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寂寞的飛鳥
《儆醒!》雜誌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如果你以為花點貓頭鷹和白頭海雕正面臨滅種之禍,你一定是未曾聽過金剛鸚鵡的故事了。這頭巴西飛鳥為「瀕臨絕種」一詞寫下了嶄新的意義。可是,若要講述這頭世上最寂寞的飛鳥的整個故事,就要由17世紀說起了。
當時,一位荷蘭人喬治·馬克·格雷移居到巴西,他首次記錄到這種飛鳥的存在和樣貌。不久之後,當地的居民便將牠稱為小藍鸚鵡(ararinha azul)。這個名字雖然平凡,卻十分適切。因為牠是藍色的,略帶少許灰色;身長55厘米,包括35厘米長的尾巴在內。這也是巴西最細小的藍鸚鵡。
生物學家卡洛·山下是巴西一流的鸚鵡學家,他回憶說:「後來在1819年,科學家給這種飛鳥起了個學名:Cyanopsitta spixii。」Cyano的意思是「藍色」,而psitta則是指「鸚鵡」。spixii又如何?生物學家解釋,這個附加的名字是拜德國生物學家約翰·巴普蒂斯特·斯皮思所賜。他是首位在這種飛鳥的聚居地——位於巴西東北部兩岸種滿樹木的溪河附近——研究這種飛鳥的人。
倒數開始
誠然,金剛鸚鵡的數目一向不多。即使在斯皮思的日子,數目也只有180隻。但自此之後,牠們的處境更日漸坎坷。移居者摧毀了大量的樹林,而這些林木乃是1970年代中期許多雀鳥的棲身之所。結果存留下來的金剛鸚鵡尚不及60頭。雖然情況已大大不妙,但還是倒數的開始而已。
移居者雖然在當地定居了三個世紀之久,仍不致滅絕整個金剛鸚鵡的家族;但捕獵者只需數年時間已幾乎將牠們一舉殲滅。直至1984年,60頭鸚鵡當中,只有4頭幸免於難。但這時,養鳥家不惜花費每頭高達5萬美元的代價來收購這幾頭「絕無僅有」的飛鳥。難怪到1989年5月,《動物王國》雜誌報導,研究人員看見這些鸚鵡逍遙地在空中飛翔,已是一年前的事了。幾個月後,據報捕獵者已捕獲所有剩下來的鸚鵡。《動物王國》雜誌嗟嘆,金剛鸚鵡已被「一網打盡」了。
劫後餘生
生物學家幾乎已將金剛鸚鵡列為絕種的動物。可是,有些住在以往鸚鵡聚居地附近的人表示他們曾見過一頭小藍鸚鵡。後來有越來越多人都表示目睹過牠的出現。是否還有一頭劫後餘生的金剛鸚鵡呢?1990年,五位研究員於是帶備露營用具、望遠鏡和記事簿等,一起前往金剛鸚鵡出沒的地區去探個究竟。
研究員在該區探索了兩個月,依然一無所得。然而,最後他們卻發現了一群綠色的伊林加鸚鵡(papagaios maracanãs)。但卻留意到這群飛鳥有點不尋常之處。其中一頭是與別不同的,體型較大,而且是藍色的。牠便是絕無僅有的一頭野生金剛鸚鵡了!他們觀察了這頭本性合群的飛鳥一個星期,發現牠為要覓偶和排解寂寞,於是終日尾隨著一群伊林加鸚鵡。而這群綠色飛鳥也不介意讓這位苦苦痴纏的藍色傢伙成為牠們的友伴。但締結良緣又如何?當然,伊林加鸚鵡雖然胸襟廣闊,但牠們的雅量畢竟是有限的。
伊林加鸚鵡既不領盛情,金剛鸚鵡惟有在每天日落時分便離牠們而去,飛返自己過往多年跟愛侶相宿相棲的樹林裡去。這已是1988年以前的事了,當年捕獵者奪去了牠的終生愛侶,並賣了給人飼養。這頭長著一身藍色羽毛,高臥在禿枝上的小傢伙自此便孤苦伶仃。除非有奇跡發生,有人替牠找著一個伴侶,否則牠雖是最後一頭懂得野外生存之道的金剛鸚鵡,遲早也會遭遇渡渡鳥的同一命運。生物學家既知道這個事實,於是便在1991年著手進行一項金剛鸚鵡計劃。目的何在?為了要保護僅存的雄性鸚鵡、替牠找個伴侶、使兩者交配,並希望牠們產生下一代。計劃成功嗎?
