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這樣傷心是正常的嗎?
米切爾想起他爸爸去世的那天,說:「當時我十分激動。……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不可能是真的。』」
也許你所愛的某個人——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死了。你不單覺得難過,而且感到憤怒、慌張、驚惶。儘管你極力強忍,還是禁不住潸然淚下。或者你把悲痛埋藏在心裡。
假若我們所愛的人死去,表現感情激動確是人之常情。甚至耶穌基督,當他獲悉密友的死訊時,也不禁「哭了」,而且「心裡悲嘆」。(約翰福音11:33-36;可參閱撒母耳記下13:28-39。)了解到別人曾經和你有同樣感覺也許可以幫助你較易處理痛失親友這件事。
不肯承認
起初你也許感覺麻木。或者在你內心深處,你希望這一切只是個噩夢,有人會來把你叫醒,於是事情就一如以往一樣。例如仙迪的媽媽患癌死去。仙迪解釋說:「我還未真正接受她已離開人世這件事。以往我曾和她討論過的事,現在若有這些事發生,我就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說:『我要把這件事告訴媽媽。』」
痛失親者的人往往不肯承認親人確已死去。他們也許甚至以為自己在街上、在行駛的公共汽車或地下火車裡會突然看見死去的親友。任何轉瞬即逝的相似面孔都能喚起期望,臆想這件事也許全是誤會而已。要記住,上帝造人是要人生存,不是要人死去。(創世記1:28;2:9)故此,覺得難以接受死亡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她怎可以這樣待我?」
如果你有時甚至對死者感到有點惱怒,毋須覺得奇怪。仙迪回憶說:「媽媽死後,有時我想道:『你其實並沒有讓我們知道你已不久人世,就這樣悄悄離開了。』我覺得她遺棄了我們。」
兄弟姐妹的死亡也可以引起類似的感覺。卡倫解釋說:「對死者感到憤怒可說是荒謬的,但當我的姐姐去世時,我卻禁不住對她生氣。『她怎可以死去,撇下我獨自一人?她怎可以這樣待我?』這樣的想法不斷在我腦中盤旋。」有些人發覺自己為了兄弟姐妹的死所帶來的一切痛苦而對死者生氣。由於患病的兄弟姐妹在去世前佔去家人很多時間,得到很多關注,所以有些人覺得自己遭人忽視了,甚或感到憤慨。為了害怕失去另一個孩子,悲痛慾絕的父母可能突然變得對兒女過分關注,這也可以惹起其他兒女對死者怨恨。
「要是……,就好了」
內疚也是常見的反應。問題、疑慮充塞腦中。『我們還有別的事是本可以做的嗎?我們本該找另一個醫生診治嗎?』接著是一連串的『要是』。『要是我們沒有常常吵架就好了。』『要是我從前仁慈一點就好了。』『要是到商店去的是我而不是他就好了。』
米切爾說:「但願我從前對爸爸耐心、體諒一點就好了。又或者在家裡多做點事,讓他回家時舒服一點就好了。」伊麗莎也說:「媽媽染病突然去世,我們還有許多前嫌尚未冰釋。現在我內疚極了。我想起一切應說而未說的話,不應說而說了的話和一切我做錯了的事。」
你也許甚至為了所發生的事而怪責自己。仙迪回憶說:「我和媽媽的每一次爭執,我給她帶來的一切壓力,都叫我感到內疚。我覺得我給她的一切壓力有分促成她的患病。」
「我告訴朋友什麼呢?」
一個寡婦論及自己的兒子說:「喬尼很怕告訴別的孩子他父親死了。這使他感到尷尬,同時也因為尷尬而惱怒。」
《家裡的死亡與悲傷》一書解釋說:「對許多[在生的]兄弟姐妹來說,『我告訴朋友什麼呢?』是個極重要的問題。在生的兄弟姐妹常常覺得朋友並不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他們若試試找人分擔痛失親者的重創,換來的也許只是漠然的凝視和疑惑的目光。……結果,喪親的兄弟姐妹也許感到受人排擠、孤立,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是怪人。」
