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抗自然災害
三年過去了,聯合國祕書長加里感到悶悶不樂。1993年初,他對一班專家說:「進展速度不夠快。我這下子召集你們開會,而不是等到日後,目的是要彌補失去的時間。」失去的時間?他腦海裡想著什麼?就是五個英文字母:IDNDR。這些字母有什麼含義?為何這麼焦急呢?
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普雷斯是其中一位出席會議的專家,也是IDNDR的「發起人」。十一年前,普雷斯博士已開始號召世界各地的科學團體,加緊對抗自然災害。他呼籲科學界採取主動,防患未然。五年後,他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聯合國在1989年12月宣布,把1990年至2000年定為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簡稱IDNDR。這個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想法需要改變
巴西地質學教授翁貝托·科爾達尼是IDNDR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成員。他向《儆醒!》雜誌透露,IDNDR籲請國際社會把知識和資源集合起來,同心協力減緩天災所招致的痛苦、破壞、混亂和人命損失。科爾達尼教授強調:「世人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改變方針,把重點集中在防患措施,而非救災行動之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與發展簡報》聲稱,改變世人的想法比訂下十年計劃困難得多,因為「決策者一般都著重救援行動,從沒有考慮防災工作。」比如在拉丁美洲,就應付自然禍患來說,目前有超過百分之90的開支是花在救災活動上的,預防措施所佔的費用不及總額的百分之10。IDNDR的新聞通訊《防止災害》指出,畢竟,政治家無不認為,「申請撥款作防患或減災之用不能惹人注意,但安撫災民就不同了,此舉可以贏得更多人民的支持。」
訂立目標
聯合國為這十年訂立了三個目標,以求把開支模式改變過來。到2000年,所有國家都應該做妥以下的準備工夫:(1)對自然禍患所引起的危險作全面評估,(2)長期預防及應變措施,(3)警報系統。各國紛紛成立國家委員會,並且擬定具體計劃,把IDNDR的宗旨和理想化作行動。1994年5月,由聯合國主辦的世界減少自然災害會議在日本舉行。聯合國既然籌劃了這麼多活動,有些甚至已經付諸實施,加里還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滿足呢?原因是,目前的趨勢令他深感不安。
令人不安的趨勢
從某一方面說來,IDNDR的努力正逐漸取得成果。對於減少災害,科學家的意識提高了;有些措施,例如改良警報系統等,也開始見效,既能挽救人命,又可以減少財物損失。可是,IDNDR祕書處總管卡爾萊·奧拉維·埃洛博士指出,他們雖然取得若干進展,「災害的次數和嚴重程度卻不斷上升,蒙受影響的人也越來越多。」聯合國另一位專家也證實這點,「從1960年代至1980年代,」我們目睹「災害增加了三倍;到90年代,災害還會進一步激增」。事實果然是這樣:1991年,環球各地發生了434場嚴重災害,一共有16萬2000人遇難。1992年,災害所招致的損失逾620億(美元)之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詹姆斯·施佩特斷定,世界「已變成製造災害的機器,危機頻頻出現,實在叫人大感苦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報導》,1993年11月刊)這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是由什麼因素促成的?
災害增加,原因何在?
為了找出答案,我們首先要辨明自然禍患和自然災害的分別。自然禍患——例如洪水和地震等——是自然界的現象,有可能但不一定會釀成災害。比如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河水泛濫是自然界的現象;不過,由於那兒無人居住,洪水所造成的損害就微不足道了。可是,孟加拉的恆河三角洲一帶卻人煙稠密,河水一旦泛濫,就會造成廣遠的影響,除了人命和財物損失之外,環境也大受破壞。災區往往損失慘重,要是沒有外援,災民就無法獨力應付困境。在這個事例上,自然禍患就變成自然災害了。可是,這些與人為敵的自然災害為什麼會一年比一年增多的呢?
災害專家詹姆斯·布魯斯認為,「一個原因」可能是「自然禍患趨於頻密,以致災害也隨著增多了」。他和別的科學家都同意,災害有增無減,主要不是因為自然禍患多了,而是由於遭遇這些禍患的人與日俱增。《世界衛生》雜誌指出,這樣的增加是由「人口密度、生態環境和技術條件共同」促成的。這個引發災害的組合是由什麼因素構成的?
一個因素是人口膨脹,現今世上有56億人口。隨著人口日益增多,世人遭受自然禍患侵襲的可能性也不斷提高。此外,由於人口過密,盈千累萬的窮人被迫棲身陋室,冒險在一些經常鬧災的地帶居住。所以,事情的結果並不出人意表:自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多不過一倍,災害所招致的損失卻加添了差不多十倍!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自然環境的變化也造成難題。從尼泊爾至亞馬遜河,由北美洲的平原到太平洋的海島,人要不是砍伐樹林,或過度耕種土地,就是破壞沿岸的堤礁;人類的活動不但危害生態,還留下了破壞的痕跡。這樣的行徑並非不無代價。IDNDR的前任幹事羅伯特·漢密爾頓說:「隨著我們破壞生態,削弱自然環境的承壓力,以致環境質素變差,自然禍患就越有可能變成災害。」
自然災害差不多成了今日報章的主要新聞題材。如果這些災害有人為因素的話,那麼,人只要採取相反行動,就能避免災害了:藉著實施防備對策,人是可以改變明天的新聞的。這樣,人命損失和破壞就能減至最低限度。舉例說,論到死於地震的人,不少專家聲稱,有百分之90的死者本可以避免遇難。然而,儘管採取預防措施的論據令人信服,許多人還是認為災害是無可避免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與發展簡報》報導,這種宿命論的看法是「減低災害的最大屏障」。你究竟站在屏障的哪一邊?
