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5/8 15-19頁
  • 火山——你正受威脅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火山——你正受威脅嗎?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活火山——位置何在?
  • 威脅何在?
  • 你可以減低受威脅的程度嗎?
  • 奇異的火山
    警醒!1976
  • 活在沉睡巨人的身影下
    警醒!2007年
  • 地貌漸變的群島
    警醒!1998年
  • 什麼使火山爆發?
    警醒!198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5/8 15-19頁

火山——你正受威脅嗎?

火山爆發時,灼熱的灰燼轟然噴出,白熾的熔岩湧流而下,這正好把地球雷霆萬鈞的自然威力顯示出來。也許你從未目睹過火山爆發的情景,可是,你或者也曾浸浴過由火山熱力造成的溫泉,或是品嘗過從肥沃的火山灰土壤而出的作物。有些人甚至利用地熱能在家裡發熱。

然而,最近有不少住在活火山附近的居民卻目睹火山所造成的傷亡和破壞。1980年5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西南部的聖海倫斯火山爆發,自那時以來,世界各地接二連三地發生災難性的火山爆發。在這段期間因火山爆發造成的人命損失非常嚴重,較在此之前七十年間的總死亡人數還要多,財物損失高達數以億計美元之巨。空中的火山灰曾險些兒釀成空難,因為飛機在航行時受到火山灰阻礙,以致被迫緊急降落。

火山爆發確曾造成很大的災害。例如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後的泥流摧毀了數以萬計的家園;哥倫比亞的魯伊斯火山奪去了2萬2000人的性命。類似的災難有可能會陸續發生。美國地質測量局的火山專家羅伯特·蒂林和彼得·李普曼指出,「到了2000年,受火山威脅的人口會至少增至5億。」

因此,為了安全起見,你也許會問:『我家是否接近一座活火山或潛在的活火山?哪一類型的火山爆發最危險?這樣的爆發會否演變成更嚴重的爆發?倘若我家位於受火山威脅的地帶,我應當怎樣做以減低危險程度?』

活火山——位置何在?

倘若你發覺自己原來就住在一座睡火山的附近,你也許會有點意外吧;火山一旦再次爆發,你難免會受到影響。在近數十年來,研究火山的科學家(稱為火山學家)不但成功地把活火山和睡火山辨別出來,同時也明白到何以火山會在某些地區較為常見。

世上有500多個火山被列為活火山,第17頁的地圖便把若干活火山的位置標明出來。你住在其中一個的附近嗎?在其他地方,間歇噴泉、噴氣孔和溫泉也顯示附近一帶有睡火山存在,這些火山將來有可能會再度活躍。逾半數的活火山位於太平洋邊緣的位置,構成所謂的火環。有些活火山在大洲上,例如北美洲的喀斯喀特山脈,以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另一些活火山則在海洋上形成了一連串的火山島,例如阿留申群島、日本、菲律賓和南印度尼西亞。此外,在地中海及附近一帶也有不少火山。

科學家確定這些火山通常位於移動著的巨型地殼板塊的邊緣,尤其是在海床板塊撞在大陸板塊下的地方;這個過程稱為潛沒。潛沒產生的熱力促成岩漿(熔化了的岩石)的形成,岩漿後來則升到地面上。此外,板塊之間突然的運動使許多出現火山爆發的地區同時發生強烈地震。

海床板塊分離的地方也可以形成火山。這樣的火山通常是在海底爆發而不為人察覺。然而,你若住在冰島,你其實正棲身在雷克雅內斯海嶺上,這個海嶺與中大西洋海嶺相連;然而,在中大西洋海嶺的地方,包含南、北美洲的板塊正跟包含歐非兩洲的板塊分離。在其他不同的事例上,地殼板塊下有些獨立的熱點形成了夏威夷和非洲的大火山。

威脅何在?

火山學家根據火山最近的活動歷史,例如火山爆發的強度,以及有關的各種威脅因素,從而評估它對人構成的威脅程度。威脅程度的高低也視乎住在受影響地帶人口的多寡,以及當局和居民所採取的準備措施而定。首先,讓我們研究一下火山構成的威脅。

通常含大量二氧化硅的岩漿的火山爆發時最為危險。這種岩漿質地堅韌,能夠暫時堵塞火山口,直至火山內積聚了大量氣體,形成巨大的壓力,以致把火山口爆開。含大量二氧化硅的岩漿凝固成淺色的岩石,在板塊沿邊一帶的火山較為常見。倘若湧上的岩漿接觸到水分,水分便會立即化成蒸氣,促使火山爆發。火山猛烈的爆發能夠產生灼熱的灰燼,這樣的火山灰是可以致命的——1902年,加勒比-中美地區有三個火山在六個月內便殺害了3萬6000人。

另一方面,海底熱點、板塊分離形成的火山,以及其他火山,大多屬於黑玄武岩。這類岩石的二氧化硅含量低,卻含有大量的鐵和鎂。玄武岩漿屬於流體,爆發時的猛烈程度較低,熔岩流動得也較慢,因此居民也較容易逃生。然而,這樣的爆發也許會歷久不息——夏威夷的基拉韋厄火山自1983年1月以來便一直爆發,至今仍未平息。這類爆發雖然造成廣泛性的財物損失,卻甚少導致傷亡。