然而,要明白有時別人只是不知道該向傷心的朋友說些什麼話,故此便無言以對。你的喪親之痛也許提醒他們自己也有可能失去親愛的人。由於不願想起這件事,他們也許因此便避開你。
正視悲傷
知道你的悲傷是正常的事可以對於你應付傷心有很大幫助。但繼續逃避現實卻只會延長痛苦。有時家庭會在餐桌上給死者留出空位,就好像有人要來吃飯似的。但有一個家庭卻選擇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個問題。作媽媽的說:「我們從此不再坐在同樣的位置上吃飯了。外子坐到大衛的位上,這有助於填補空位。」
也有幫助的一點是,要明白雖然有些事情是你應說或不應說,應做或不應做的,但這通常都不是你親愛的人死去的原因。此外,「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雅各書3:2。
與人分擔感受
格羅爾曼(Earl Grollman)博士建議說:「單是認清矛盾的情緒還不夠,你必須正面處理這種情緒。……這是你與人分擔感受的時候。」這時你不該孤立自己。——箴言18:1。
格羅爾曼博士說,如果不肯正視傷心,「你只會延長苦惱和拖長傷心的過程而已。」他建議說:「找一個擅於聆聽的人,一個了解你的朋友,他會明白你的種種感受只不過是痛苦傷心的正常反應而已。」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會眾的長老都時常證明能予人真正的支持。
你若覺得想哭又如何?格羅爾曼博士補充說:「對某些人來說,眼淚是情緒緊張的最佳療法,對男、女、孩童莫不皆然。哭泣是減輕憂傷和解除痛苦的自然方法。」
全家人通力合作
痛失親者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你極大的幫助——你也可以幫助他們。例如來自英國的珍妮和莎拉失去了23歲的哥哥達拉爾。她們怎樣經得起悲傷呢?珍妮答道:「由於我家裡有4個人,所以我陪著爸爸,和他一起做事,莎拉就陪媽媽一起做事。這樣我們便不致獨自承擔痛苦。」珍妮繼續回憶說:「我以前從沒有見過爸爸流淚。他哭過兩次,這也是好的。回顧以往,現在我覺得能夠在他身邊安慰他使我感到快樂。」
予人支持的希望
年輕的戴維來自英國,他那13歲的妹妹珍妮特死於霍奇金氏病。戴維說:「使我得益很大的一件事是喪禮演講所引用的一節經文。經文說:『因為上帝已經定了日子,要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講者強調『憑據』一詞是指復活而言。喪禮之後,這是我極大的力量來源。」——使徒行傳17:31;也可參閱馬可福音5:35-42;12:26,27;約翰福音5:28,29;哥林多前書15:3-8。
聖經提出的復活希望並不會消除悲傷。你永遠不會忘記你所愛的人。然而,許多人確曾從聖經的應許尋得真正的安慰,結果開始從失去親者的痛苦中漸漸復原過來。
供討論的問題
◻ 你覺得為了你所愛的人去世而傷心是人之常情嗎?
◻ 傷心的人可能經歷什麼情緒?為什麼?
◻ 傷心的年輕人可以用一些什麼方法開始應付自己的感受?
◻ 你可以怎樣安慰失去親者的朋友?
[第128頁的精選語句]
「我還未真正接受她已離開人世這件事。……我就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說:『我要把這件事告訴媽媽』」
[第131頁的精選語句]
「媽媽死後,想道:『你其實並沒有讓我們知道你已不久人世,就這樣悄悄離開了。』我覺得她遺棄了我們」
[第129頁的圖片]
「這件事不是真的發生在我身上!」
[第130頁的圖片]
當我們所愛的人去世時,我們需要有一些富於同情心的人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