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親者》 7-13頁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 痛失親者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聖經裡哭泣的人
  • 哭還是不哭
  • 有些人的反應
  • 你可以怎樣受憤怒和罪咎感所影響
  • 喪偶之痛
  • 「不要讓別人指揮你……」
  •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
    痛失親者
  • 怎樣應付喪親之痛?
    青年人問
  • 我這樣傷心是正常的嗎?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如何走出傷痛?
    警醒!2011年
查看更多
痛失親者
《親者》 7-13頁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一位痛失親者的人寫道:「在英國,我自幼便受到教導不要在公開地方表露自己的感情。我還記得,每逢我被弄痛了,我那曾經是軍人的父親就咬緊牙根對我說,『不許你哭!』我無法記得哪個時候母親吻過或擁抱過我們孩子中的任何一個(家裡有四個孩子)。我在56歲那年目睹父親去世。我感覺自己有很大損失。可是,起初我卻哭不出來。」

在有些文化裡,人們慣於公開表露自己的感情。不論他們快樂抑或憂傷,別人都知道他們的感覺如何。在另一方面,世上有些地方,特別在北歐和英國,一般人,尤其是男子,自幼便學會壓抑自己的感情,不將自己的感覺流露出來。他們喜歡保持鎮定,不動聲色。但是,你若有親者去世,表達自己的悲痛是不對的嗎?聖經的主張如何?

聖經裡哭泣的人

聖經是由一些生活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希伯來人寫的。希伯來人是個富於表情的民族,而聖經就含有許多公開表露個人悲傷的例子。大衛王曾為他的兒子暗嫩被殺而哀傷。事實上,他「號咷痛哭」。(撒母耳記下13:28-39,《新譯》)大衛的逆子押沙龍曾試圖篡奪他的王位,但大衛卻甚至為押沙龍的死亡而悲痛不已。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大衛]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母耳記下18:33)大衛像任何正常的父親一樣表示傷痛。作父母的時常寧願自己能夠替兒女死去就好了!孩子比父母先逝看來是絕不自然的事。

耶穌對他的摯友拉撒路之死有什麼反應呢?他行近拉撒路的墳墓時,禁不住哭起來。(約翰福音11:30-38)後來,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行近耶穌的墳墓時也哭起來。(約翰福音20:11-16)許多世人由於對死者的情形沒有基於聖經的清楚了解,所以在親者去世時常會傷痛欲絕。誠然,基督徒明白聖經的復活希望,因此不會悲傷過度。但是,既然人有正常的感情,真正基督徒雖然懷有復活的希望,也會為親者去世而悲痛。——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4。

哭還是不哭

今日我們的反應又如何?你發覺表露自己的感情十分困難,或令你尷尬嗎?在這件事上,一般顧問提出什麼建議?他們的現代觀點時常只是與聖經古代受感示的智慧不謀而合而已。他們主張人應當表達而非壓抑自己所懷的悲傷。這使我們想起聖經裡古代一些忠心的人物,例如約伯、大衛、耶利米,都曾表達自己內心的悲痛。他們絕沒有抑制自己的感受。因此,避免與別人接觸是不智的。(箴言18:1)當然,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悲痛;此外,事情也視當地流行的宗教信仰而定。a

如果你想哭又怎樣?人生來就會哭泣。哭泣乃是人之常情。請再一次想想拉撒路死時的情形。當時耶穌「心裡悲嘆……[就]哭了」。(約翰福音11:33,35)因此,親者去世時,哭泣乃是自然的反應。

傷心難過的人

親者去世時,悲痛哭泣是正常的

一位名叫安妮的母親的經歷足以支持這種看法。她那年幼的女兒蕾切爾死於嬰兒猝死綜合症。她的丈夫評論說:「令人感覺意外的是,我和安妮在舉行葬禮時都沒有哭。別的人卻個個都泣不成聲。」安妮回應丈夫的評論說:「當時我們的確沒有哭,但後來我卻為我們兩個人哭夠了。真正的打擊在悲劇過去了之後,當我終於單獨一個人在家裡時,才悄然來到。我哭了一整天。但我相信這對我頗有幫助。我哭完之後,感覺好得多了。我無法不為失去小寶貝而悲傷。我真的相信,你應當讓悲痛的人盡情哭泣。雖然別人說『不要哭了』是個自然的反應,這樣的話其實對悲傷的人並沒有什麼真正幫助。」

