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有望?
「要好好照料地球,這是人類僅有的行星。」身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的菲利普親王作了以上的懇切呼籲。
數千年前,詩篇的執筆者寫道:「天,是耶和華的天;地,他卻給了世人。」(詩篇115:16)上帝既然把地球賜給我們作為居所,我們就有義務要把其悉心料理。這就是生態學所涉及的全部範疇。
「生態學」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住所的研究」。a關於這個語詞,《美國傳統辭典》所下的一個定義是「研究現代文明怎樣損害自然環境,目的在於保護自然資源,防止情況惡化下去,甚或把形勢扭轉過來」。簡單說來,生態學就是查察大自然怎樣遭人類損害,然後設法補救。兩者都是艱巨的工作。
有關生態學的三項事實
生物學家巴里·康芒納在《與地球修好》一書就生態學提出三個簡單定律,以求說明地球為何會這麼容易遭人肆意破壞。
息息相關。正如蛀牙可以影響全身,某種自然資源一旦遭受破壞,也同樣可以觸發一連串環境難題。
且以尼泊爾為例。過去40年來,喜馬拉雅山脈的森林已有半數被砍掉;砍下的樹木要不是用作柴薪,就是供製造木料產品之用。山坡的樹木既然被伐光,在季風季節,雨水很快就把表面的泥土沖走。由於去掉表土,新栽種的樹木很難生根成長,不少山區已變成不毛之地。尼泊爾因為濫伐森林,每年損失數以億噸的表土。可是,這樣的難題並非尼泊爾獨有。
在孟加拉,以往每逢暴雨傾盆而下,雨水就會被樹木吸收;現在暴雨可以暢通無阻地湧下光禿禿的山坡,向著海岸奔流,引致沿岸地區泛濫成災。昔日孟加拉每隔50年才會遭遇嚴重水災,如今不及四年就會出現一次。
在世界其他地區,由於人類大量砍伐森林,沙漠地帶不斷擴大,當地的氣候也起了變化。人類濫用自然資源,樹木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生態系統非常複雜,關於各部分的連鎖關係、相互作用,生態學家僅是略知一二;他們也許要等到生態遭受嚴重破壞,才會察覺出難題所在。傾棄廢物就是一個實例,可以說明生態學的第二個定律。
物有所歸。試想想,一般家庭如果從不清除垃圾,家裡情況會變成怎樣?地球正是這樣的封閉系統,所有廢物最終還是堆積在地上家園某處。部分臭氧層已遭受破壞,這足以表明,有些氣體雖然表面看來無害,例如含氯氟烴等,卻不會自然消失。世人把許許多多有潛在危險的化學物質噴進空中、傾入江河大海裡,而含氯氟烴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已。
誠然,有些產品能起「生物遞降分解作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產品就會分解,然後被自然過程吸收;但其他產品就不是這樣了。環球各地的海灘堆滿了塑膠容器。在今後數十年,這些塑膠廢物仍會四處擱著,不會消失蹤影。相比之下,工業所排出的有毒廢物就不是這麼顯而易見了,因為這類廢物通常會被埋藏起來。雖然眼不能見,但這並不能保證埋藏起來的廢物永不會為害人類。有毒廢物仍能滲進地下水裡,大大危害人和動物的健康。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水文學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承認說:「對於現代工業所排出的化學品,我們真的不知所措。老實說,我們實在無法掌握充分資料。」
在所有廢物當中,對健康構成最大威脅的莫過於放射性廢料——核電站的副產品。雖然部分核廢料已被傾入海裡,但仍有好幾萬噸存放在臨時場地內。儘管研究了多年,科學家還是找不到永久的安全對策;在短期內,這個難題仍難望解決。沒有人知道這些生態定時炸彈會在什麼時候爆炸。難題一定不會自動消失,因為核廢料會放出輻射,千秋萬代,長久不息。在上帝採取行動之前,這個難題會繼續困擾人類。(啟示錄11:18)世人一直把堆積的廢物置之不理,這教人想起生態學的第三個定律。
順其自然。換句話說,人需要與自然系統通力合作,而非採用一些自作聰明的方法,以求越過自然界的律則。且以農藥為例。起初某些農藥對農民的確大有造益,既能清除雜草,又能防治害蟲。看來農民只要選用這些農藥,就必定會五穀豐登。但後來事情弄糟了。雜草和昆蟲很快就產生抗藥性,使一種接一種的農藥失去原有的效力。事實表明,農藥不但毒死了無數的食蟲動物、野生生物,同時也大大危害人類的性命。全球至少有一百萬人農藥中毒,你也許是其中一位受害人。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農藥最終也許不能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這真是一大諷刺。在美國,目前昆蟲所吞滅的莊稼比農藥革命之前還要多。同樣,位於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發現,農藥再也不能增加東南亞的稻米產量。印尼政府資助農民種植稻米,鼓勵他們少用農藥。事實上,自1987年以來,當地的農藥消耗量減少了百分之65,稻米產量卻增加了百分之15。儘管這樣,世界各地的農民現時依然大量採用農藥。
以上概述的生態學定律有助說明為什麼事情會出錯。其他需要關注的問題還包括:地球所遭受的破壞到底有多嚴重?人類有沒有補救辦法?
