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秩序」——自始就注定失敗
《儆醒!》雜誌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1991年晨鐘敲響的時候,人們對前景一片樂觀。冷戰已經過去了。誠然,在前一年的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這個問題仍然還未解決。可是,聯合國早已展示實力,下令伊拉克得在1月15日前撤軍。聯合國的28國聯軍就為這項要求增加聲勢。這支匆匆組成的聯軍已經作好準備,要迫使伊拉克屈服。世界各國所採取的強硬立場,令世人抱有很高的希望,認為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美國當時的總統喬治·布殊提及「我們和後世的人,可能正穩步走向世界新秩序。在這個世界裡,國際間的行為會受法治,而不是弱肉強食的原則所主宰」。
伊拉克對1月15日這個限期充耳不聞,結果伊拉克的軍事目標遭受大舉的空中和導彈襲擊。事實表明,國際社會對最後通牒是說到做到的。不出三個月後,在4月11日,聯合國宣布波斯灣戰爭已經告一段落。一個天下太平、經濟穩定、政治安穩的世界新秩序,似乎越來越像一個信而有徵的應許了。
戰事慘痛地持續
在1991年年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這兩個共和國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獨立,觸發了一場內戰,最終令南斯拉夫瓦解的內戰。不及一年後,法國的政治分析家皮埃爾·哈斯納說:「喬治·布殊的世界新秩序同1914年以前的歐洲一樣,都在薩拉熱窩一命嗚呼了。」不過,1995年11月各國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召開了一個會議,同年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簽署和平協定,和平又再現曙光。隨著1995年結束,人們對世界新秩序重新抱有希望,覺得它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逐漸地分崩離析。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率先在1991年宣布獨立,其他加盟共和國也連忙仿效。結果在同年的12月,在某些前蘇聯的成員國拒絕加入的情況下,這些共和國組成了一個鬆散的邦聯,叫做獨立國家聯合體。接著,戈爾巴喬夫在12月25日辭去蘇聯總統一職。
可是,甚至個別的共和國也鬧內部分裂。例如,位於俄羅斯高加索北部地區的車臣就力求獨立。車臣是個細小的穆斯林聚居地。1994年年尾,它嘗試脫離俄羅斯聯邦,於是引發俄軍的襲擊。俄軍的做法在當時引起議論紛紛。雖然車臣危機從90年代初期開始以來,已經有差不多3萬人在戰爭中死去,可是戰火延續到今年仍未平息。
單在1995年的10月,全球各地就有介乎27宗到46宗(按不同的分類方法)衝突爆發。
破產邊緣
90年代的初期,世界新秩序不單在政治上搖搖欲墜,連在經濟上也岌岌可危。
尼加拉瓜在1991年貶值自己的貨幣,雖然是這樣,2500萬科多巴也只值1美元。與此同時,扎伊爾的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850,國民不得不忍受著世上最低劣的生活水平。俄羅斯的經濟也是苦不堪言。在1992年,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2200(1992年),金錢形同廢物。縱使情況後來有所改善,到1995年經濟難題顯然說不上是過去了。
在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因詐騙和犯罪活動而倒閉,這件事成為本世紀最重大的金融醜聞。遍及62個地區的存戶因而蒙受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一蹶不振的,不只是經濟能力薄弱的國家;強大的德國也為統一付出了代價,就是拖垮了自己的經濟。一方面,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工人要求有更長的假期、更好的醫療福利。曠工率嚴重,連同濫用福利制度日盛,令德國的經濟雪上加霜。
在美國,一連串嚴重的天災打擊下,多家保險公司也陷入困境,光是支付保險賠償也已透不過氣來了。一本在1993年出版的書《破產的1995年:美國將臨的經濟崩潰與制止方法》就曾經警告過,猛漲的國債和聯邦預算赤字都是相當危險的。英國保險公司勞埃德保險社素來是穩如泰山的,可是現在它是不是仍舊那麼穩健也不禁受人懷疑。保險社在連番的虧蝕打擊下,不由得想到一件從來沒有想過的事——保險社有可能會破產。
宗教——一股穩定的力量?