有些人的反應

有些人痛失親者時有什麼反應呢?請考慮一下朱厄妮塔的事例。她深知失去一個嬰孩是什麼滋味。她曾經五次流產,但現在又懷孕了。後來她由於汽車失事入院留醫,可以了解的是,她感覺十分擔心。兩週之後,她的產痛開始——但較預產期早得多。此後不久,小瓦妮莎出生了——僅兩磅多一點。朱厄妮塔回想說:「我興奮得不得了,我終於是個母親了!」

但她的快樂卻十分短暫。四天之後,瓦妮莎夭折了。朱厄妮塔回憶說:「我感覺十分空虛。我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我覺得自己有所缺欠。我回到家裡,看見我們為瓦妮莎所預備的房間和我為她買的小內衣,不免感到心痛。接著的兩三個月,我再三回想她出生的那天。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觸。」

這樣的反應有點極端嗎?別人可能很難明白,但是像朱厄妮塔那樣有過這種慘痛經驗的人指出,她們為早死的嬰孩悲傷,跟為一個活了一些日子之後才夭折的孩子哀傷沒有什麼差別。他們表示,孩子在出生之前很久已深受父母所愛了。孩子跟母親有一種特別的親密連繫。嬰兒一旦死去,母親感覺失去的乃是一個真正的人。這件事實是別人需要明白的。

你可以怎樣受憤怒和罪咎感所影響

另一位母親那六歲大的兒子因先天心臟病忽然死去。她回憶當時她的感覺,說:「我經歷到一連串的反應——麻木、無法置信、自覺有罪,以及對丈夫和醫生感覺憤怒,因為他們未能及早察覺孩子的病情有多嚴重。」

憤怒可能是悲痛的另一個徵兆。痛失親者的人可能遷怒於醫生和護士,覺得他們應當作出更大努力去照顧死者才對。或者他們對親友感覺惱怒,因為後者看來說話或行事不當。有些人惱怒去世的親者,因為親者忽視了自己的健康。絲特拉回憶說:「我記得自己曾對丈夫感覺惱怒,因為我深知情形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他的病情相當嚴重,但他卻不理會醫生的警告。」失去親者的人有時會因為死者所留下的重擔而對去世的人感覺惱怒。

有些人則由於惱怒而自咎——意思便是,他們因為自己感覺惱怒而責怪自己。另一些人則將親者去世歸咎於自己。「如果我迫他早點看醫生,」「如果我帶他看另一個醫生,」「如果我留意使他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他們說服自己,「他就不會去世了。」

一位母親回想她抱著自己的孩子

孩子夭折是極大的打擊——表現真摯的同情和體恤可以對父母大有幫助

另一些人所感的罪咎則不僅至此為止,特別是他們的親者出乎意料地突然去世的話。他們開始回想以往,他們曾向死者發怒、與死者爭吵,或者覺得他們並沒有對死者盡自己的責任。

許多母親都經歷悠長的憂傷過程,這件事實足以支持不少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孩子的夭折對父母的一生——特別以母親為然——留下了永久的創傷。

喪偶之痛

配偶去世是另一項痛苦的經歷;特別是雙方若曾分享一種非常活躍的生活,所感的痛苦就越深。這可能意味到,他們一向分享的整個生活方式都終止了;他們以前一同旅遊、工作、娛樂和互相依存,現在已告結束了。

尤妮斯解釋,她的丈夫突然心臟病發去世時,她有什麼感受。「第一個星期,我的感覺完全麻木,彷彿我成了走肉行屍一般。我甚至失去了味覺和嗅覺。可是,我的邏輯感卻以一種不帶感情的方式繼續運作。由於醫護人員對我丈夫施行急救時我在場,我並沒有經歷通常那種否認事實的徵兆。即使如此,我的確經歷一種極度的挫折感,彷彿我目擊一輛汽車掉落懸崖,我卻無力加以制止一般。」

她有哭泣嗎?「我當然有。特別是我從親友收到許多慰問卡,我每讀一張便禁不住哭起來。這幫助我應付一天餘下的時光。但是別人屢次問我有什麼感覺,就沒有什麼能幫助我了。顯然我感到非常痛苦。」