有些火山爆發後會在山側積聚大量鬆散的灰燼,足以釀成山泥傾瀉。灰燼若跟大量冰雪或水分摻雜,便會形成泥漿洪流,迅速沖下山谷。這樣的火山泥流能夠從火山湧流數公里遠,也許爆發結束後很久才平息下來。

海底火山爆發,或火山側面積聚過量泥石以致引發海底山泥傾瀉,都會產生巨浪,稱為海嘯。海嘯的影響尤其廣遠,在歷史上卻不多見。這種威力無比的巨浪能夠以數百公里的時速移動。如果海嘯是在汪洋中發生,一般都不足以產生巨浪,對船隻也不會構成威脅。可是,如果海嘯是在近岸地區發生,海浪的高度便會迅速增加,波峰比屋頂和許多建築物還要高。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當時海嘯衝擊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的岸邊,導致3萬6000人喪生。

火山還造成其他威脅,足以危害生命:從火山掉下來的灰燼和碎礫、爆發產生的大氣沖擊波、毒氣、酸雨和地震。既然世上有這麼多危險性高的火山,以及無數有關的潛在禍害,要對火山的威脅作有意義的評估實在是一項複雜、艱巨的工作。

你可以減低受威脅的程度嗎?

隨著世界人口日益增加,住在有潛在危險的火山地區的居民正越來越多。除了這個原因以外,加上近年來普世的火山活動也有上升趨勢,因此,火山學家正加緊努力,以期減低火山造成的禍害。他們在預測火山爆發方面有時也相當成功,以致保存了居民的性命。這樣的預測是以什麼作為基礎的呢?

火山在爆發之前,火山本身或火山的內部結構通常都會發生地震,這是岩漿湧上的信號。火山裡的岩漿若聚積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內部便會形成壓力。火山於是放出氣體,地下水的溫度和酸度也會上升。在大爆發之前,火山也可能會發生一些輕微的爆發。這些活動全部都可以監測得到。

早在火山爆發以前,地質學家也可以研究一下岩石紀錄,從而評估火山的潛在危險。一般來說,火山熔流有幾個不同的類型,危險程度較小的爆發是反覆出現的,爆發情形跟其他經過專家觀察研究的火山爆發都很類似。根據這些資料,地質學家能夠在地圖上把危險性高的火山,以及受影響的地區標明出來。

因此,為了保護居民以免在火山爆發時喪生,火山學家必須評估火山的威脅程度,以及監測火山的活動;此外,當局也要在即將發生災難之前便及早發出警告。雖然地震學家在預測地震方面障礙重重,可是,火山學家卻能準確地監測到行將爆發的火山的各種先兆。這樣,在災難發生之前,有可能受影響的居民便能及時疏散。居民離開危險地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火山熔岩非常灼熱,爆發威力巨大、可怕,還有山泥傾瀉、火山泥流和海嘯也造成極大的破壞,人為的建築物通常都不能予人保護。

政府當局已作出很大的努力,以減低火山爆發和有關災害所造成的人命及財物損失。可是,人類仍然無法毫無差錯地預測火山的爆發,以及有關的災難性火山活動,藉此確保居民完全不受火山爆發所威脅。事實上,甚至有些火山學家在觀測火山活動時,不料火山突然爆發,結果他們當場喪生。你居住的地區附近若有一個危險性頗高的活火山,務要聽從有關當局發出的警告。這樣,倘若火山真的爆發,你也可以有較大的機會逃過這些災難。——一位天體地質學家供稿。

[第18頁的附欄]

從太空預測火山爆發?

試想想在地球上空2萬公里的人造衛星,每秒鐘運行5公里,卻能測量到火山表面的活動,準確程度只相差1厘米——真不可思議!藉著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這樣的觀測是辦得到的。這個系統由幾個人造衛星構成,另外地面上也設置了一些無線電接收器,位置恰到好處。火山學家每作一次測量,便要準確地觀測至少四個衛星的位置。他們運用原子鐘計算時間,非常準確。這樣的測量在大多數的天氣狀況下均可進行,比各種以地面為基地的測量法有更多好處。全球定位系統大大改善了火山爆發的預測。在爆發之前的幾年間,火山也許會有膨脹現象。冰島、意大利、日本和美國現已採用了這種科技去觀測火山。

[第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地球上活躍的火山和地殼板塊

活火山

板塊的邊緣

全球總共有500多個活躍的火山,上圖是當中的一些活火山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3 Digital Wisdom, Inc.

[第16頁的圖片]

日本雲仙岳的火山灰湧向民居

[鳴謝]

Orion Press-Sipa Press

[第16頁的圖片]

聖海倫斯火山在1980年7月22日爆發

[鳴謝]

USGS, David A. Johnston, Cascades Volcano Observatory

[第16頁的圖片]

西西里的埃特納火山最近爆發後,熔岩湧流了15個月之久

[鳴謝]

Jacques Durieux/Sipa Press

[第17頁的圖片]

基拉韋厄火山為夏威夷增加了大約200公畝的島面積

[鳴謝]

©Soames Summerhays/Photo Researcher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