無可避免還是可以減少?
發展中國家的居民尤其感到無奈。這是不足為奇的!在過去50年來,天災奪去無數人的性命,單是發展中國家的居民,就佔了死亡人數的百分之97!《防止災害》指出,在這些國家當中,有些地區「頻頻鬧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實在很難把一場災害的終結和另一場的開始分辨出來」。事實上,有百分之95的災害是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的。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個人不幸事件,例如貧窮、失業和惡劣的居住環境等問題。因此,你不難看出,窮人為什麼會陷入絕望無奈的深淵,有如給漲潮淹沒一樣。他們因一場又一場的災害而損失慘重,悲憤之餘,也只好痛苦地接受這是命運的安排。然而,這些損失是否真的無可避免?
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你的確不能控制自然禍患的出現率和強烈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束手無策。你可以把遭遇災害的機會降低。怎樣著手呢?請考慮以下的對比。
假設有人不想多曬太陽(自然現象),以防患上皮膚癌(災害)。他可以採取什麼措施?很明顯,他不能控制日出日落(現象的出現率),也無法把照耀四周的陽光(現象的強烈程度)減弱。他是否一籌莫展呢?不,他可以盡量避免暴露在日光下。比如在烈日當空期間,他可以留在室內。如果這是不可能的話,在戶外期間,他可以戴上帽子和穿著防護衣服。這些步驟有助提高防護作用,使他不致遭受日光曝曬(自然現象),並且降低患皮膚癌的風險(災害)。預防措施的確能夠發揮很大功效!
同樣,你也可以採取步驟,提高防護作用,以免遭受自然禍患侵襲。這樣,災害一旦發生,你就不會輕易受到傷害,同時也可以減少財物損失。對發達國家的居民來說,「你已作妥準備嗎?」這個附框的提示也許會有所幫助。至於發展中國家的居民,他們可以從「廉價有效的改善措施」這個附框所舉出的例子,獲知目前有些什麼簡單措施可供防患之用。這些措施能夠發揮很大作用,既能挽救人命,又可以減少財物損失。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普雷斯提醒說,現今科技先進發達,「命運安排這個藉口不再有立足餘地了」。毫無疑問,就應付自然災害來說,防患的確勝於救災。
[第6頁的附欄]
你已作妥準備嗎?
對於應付自然禍患,美國聯邦緊急事故管理局提出不少建議,其中一些列舉如下。
收集資料。你可以聯絡管理緊急事故的分區辦事處,查詢你的社區可能會遭受哪一類災害侵襲。有些災害你也許早已知道,另一些卻可能是出乎你意料的。你如果獲知自己的住所會遭受自然禍患侵襲:
◻ 要召開家庭會議,讓家人知道你們可能會遭受哪一類自然禍患威脅。要向家人說明,在每種情況下,他們應該怎樣做。
◻ 天災可能使家人失散,所以要預先計劃怎樣彼此保持聯絡。選出兩個會合地點:一個在住所以外,以防緊急事故突發,例如火災等;另一個在居住區以外,以防你不能返回住所。
◻ 邀請一位朋友充當家人的聯絡員;家人如果不能前往預先選出的地點會合,就可以各自打電話給這位聯絡員,讓他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要挑選一位住在別區的朋友作聯絡員,因為災害發生之後,打長途電話往往比致電災區較為容易。教導孩子怎樣用電話聯絡這位朋友。商討萬一家人須要疏散的話,大家可以怎樣應付。有些鄰人可能需要特別援助,不妨考慮怎樣伸手幫忙。擬定照顧寵物的方法。
◻ 在各電話旁貼上緊急電話號碼。
◻ 要確定電流總保險絲盒的位置,也要找出輸送自來水和天然氣的總開關所在。向有責任心的家庭成員示範,他們該怎樣及在何時把上述的總開關關上。必需的工具最好放在主要的開關附近。
◻ 要做好防火設備,並且安裝煙霧探測器,尤其是在臥室附近。
[第8頁的附欄]
廉價有效的改善措施
據世界銀行報導,世上有接近一半人口僅靠每週五美元或更少的收入維持生活。不少專家聲稱,即使收入這麼微薄,你也可以採取一些業已證實有效的措施。你不妨增進這方面的知識,原因是,正如祕魯的災害專家阿爾貝托·吉澤克所強調,「關於減緩天災的影響,最廉價的措施莫過於」教育。以下兩個例子來自南美洲:
聯合國出版的《減緩自然災害》手冊闡明,居民可以怎樣建造穩固耐用的土坯屋:
◻ 在山區地帶把土壤挖出,作為建造房屋的平台。
◻ 正方形的房屋最穩固;如果你打算建造長方形的房屋,長度該是寬度的兩倍半。
◻ 為了消減地震的威力,用岩石或混凝土作地基。
◻ 建造低矮而平行的薄牆,牆壁的重量、堅固程度和高度要一致。與一般規格的土坯屋相比,採用這個方法建造的房屋在地震期間較少遭受損毀。
另一種業已證實有效的技術就是傳統的格構(葦牆)建造方法。《防止災害》指出,葦牆屋的構架是用蘆葦杆和嫩枝編織而成的,由橫梁和直柱支撐著。這樣的房屋只需用少量填土,牆壁的厚度由10至15厘米不等。這種結構容許房屋在地震期間搖動,地震一旦停止,建築物就會回復原位。在1991年發生的地震,葦牆屋全部完好無損;可是,一萬間牆壁厚一米的『堅實』房屋反而塌下,奪去35人的性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建築師約翰·貝農表示,奪人性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塌下的建築物。
[第7頁的圖片]
在一些地方,人肆意砍伐樹林,結果釀成更多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