破壞程度有多嚴重?
本文附登的世界地圖(請參看第8-9頁)把一些主要的環境難題表明出來,並且指出哪裡的情況至為嚴重。某一種類的動物或植物,要是因為失去棲息地或其他因素而終於滅絕,這種損失顯然是人類無法彌補的。此外,臭氧層出現破洞,並且變得越來越稀薄,類似的破壞一經造成,就很難挽回了。那麼,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又怎麼樣?人類有沒有採取措施,逐步制止環境惡化下去,或至少減低惡化速度呢?
如果要測量生態所遭受的破壞,最佳的判斷方法就是看看農業和漁業的狀況。為什麼呢?原因是,兩者的生產力都視乎環境有多潔淨而定,我們能否存活也取決於可靠的食物供應。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和漁業的生產率正逐漸下降。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計算,世界各地的捕魚量一旦超過一億噸,就會嚴重影響魚類日後的產量。1989年,全球漁獲超出了上述總額;在接著一年,世界的捕魚量果然減少了四百萬噸。淺水漁場的產量也不斷下降。例如,過去20年來,大西洋東北海域的捕魚量下降了百分之32。漁撈過度、海水污染、產卵場遭受破壞都是主要成因。
農作物歉收足以反映出,這個趨勢實在叫人擔憂。在60和70年代,改良品種紛紛面世,灌溉設備也大為改善,農民又大量採用化學農藥及化肥,結果世界穀物產量激增。時至今天,農藥和肥料已失去原有的效力;此外,供水不足、環境污染也是農作物減產的部分成因。
世界每年增加差不多一億人口,可是在過去十年間,全球耕地卻不斷減少。這些可耕地也漸漸失去生產力。據世界監察協會估計,過去20年來,由於土壤受到侵蝕,給去掉的表土達5000億噸之巨,農民因而損失慘重。有鑑於此,糧食減產是不可避免的。《世界狀態1993》這份報告評論說,「在1984至1992年間,穀物產量下降,每人可得的穀物減少了百分之6。在當今世界,這樣的經濟趨勢也許是最令人不安的了。」
很明顯,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結果使千百萬人的性命大受威脅。
人能夠解決難題嗎?
關於地球環境的問題所在,現今人類已略知端倪,可是要糾正錯誤卻非易事。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提出了廣泛的建議,如果把其一一付諸實行,所需的經費每年不下6000億美元。籌措這筆巨款成了首要的難關。此外,世人也要作出真正的犧牲,這意味著要減少浪費資源,進一步回收廢物,節約用水和能源,以及採用公共而非私人交通工具。但最棘手的難題就是,世人要為地球著想,而非只顧謀求自身利益。美國復原水上生態系統委員會主席小約翰·凱恩斯概述難題所在:「我對於人類能做的事是樂觀的,但對於我們將來實際會做的事則不大樂觀了。」
如果要徹底淨化環境,就需要耗資巨款才行。有鑑於此,大部分國家都遲遲不願實施環保計劃。經濟危機一旦出現,世人就會認為環保措施要不是影響就業機會,就是抑制經濟發展。說說空話總比實際行動容易得多。據《照料大地》一書描述,到目前為止,列國的反應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罷了。儘管列國遲疑不決,如果有充足的時間發展新科技,地球的弊病豈不會迎刃而解嗎?顯然不會。
美國國立科學研究院和英國皇家學會發表聯合聲明,並且坦率承認:「目前的人口增長估計如果證明屬實,人類在地球上的行為模式又保持不變,先進的科技也許於事無補,既不能挽救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也不能幫助大部分世人擺脫貧窮的折磨。」
核廢料仍未找到適當的收容處,世人為此憂慮不已。這件事提醒世人,科學不是萬能的。40年來,科學家不斷尋找安全的場地,把放射性極高的廢料永久埋藏起來。這樣的場地實在難以尋覓,比如意大利和阿根廷等國家已經清楚表示,最早要等到2040年才可以把埋放場地準備就緒。在眾多國家當中,德國的態度至為樂觀,該國希望在2008年完成一切有關計劃。
核廢料為何會構成這麼大的難題?地質學家康拉德·克勞斯科普夫解釋說:「沒有科學家,也沒有工程師能夠絕對保證,放射性廢物來日不會從最妥善的貯藏室泄漏出來。」關於處理核廢料的難處,儘管警告早已發出,各國政府及核工業界還是漫不經心地邁步向前,臆想總有一天科技必能提供解決方法。可惜這一天始終沒有來臨。
關於環境危機,既然科技不能提供權宜之計,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列國會不會攜手合作,共同努力保護地球?