什麼事幫助尤妮斯渡過這段憂傷的時期呢?她說:「雖然我自己不察覺,我潛意識地決定要繼續照常活下去。可是,每逢我想起,我那熱愛生命的丈夫已不再跟我一起享受生活的樂趣了,這仍然使我感到傷痛。」

「不要讓別人指揮你……」

《道別——何時及如何說再見》一書的作者提出勸告說:「不要讓別人指揮你應當怎樣行事或應當有什麼感覺。每個人感受悲痛的過程各有不同。別人也許認為——並且讓你知道他們認為——你悲傷過度或不夠悲傷。要原諒他們,恝然置之。如果你試圖強迫自己適合別人或社會為你定出的模子,你就會妨礙自己恢復感情健康的進度了。」

當然,不同的人會以不同方式應付他們的傷痛。我們並非暗示一種方式必然好過另一種。可是,如果哀傷的人開始感到心灰意冷,無法適應現實環境,那就有危險了。在這樣的時候,他們可能需要富於同情心的朋友的幫助。聖經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因此,不要害怕向別人求助和抒發自己的感受,甚至乎痛哭一場。——箴言17:17。

悲痛是對親者去世的正常反應,因此,讓別人看見你傷心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還有些其他問題也需要解答:『我可以怎樣在生活上適應悲痛呢?感覺憤怒和罪咎是正常的嗎?我可以怎樣應付這些反應?什麼可以幫助我忍受親者去世的傷痛?』接著的資料會回答這些以及其他問題。

a 例如,尼日利亞的約魯巴人根據傳統相信靈魂會轉世投生。因此每逢母親有一個孩子夭折,當事人只會在一段短時期表現極度的哀傷。正如一句約魯巴的俗諺說:「溢出的只是水,葫蘆並沒有打破。」在約魯巴人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盛水的葫蘆(母親)可以另生一個孩子——也許就是亡兒轉世投胎。耶和華見證人絕不跟從任何基於迷信的傳統。有許多迷信來自認為人有個不死靈魂而會轉世投胎的謬誤主張;這樣的主張是毫無聖經根據的。——傳道書9:5,10;以西結書18:4,20。

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 有些人的悲痛怎樣受到他們的文化所影響?

  • 我們在聖經裡有些什麼公開表示悲痛的人的例子?

  • 有些人對親者去世有什麼反應?你在類似的環境下會有什麼反應?

  • 什麼使配偶去世成為一種不同的悲痛經驗?

  • 悲痛的過程是怎樣的?感到悲痛是不對的嗎?

  • 感受悲痛的過程有些什麼不同的方面?(可參閱第9頁附框。)

  • 嬰孩猝死的父母受到什麼特殊環境所影響?(可參閱第12頁附框。)

  • 流產或死產對許多母親有什麼影響?(可參閱第10頁附框。)

感受悲痛的過程

「過程」這個詞語並非暗示人感受悲痛有任何固定的程序。視乎當事人而定,悲痛的各種反應可以同時發生,延續的時期也長短不一。以下所列出的並不包括全部的。當事人也可能表現其他的反應。以下是當事人可能經歷的若干悲痛徵兆。

早期的反應:起初的震驚;無法置信、加以否認;感情麻木;罪咎感;憤怒。

深切的悲痛徵兆可能包括:失憶和失眠;極端疲倦;情緒突變;判斷力和思想能力受損;再三哭泣;食慾改變,結果體重減輕或增加;各種顯示健康不妥的徵兆;無精打采;工作能力減退;產生幻覺——觸到、聽見和看見死者;若是孩子夭折,對配偶懷有無理的憎恨。

逐漸康復的時期:懷舊的愁緒;對死者懷有較愉快的記憶,甚至含有詼諧的色彩。

流產與死產——母親的傷心事

雖然蒙娜已有其他兒女,她卻熱切期待下一個孩子出生。甚至在嬰孩出生之前,「我已經跟他玩耍,跟他說話,甚至做夢也見到他。」

在母親和未出生的孩子之間,形成親密聯繫的過程十分強烈。蒙娜繼續說:「蕾切爾·安妮這個嬰孩曾將我腹上的書踢開,在晚上使我睡不著。我仍然記得她第一次輕微的踢腿,彷彿她懷著愛心溫柔地輕輕推我一下似的。她每次移動,都使我充滿愛意。我對她十分熟悉,以至我知道她在什麼時候感到痛楚,什麼時候感到不適。」

