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觀點
你該為禱告付出什麼努力
在城外的山上,君王黯然神傷的站在一旁,細想著自己那座華麗的宮殿、向四周延展的都城和家人的慘況。敵軍已大舉進駐首都的南面,正朝著城中進發。另外,朝中的大臣均已倒戈相向,平民百姓也大多投向叛軍。在內心鬱鬱不安之際,這位虔誠的君王向上帝禱告。結果禱告加強了他的信念。他相信上帝必定會垂聽他的懇求,令謀反者的詭計不能得逞。禱告完畢,他便轉過身來,背著宏偉的都城,走下山去,朝著北面約旦河外的曠野逃亡。這時大局既已在上帝的手中,這位君王還可以做什麼呢?
類似地,今天虔信上帝的人遇到逆境時都會謙卑地向上帝祈求。他們不但知道聖經為禱告所定下的清晰標準,也深信耶和華上帝是一位「聽禱告的主」。(詩篇65:2)聖經向我們提出保證,只要人誠心正意地尋求上帝,他的禱告就必定會蒙上帝垂聽。
可是,光有信心和作出禱告就足夠嗎?我們自己還可以為禱告做些什麼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文章起頭所說的君王乃是古代以色列王大衛。由於兒子押沙龍起來謀反,加上偽善的謀臣亞希多弗倒戈相向,大衛不得不逃離耶路撒冷,躲到約旦河東面荒蕪的城塞瑪哈念。在心灰意冷、憂心忡忡之際,大衛向耶和華哀求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撒母耳記下15:11-15,30,31)但大衛並非只是禱告而已,相反他積極採取行動,好使他的禱告得以實現。事情到底是怎樣?
遠在危難發生之前,大衛已為他的禱告付出努力。有多年的時間,甚至早於他登基為王之前,他已經證明自己確實是耶和華手下一個忠心的敬拜者。(撒母耳記上16:12,13;使徒行傳13:22)他跟上帝享有親密的關係。所以,當考驗來到時,他堅信耶和華一定會垂聽他的禱告,並且以適當的方式回應他。
今日的情形也一樣。我們可以為禱告做的事主要是在日常的生活上跟從聖經的勸告。人如果緊守上帝所頒布的原則,就能夠親近他。所以,在考驗來到之前,人應當跟上帝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並且對他滿懷信心。情形就像一所房子有個牢固的地基一樣;在蓋上房子之前,人應先奠好房子的地基。所以即使在現今,當考驗還未來到之前,我們已經可以為實現自己的禱告而付出努力。
要採取積極的行動!
雖然大衛知道他跟上帝的關係會對事情有重大影響,但他也意識到守株待兔是無濟於事的。因此在禱告之後,他反倒採取積極的行動,以巧妙的方式著手部署。
亞基人戶篩是大衛的忠義之交。在橄欖山上,他迎見正在逃難的大衛。他本想隨同大衛一起逃亡,但最後還是聽從了大衛的吩咐,留在城中,佯作歸順押沙龍,好設法破壞叛臣謀士亞希多弗的詭計,並且給大衛通風報信。(撒母耳記下15:32-37)一如所料,戶篩成功地博取了押沙龍的信任。這時,耶和華便著手干預事態的發展。
足智多謀但陰險詭詐的亞希多弗想出了一個狡計。他請求押沙龍給他1萬2000個壯丁,並打算當晚就率領這些人追擊大衛,趁他手足無措、不堪一擊之際,一舉把他置於死地,然後把王位篡奪過來!不料,押沙龍竟聽取了戶篩在這件事上的建議。戶篩提議押沙龍先整頓軍力,到陣容強大之後,才由押沙龍本人統領出戰。在耶和華的指引下,戶篩這個計策受到接納。亞希多弗料到押沙龍如果跟從戶篩的建議,最後就只會一敗塗地。他於是返回家中,自縊而死。——撒母耳記下17:1-14,23。
無疑耶和華應允了大衛的禱告,就如他所懇求的一樣。大衛行事與自己的禱告一致。他的榜樣給予所有祈求上帝幫助的人一個有益的教訓。
耶和華會予以扶持
不錯,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祈求日用的飲食,並且應許只要他們先求上帝的旨意,上帝就必定會照料他們的生活所需。(馬太福音6:11,33)且舉個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失業,他禱告求上帝供給他生活所需,之後他就必須行事與禱告一致,盡力找尋或開創工作。
無論我們禱告求什麼,我們能夠做的事在程度上都有很大分別。有時我們能夠做的事可以很多,有時則無可奈何。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夠做什麼,或不能夠做什麼,而是我們是否已竭盡全力。
我們可以深信,耶和華了解到我們的處境和能力。他清楚知道什麼事是我們能夠做的,他從來不會要求我們過於我們能力所限。不論我們能有多少的作為,耶和華都會填補我們的不足。他會賞識我們的努力,給予我們支持,並且跟我們合力達至對所有人來說最佳的結果。——詩篇3:3-7。
在遭遇苦難之際,大衛王能夠滿懷信心地宣告說:「救恩屬乎耶和華;願你賜福給你的百姓。」(詩篇3:8)願我們堅信耶和華的能力,不論多少都竭盡所能,努力使自己在禱告裡所求的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