[腳注]
a 這個詞語是由希臘語的俄伊科斯(家宅、住所)一詞,再加上羅吉阿(研究)這個詞尾合併而成的。
[第7頁的附欄]
尋找再生能源
在斷電或油價上升之前,世人大都把能源看作當然而不予重視。可是,能源消耗卻是引起污染的最大原因。大部分能量都是靠燒柴或礦物燃料產生的,生產過程中不但會把大量二氧化碳噴進大氣裡,濫伐林木做燃料也把世上大部分的森林毀去。
另一個選擇就是核能。鑑於核電站隨時有可能發生事故,放射性廢料又很難妥善埋藏,這個選擇已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幸而還有再生能源可供選擇,也就是利用免費獲得的天然能源產生動力。再生能源主要分為五種。
太陽能。利用太陽能加熱並不困難。在一些國家,例如以色列等,許多家庭都用太陽電池板燒水。利用太陽能發電就困難得多了;多虧近代發明的太陽電池,農村地區現已燈火通明,這樣的電力供應也顯得越來越合算。
風力。在環球各地的當風地區,巨大風車到處可見。用風力發電的成本不斷下降;在一些地區,現今風能比傳統的能源供應還要便宜。
水力發電。世上有百分之20的電力是由水力發電廠供應的。很可惜,在發展中國家,適合興建水力發電廠的場地大都被人肆意糟蹋。此外,建築巨型水壩對生態也造成嚴重破壞。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看來較為切實可行的做法就是,興建大量規模較小的水力發電廠。
地熱能。在一些國家,尤以冰島和新西蘭為然,當地居民可以利用地下的「熱水系統」。地下火山活動把水燒熱,而熱水則可以用來供暖和發電。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菲律賓和美國都有開發這種天然資源。
潮汐力。有些國家利用海潮發電,英國、法國和俄羅斯都有採用這個方法。可是,世上能夠提供這樣的能源,同時又符合成本效益的場地實在不多。
[第8,9頁的附欄或圖片]
世上重大的環境問題
森林遭受破壞。世上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溫帶森林,有半數的熱帶森林已被毀去了。在過去十年間,森林不斷消失,速度實在快得驚人。根據最新估計,每年有15至2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森林遭受破壞,大小跟烏拉圭的面積相若。
有毒廢物。現有的化學產品多達7萬種,有半數被列為毒物。僅在美國一地,工業所製造的有毒廢物每年達2億4000萬噸之巨。由於資料不足,要計算全球有毒廢物的總數量是不可能的。此外,到2000年,貯存在臨時埋放場地的放射性廢料會上升至20萬噸左右。
土質下降。沙漠地帶不斷擴展,世上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威脅。在非洲某些地區,僅在20年內,撒哈拉沙漠就向前推移了350公里。至今已有千百萬人的生計蒙受不利影響。
食水不足。有些地區長期缺少食水,受影響的人口約達20億。由於地下蓄水層下沉,成千上萬的水井都乾涸了,結果缺水的難題日益加劇。
瀕臨滅絕的物種。雖然數字純屬猜測,但據科學家估計,到2000年,會有50萬至100萬種動物、植物和昆蟲有絕種之虞。
大氣污染。在1980年代初期,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一些城市地區,空氣污染已達到危害健康的程度,有十億居民天天被迫吸入煤煙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毒氣。過去十年來,城市發展迅速,這個難題就更形惡化了。此外,每年還有240億噸二氧化碳傾進大氣裡,由於這是一種「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恐怕全球氣溫又會繼續上升了。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濫伐森林
有毒廢物
大氣污染
食水不足
瀕於滅絕的物種
土質下降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1993 Digital Wisdom, Inc.
Photo: Hutchings, Godo-Foto
Photo: Mora, Godo-F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