蒙娜繼續敘述:「醫生起初不信我的話,結果到後來已太遲了。他叫我不要無謂憂慮。我相信我感覺到孩子死去。她突然猛烈地轉身。第二天她已死了。」

蒙娜的經驗並非罕見。弗里德曼和格拉茨坦在他們所著的《渡過胎兒夭折的打擊》一書中指出,僅在美國,一年便有大約一百萬女子經歷流產或死產。當然,以全世界而言,這個數字更大得多。

人們時常未能意識到,對女子來說,胎兒流產或死產是個歷久難忘的悲劇——也許終其餘生都無法忘懷。例如,現已年邁的韋羅妮卡回憶她所經歷的流產,特別清楚記得她那死產的嬰孩。這個嬰孩活到第九個月,出生時重6公斤。在出生前兩個星期,胎兒已經在她腹中死去了。她說:「對母親來說,生下一個死嬰是個可怕的經歷。」

別人,甚至其他女子,也未必一定能夠明白這些大感挫折的母親的反應。一位曾由於流產而失去一個孩子的婦人寫道:「我以十分痛苦的方式發覺,在這件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之前,我對於我那具有同樣經歷的朋友所感的傷痛實在一無所知。我對她們的痛苦既不體恤,也不明白,正如我現在覺得別人對我的情形不了解一樣。」

一對夫妻非常悲痛,互相安慰

對悲傷的母親來說,另一個難題是她認為丈夫對她所經歷的損失不像她感覺的那麼深。一位妻子表達自己的感覺說:「當時我對丈夫感到十分失望。在他看來,我等於沒有懷孕過。他無法體驗到我所經歷的悲痛。他對我的恐懼深感同情,但卻不體會到我的悲痛。」

對丈夫來說,這種反應也許是自然的——他並不像懷孕的妻子一樣在身體和感情上經歷到與胎兒的親密聯繫。可是,他無疑也經歷損失。很重要的一點是,夫妻應該意識到他們正一同受苦,雖然各人以不同的方式經歷這種痛楚。他們應當分擔彼此的悲痛。丈夫若將悲痛隱藏起來,妻子就可能以為他麻木不仁了。因此,要一同流淚,互訴心聲,彼此擁抱。要表明你們比以前更需要對方。

嬰兒猝死綜合症——正視所感的悲痛

嬰兒突然死亡是個打擊沉重的悲劇。一個看來正常、健康的嬰孩竟然一睡不醒。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因為誰會想到嬰孩或兒童竟會先於父母去世呢?嬰孩以前是母親無限的愛的重點,但卻突然成為她的莫大哀傷的焦點。

罪咎感開始湧現。父母可能覺得要對嬰孩的去世負責,彷彿悲劇是由他們疏忽大意所促成似的。他們質問自己,『我們本可以做些什麼去防止這件慘事發生呢?』b在有些事例上,丈夫甚至可能毫無理由和不自覺地怪責妻子。他上班時嬰兒還是活潑健康的,回家時嬰孩卻在床上死去了!當時妻子究竟做著些什麼事?她在什麼地方?這些惱人的問題必須迅速加以澄清,以免為婚姻造成壓力。

悲劇是由未能預見和無法預見的環境所促成的。聖經說:「我又看見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獎,勇士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學的未必得人賞識。因為時機和際遇左右眾人。」——傳道書9:11,《新譯》。

一個家庭若有嬰孩夭折,別人可以怎樣給予幫助呢?一位曾有這種經歷的母親回答說:「一個朋友來到我家裡,不發一言便將房子打掃乾淨。另一些朋友為我們做飯做菜。有些僅是擁抱我一下——只是擁抱,並沒有說什麼。我不想談及這件事。我不想被迫再三向人解釋有什麼事發生。我不想有人向我盤問,彷彿我沒有盡職似的。我是嬰孩的母親;我會不惜竭盡全力去挽救我的小寶貝。」

b 嬰兒猝死綜合症通常發生在年紀由一至六個月的嬰孩身上。這個名詞所指的乃是健康的嬰孩沒有任何可解釋的理由突然死去。在有些事例上,研究者相信嬰孩若仰睡而非俯睡,就可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可是,沒有任何睡眠姿勢可以防止每一宗嬰兒猝死綜合症發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