夠令你禁不住流淚。對親者去世的人所作的一項科學研究解釋他們經歷悲痛的過程如下:「親者去世的人可能突然而迅速地從一種感覺轉至另一種,一時刻意避開令他們想起死者的事物,一時又刻意加強對死者的回憶。」要把耶和華的寶貴應許謹記在心。——腓立比書4:8,9。

要體諒別人:要設法對別人表現耐心;要明白他們也感覺尷尬。由於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他們可能說出一些不適當的話來。——歌羅西書3:12,13。

要小心提防用藥物或酒精去幫助你應付悲痛:藥物或酒精所提供的舒解充其量只是暫時的。藥物應當惟獨在醫生督導下才服用。但是要小心;許多藥物是可以使人上癮的。除此之外,使用藥物可能只是加長傷痛的過程而已。一位病理學家警告說:「痛失親者的人需要忍受所經歷的悲劇而最後將其消解。若以藥物去麻醉悲痛的人,以致不當地妨礙這項過程進行,結果只會延長或歪曲這項過程而已。」沉思耶和華的偉大旨意可以為人帶來恆久得多的舒解。——詩篇1:2;119:97。

恢復正常的例行活動:起初你也許要強迫自己上班、購物或照料其他責任,但你可能發覺,慣常的例行活動會對你有很大好處。要在基督徒的活動上保持忙碌。——可參閱哥林多前書15:58。

不要害怕消減劇烈的哀傷:看來也許奇怪,有些痛失親者的人害怕消減自己所感到的劇烈哀傷,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行就表示他們對死者的愛正逐漸消減了。這根本不是實情。悲痛雖然逐漸消減,你卻可以有些珍貴的記憶長存在心裡。——傳道書3:1,4。

不要過度憂慮:你可能發覺自己憂慮說,『現在我會變成怎樣呢?』聖經的勸告是,不要為明天憂慮。一位寡婦解釋說:「將注意集中在每天的生活上對我有莫大的幫助。」耶穌對門徒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馬太福音6:25-3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