德語日報《法蘭克福匯報》在1991年評論說:「世界新秩序這個概念,源於長久以來傳統上美國人對世界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都是以宗教為依歸,以基督教的詞彙表達出來的。」
世界新秩序有了這樣的宗教背景,如一些人所想,理應會更為穩定才是。不過,事實反而是,宗教上的不容異己和爭端令很多地方動盪不安。不少政府跟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勢成水火,阿爾及利亞和埃及就是其中兩個國家。一陣陣由宗教引發的恐怖活動浪潮侵襲兩國。印度在1993年爆發了宗教暴亂,在孟買持續九天的教派暴力事件中,總共有超過550人死亡。
聖公會在1994年委任了32個女性做牧師,造成宗教上的分歧,因而拖慢了基督教大一統的步伐。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這件事「對所有渴望天主教會同聖公會團結合一的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障礙」。
1993年4月19日,美國政府跟大衛教派發生衝突。在此之前,雙方在得克薩斯州的韋科鎮,該激進教派的莊園已經對峙了一段時間;事件中,四名聯邦執法人員死亡,另外教派就至少有75名成員喪生。兩年後,俄克拉何馬市的聯邦政府大樓受恐怖分子炸彈襲擊,死了168人。事件是不是有人為了報復韋科鎮的衝突,目前仍然在調查中。
1995年年初,日本東京地鐵遭恐怖分子用毒氣襲擊,令舉世震驚。事件共造成十人死亡,數以千計的人感到不適。教世人更為震驚的是,要對事件負責的竟然是一個宣揚世界末日的教派,叫做奧姆真理教(或叫奧姆至尊真理教)。
不記念也罷的重大周年紀念
1492年,哥倫布無意中踏足西半球。在1992年,記念這件事500周年的慶祝活動引來議論紛紛。為數約4000萬的美國印第安人後裔覺得,一個歐洲人「發現了」他們祖先向來居住,甚至早在這人出生前就已經發展的地方,這個說法令他們感到憤懣不平。有人把當年那個探險者稱呼做「剝削與掠奪的始作俑者」。這也是不無道理的,哥倫布抵達西半球後,對於當地土生土長的居民來說,禍多於福。以基督徒自居的入侵者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主權,令他們尊嚴盡失、生靈塗炭。
以色列在1995年9月慶祝大衛王攻陷耶路撒冷3000周年,紀念活動會持續16個月。可是,慶祝活動卻以一宗慘劇作為序幕:11月4日,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參加一個和平集會,發表完演說後數分鐘,一個刺客開槍把他殺死。中東和平進程就這樣給蒙上陰影;事件也表明,不單猶太人同巴勒斯坦人之間存有宗教分歧,連猶太人本身也沒有一致的見解。
從1991年到1995年期間,有很多跟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的50周年紀念舉行:令美國捲入大戰的偷襲珍珠港事件、同盟國進侵歐洲、解放納粹集中營、同盟國在歐洲取得勝利,以及向日本投擲首枚原子彈。既然這些事件染滿無數人的鮮血和淚水,有些人不禁質疑,記念這些事是不是真的值得。
這令人想到另一項重大的周年紀念:記念聯合國在1945年10月成立。當時,人們就像終於找到一把帶來世界和平的鑰匙一樣,對聯合國寄予厚望。
儘管聯合國祕書長加利最近為聯合國辯護時說,這個機構已經取得很多成就。可是,聯合國並沒有實現它憲章所提出的目標:「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聯合國的軍隊時常奉派出去維持和平,但那些地方根本就沒有什麼和平可以維持。直至1995年,聯合國仍然沒有為波折重重的世界新秩序帶來一絲希望。
世界新秩序荊棘載途,真正神權統治卻欣欣向榮!
有些人因為政治、經濟、宗教都動盪不安,令他們看不出世界新秩序有什麼前景,於是開始談起世界新秩序大亂來。世事這方面的發展讓耶和華見證人看到進一步的證據,證明惟獨由上帝建造的新世界才能夠在人類社會穩定立足。
在一些國家,冷戰結束意味著耶和華見證人可以更加自由,可以在布達佩斯、基輔、莫斯科、布拉格、聖彼得堡、華沙,以及其他地方舉行引人注目的國際大會。這些大會對耶和華見證人普世會眾的安排起強化作用,也幫助他們加緊進行傳道工作。由於這個緣故,難怪在東歐的一個地區,活躍見證人的數目由1991年的4萬9171人升到1995年的15萬3361人。同一時期,普世耶和華見證人的數目由427萬8820人增至519萬9895人。真正的神權統治從未如此興旺過!
不錯,數以百萬計的人現正把將來寄望於耶和華上帝的應許,就是一個「新天新地,有正義住在其中」。(彼得後書3:10,13)這樣做比仰望由世人帶來的世界新秩序,真是明智得多。這個從一起步就已經東歪西倒的理想,快要跌得稀爛粉碎,不復存在!——但以理書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