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謀求國際安全方面所訂的計劃
「這一切過去之後,我們要著手治療創傷。我們要竭力建造一個我姑且樂觀地稱之為世界新秩序的安排。」——1991年1月美國總統愁治·布殊向伊拉克宣戰之後不久說。
「布殊總統心目中的世界新秩序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並且深信列國有集體責任要促進自由和公平。隨著冷戰結束,一個新紀元正燦然展開。」——1991年8月美國駐澳洲大使。
「今夜,我目睹民主制度的戲劇在環球演出,也許——也許我們比以前更接近新世界了。」——1991年9月美國總統愁治·布殊。
像布殊總統一般,不少世界領袖正滿懷希望地談及未來。他們有理由表現樂觀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事的發展使人有樂觀的理由嗎?你認為政治家能夠為人帶來國際安全嗎?
人的大計
電視紀錄片《永別戰爭》解釋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兩年,每個月有一百多萬人被殺。」當其時,各國感到亟需訂出計劃以防止這樣的戰爭再度爆發。當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50個國家的代表訂出了人類有史以來在謀求國際安全方面最龐大的計劃:聯合國憲章。憲章的序言表示,各國決心「要拯救未來的世代免受戰爭所蹂躪」。聯合國的未來成員國要「精誠團結,合力維持國際間的和平安全」。
四十一天之後,一架飛機把一枚原子彈投在日本的廣島上。原子彈在市中心上空爆炸,導致7萬多人喪生。這枚原子彈,連同三天後落在長崎的一枚,終止了這場與日本對抗的戰爭。由於日本的同盟國德國已於1945年5月7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遂告結束。可是,是否一切戰爭都從此終止呢?
不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目睹150多場較小的戰爭,導致1900多萬人喪生。顯然,聯合國的大計並沒有帶來國際安全。究竟什麼出錯了?
冷戰
聯合國的策劃者並沒有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竟會這麼快變成彼此競爭的敵手。在這場列強的爭霸戰中,許多國家若非支持這方,便是支持那方,結果造成所謂冷戰的局面。至若干程度,這其實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兩個國家集團非但沒有團結起來以制止戰爭,反而在地區性的衝突中各自支持敵對的一方,結果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各地彼此對抗。
在1960年代末期,冷戰的局勢漸趨緩和。1975年,35個國家簽署了所謂赫爾辛基協議,冷戰的局勢更進一步緩和。簽署協議的國家包括蘇聯和美國,以及雙方的歐洲同盟國。他們一致應許致力於謀求「和平安全」,同時「保證不會……威脅或以武力干預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在任何方面與聯合國設立的目的有所抵觸」。
不過,這些計劃並沒有落實。到1980年代初期,超級強國的爭霸再度熾烈起來。當時的形勢相當惡劣,以致在1982年,新上任的聯合國祕書長佩雷斯·德古爾拉不得不承認聯合國的失敗,並且警告「在國際上有新的無政府局面」出現。
然而,今日聯合國祕書長和其他領袖均一致表現樂觀。新聞報告時常提及「冷戰後的紀元」。這種轉變是怎樣發生的?
「冷戰後的紀元」
一項值得注意的因素是35個國家舉行的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1986年9月,他們簽署了所謂斯德哥爾摩文件,重申他們對1975年簽署的赫爾辛基協議的承認。a斯德哥爾摩文件含有許多有關監察軍事活動的條例。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協會的《1990年鑑》報告,「過去三年的成績的確令人鼓舞,各國履行條約的程度正開始超越斯德哥爾摩文件所含的書面承擔。」
後來在1987年,兩個超級強國達成了一項異乎尋常的協議,同意裁減一切射程介乎500至5500公里之間的陸地發射彈道導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協會說:「導彈和發射裝置已實際如期裁減,雙方也嚴格遵守協議的規定。」
為了減低核子戰爭的危險,各國也採取其他措施。例如,1988年兩個超級強國就「洲際彈道導彈和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簽署了一份協議,規定一方發射這類武器之前,必須「至少在二十四小時之前,就發射日期、導彈的發射區和著陸區」知會另一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協會說,這樣的協議「差不多消除了地區衝突升級為世界核子大戰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改善國際安全的計劃正加速進行。1990年5月,當時的蘇聯總統米哈伊·戈爾巴喬夫在美都華盛頓舉行的超級強國高峰會議上,建議歐洲兩大國家集團簽署一份和平條約。同年7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16個西方成員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對於米哈伊·戈爾巴喬夫的建議,他們的反應是,雙方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嚴肅地宣布彼此不再互相抗衡,同時重申我們的意願,不再威脅或以武力干預別國」。一份非洲報章在第一版以頭條標題描述此舉是「邁向世界和平的一大步」。
超級強國高峰會議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前夕,美國政府一位發言人說,「[中東]爆發大戰的可能性正促使各國制定一個謀求世界和平的集體新計劃。」伊拉克進侵科威特時,和平頓受打擊,中東各國也看來有受到波及的危險。但在聯合國授權下,美國率領一支國際部隊把進侵的軍隊擊退撤回本國去。這場戰爭所顯示的國際團結,促使有些人滿懷希望,認為一段新的合作時期已在望了。
自那時以來,世事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以前蘇聯這個國家在性質上經歷到戲劇性的轉變。波羅的海各國獲准獨立,蘇聯境內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爭相效學。在共產黨中央集團控制下一度看來團結合一的地區,現今已爆發激烈的民族衝突。到1991年年底,蘇聯已正式不再存在了。
世界政治舞台的種種急劇轉變為聯合國打開了機會的大門。論到這點,《紐約時報》說:「環球的緊張局面緩和,以及美蘇兩國間新的合作精神,足以使這個世界組織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一個更強有力的新角色。」
這個成立了47年的組織終於有機會一顯身手嗎?我們真的進入了美國所謂的「和平、自由、繁榮的新世紀和千禧年」嗎?
[腳注]
a 該項協議是在赫爾辛基簽署的一系列協議中最先和最重要的一份,由加拿大、美國、蘇聯和其他32個國家共同簽署。主要條約的官式名稱是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最後協議文件。協議的主要目標是要緩和東西方的國際緊張局勢。——《世界書籍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