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電話時得體有禮嗎?
「除了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健康的身體,和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會比跟別人親切交談更能令生活增添情趣,並恢復和提高個人自尊呢?」
已故的美國作家和教育家露西·埃利奧特·基勒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她對於人從互相交談而得的個人樂趣,以及滿足感給以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創造主在創造的時候仁愛地賜給人類的一種能力。——出埃及記4:11,12。
120多年前,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發明了電話,於是大大增加了人同人之間交談的機會。今日,地球上有數以十億計的居民,不論作為商業或消閒用途,電話都成了人類溝通的主要橋梁。
電話與你
電話可以提高你生活的素質到什麼程度?你豈不同意,問題的答案在於用電話的人過於電話本身?事實上,我們可以提出一個適時的問題,你用電話時得體有禮嗎?
人用電話時所表現的禮貌牽涉到人的思想態度、談話素質和聆聽技巧;此外還包括,人怎樣使用電話機和怎樣應付一些令人討厭的電話騷擾等。
體貼別人
要有良好的電話禮儀,就要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這也是人類在所有需要溝通的事上不可或缺的要素。使徒保羅寫道:「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新譯》。
在問到「在用電話方面,你認為最常見的壞習慣是什麼?」一位有經驗的電話接線生認為,最普遍的是,「來電的人說:『是瑪莉啊!』(叫瑪莉的人多的是啊!)或更糟的是,『是我啊!』或『你猜我是誰?』」這種毫不體貼的招呼本意可能是好的,卻會導致出現尷尬情況和叫人不耐煩。該接線生繼續說:「為什麼不先清楚介紹自己,讓談話有個愉快的開始。同時,為了體貼你想找的人,最好先問問,對方是否方便接你的電話。」
請記得,雖然對方無法看見你的面部表情,卻可以感受到你的態度。怎會如此?從你說話的聲調便可以知道。你是不耐煩、沉悶、氣憤、冷漠、誠懇、愉快、樂於提供協助,或親切友善等,全都可以從聲音顯示出來。誠然,人要是被電話打擾,自然的反應是有點不耐煩。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表現良好的禮貌,試試在回答之前,先停頓下來,然後用一種「愉快的聲調」開始說話。你可以提出異議,卻無需語帶不滿地說話。
體貼加上愉快的聲調,可以使人說出一些「建立人的良善話,叫聽見的人得益」。——以弗所書4:29。
談話素質
不錯,我們說話的方式的確非常重要。你會同意和遵守以下的律則嗎?談吐要自然、要清晰明確;切勿含糊不清。即使使用長途電話,聲量也不要過高。不要發音草率;也不要馬虎地把一些音節或字眼縮短或略過便算。同時要避免在說話時不斷加插「唔呀」或其他毫無意義的字眼;或老是重複已經說過的話,因為這樣會使人感到焦躁不耐。適當的語意強調和聲調抑揚可以令談話更有意義、生動和令人舒暢。同時要緊記,邊用電話,邊吃東西,這樣不但無法提高談話的素質,也缺乏適當的禮貌。
值得留意的另一件事是,要選用適當的字詞。這需要人運用辨識力,善用一些簡單易明的字詞,因為字詞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可以是仁慈或嚴厲、柔和或苛刻、令人鼓舞或使人沮喪。再者,一個人的談話可以是風趣,卻不會令人生厭;可以是坦白的,但不致粗魯;可以是機巧,卻絕不含糊。如「請」和「謝謝」等一類有禮貌的片語都是受人歡迎的。仁慈、體貼和莊重的話,正是使徒保羅在寫信給歌羅西會眾時所想到的事,他說:「你們的話要時刻帶著恩慈,用鹽調味,叫你們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
要作一個良好的聽者
有一個故事,內容談及一個年輕人向父親求教,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善於交談的人。父親回答說:「孩子,要聆聽。」兒子答道:「正在聆聽了,還有什麼?」父親說:「再沒有別的了。」事實上,要有良好的電話禮儀,就必須成為富於關懷和同情心的聽者。
你要是沒有遵守一條簡單的律則,跟你通電話就會是一件沉悶乏味的事。這條律則是什麼?不要獨佔談話或絮絮不休、冗長累贅,例如總是把一些瑣碎的事或個人的輕微痛楚一字不漏,長篇大論地說個不停。在這方面,門徒雅各也向我們提出一條實用、中肯的律則:「要快一點聽,慢一點才講。」——雅各書1:19。
最後要考慮的事
讓我們現在討論一下與電話禮儀有關的最後兩個問題:你可以怎樣使用電話機呢?有沒有一些實際的提議去應付不受歡迎的電話呢?
你有試過在聽電話時,對方的聲音時斷時續,忽高忽低嗎?這就應當提醒你,要對準話筒講話。話筒最好距離你的口約兩厘米。此外,控制外間嘈雜的聲音也是禮貌的表現。你打電話時,要小心避免錯撥號碼。用完電話之後,要把話筒輕輕地放回話筒托架上。
你曾有過被一些討厭的電話騷擾嗎?這種情形實在越來越普遍。粗魯、富於挑逗性和猥褻的言談只會使人趕快中斷談話而已。(可參閱以弗所書5:3,4。)同樣,要是來電的人拒絕表明身分,而你又有理由懷疑對方,《書寫和談話的技巧》一書就提議,「要是有一把陌生的聲音問你:『你是誰?』最好不要回答」;也不要同陌生人談論你個人的計劃。
經過最後的分析之後,原來在用電話時,要表現良好禮貌其實無需遵循一長串規則,這令我們多麼欣慰!在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上,要跟別人享有愉快和有益的關係,就必須實踐一般人稱為的金規。耶穌基督說:「所以,在一切事上,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對基督徒來說,我們也渴望取悅賜人說話恩賜的那位。詩篇的執筆者禱告說:「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詩篇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