計劃已有若干進展。巴西郵政署以地球上這頭有最大絕種威脅的飛鳥為題發行了一款郵票,藉此希望喚起大眾人士注意到牠的命運。與此同時,生物學家也成功地將巴希亞北部,近鸚鵡聚居地的庫拉薩城的8000名居民團結起來,支持保護絕無僅有的金剛鸚鵡。由於城中的居民齊起捍衛綽號稱為「他們的」塞韋里諾的鸚鵡,所以捕獵者如果獵獲這頭飛鳥,他自己便有當場被捕之虞。這項策略證明相當成功。塞韋里諾至今仍可以四處翱翔。另一個障礙後來也被克服過來。由於巴西現時有六個人正在飼養這種飛鳥,因此他們必需說服其中一位放棄他所擁有的雌性鸚鵡。(請參看附框。)結果有一位鳥主答應這樣行。1994年8月,一頭尚在巢中待哺期間被捕獵者奪去的雌性鸚鵡被空運到庫拉薩,最終放回到原本的大自然聚居地去。
回復健康,鳥伴重逢
這頭雌鸚鵡被安置在一個巨大的鳥舍裡,就在雄鸚鵡棲息的地方附近,並給牠餵飼一些野生鸚鵡常吃的食物。為了裝備牠重過大自然的生活,管理員訓練牠戒除給人飼養時吃向日葵籽的習慣,並代之以松籽和一些當地野生的有刺果實。牠的胃口果然適應得很好。
每日的操練是計劃的另一部分。他們的確有理由要這樣行。因為要期望一頭在籠裡長大的飛鳥日復一日地追隨自己的伴侶飛行50公里,就等於要一個飽食終日的人參加馬拉松賽跑一般。所以為要增強牠的肌肉,負責照管這頭飛鳥的生物學家便要盡量鼓勵牠在鳥舍內飛行。
塞韋里諾很快便發現鳥舍。牠一看見雌鸚鵡,便高聲呼喊,並且飛到距離鳥舍30米的地方。一位有分參與這項計劃的生物學家馬科斯·達里指出,「雌鸚鵡」一看見這位雄性訪客,就「表現得十分興奮」。他說:「牠的興奮反應使我們充滿希望。」
身兼教師和父親之職……
大日子終於來到,鳥舍的門打開了。雌鸚鵡在猶豫了半個小時之後,便飛出鳥舍之外,停在一株離鳥舍300米的樹上。但塞韋里諾究竟身在何處?原來牠正在30公里之外的地方,再次跟著那群伊林加鸚鵡。牠為何捨雌鸚鵡而去?其實牠已守候了多個月。但既然交配的季節已到,而牠的對象卻仍身在鳥舍中,達里打趣的說,牠可能認為,「一鳥在籠,不如兩鳥在林」。而這次塞韋里諾鍥而不舍的精神終於獲得酬報。牠終於打動了一頭雌性伊林加鸚鵡的芳心,接受牠成為自己的愛侶。
可是,交配季節過後,生物學家期望塞韋里諾會終止這段戀情,回到自己棲息的地方去,找著那頭已經釋放出來的雌鸚鵡,並且共締良緣。然後,牠便肩負起一個雙重的角色——教師和父親。既然牠是世上惟一懂得野外生存之道的金剛鸚鵡,牠必須教導自己的愛侶怎樣覓食和搭窩,以及怎樣在巴西一個最荒蕪的地方生存。
……也寫下歷史的一頁
交配季節又到了,參與金剛鸚鵡計劃的生物學家都希望塞韋里諾會放棄追求伊林加鸚鵡的念頭,專心尋找一株空心樹作為牠和伴侶的愛巢。如果一切順利,母鸚鵡會下兩隻蛋;幾個月後,塞韋里諾便可以教牠的愛侶和兩隻小鸚鵡學習生存之道。生物學家可以如願以償嗎?
生物學家山下說:「這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有分曉。但這個計劃是惟一可以避免野生金剛鸚鵡成為歷史上又一絕種生物。」如今就全賴塞韋里諾把握機會,為歷史寫下新的一頁。如果成功的話,熱愛大自然的人和伊林加鸚鵡也大可以鬆一口氣了。
[第24頁的附欄]
受人飼養的飛鳥
據估計,約有30頭金剛鸚鵡正在被人飼養。一位住在菲律賓的養鳥專家飼養了超過12頭這類巴西飛鳥,牠們仍然留在這個亞洲國家裡。其餘被飼養的金剛鸚鵡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瑞士。可是這些由人飼養的鸚鵡都缺乏塞韋里諾所獨有的本領:野外求生的本領。
[第25頁的圖片]
保留在郵票上,聊勝於無
[鳴謝]
Empresa Brasileira de Correios e Telégraf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