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周年
《儆醒!》雜誌駐法國通訊員報導
電影成功面世,背後其實是國際間經過大約75年的不斷研究和實驗而取得的成果。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普拉托發明了轉盤活動影像鏡,藉著這項發明,他把一連串的圖畫成功地重組成動畫。法國的約瑟夫·尼埃普斯和路易斯·達蓋爾曾研究出一種攝影過程,把實物轉為圖象。1839年,他們的發明公諸於世。法國的埃米爾·雷諾根據這種攝影過程作進一步研究,結果發明了幻燈片。1892至1900年期間,曾有幾十萬人觀賞過幻燈片放映。
僅在100多年前,電影業出現大突破。1890年,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同他英籍的助手威廉·迪克森設計了一部電影放映機,大小和重量跟一部小型的立式鋼琴差不多。次年,愛迪生為一部單人觀看器(稱為活動物體連續照片放映機)申請專利權。他把電影拍攝在一些35毫米長、有孔眼的賽璐珞薄片上,拍攝地點就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黑人瑪麗亞」——世上第一間電影製片廠。這些影片的題材集中於各種雜耍、馬戲、西大荒的短片,以及紐約一些演出成功的戲劇片段。1894年,世上第一間活動物體連續照片放映室在紐約啟用,同年,歐洲也輸入幾部同類的放映機。
愛迪生起初對於發明和製造放映機並不感興趣,可是,為了確保自己的發明家地位不受威脅,他不得不製造一部放映機。1896年4月,愛迪生所發明的維太放映機在紐約首次面世。他的發明引起了一場專利戰,結果,電影製作業成為了一門壟斷的企業。
奧古斯特和路易·呂米埃是法國里昂的工業家,他們從愛迪生所發明的活動物體連續照片放映機的複製品獲得靈感,發明了一部用曲柄啟動的電影機,它不但可以用來攝影,同時也可以用來放映影片。這部電影機稱為辛尼馬托格拉夫(取自希臘語基內馬,意即「動作」,以及格喇費因,意即「描述」),呂米埃兄弟在1895年2月獲得專利權。同年12月28日,「電影業全世界首映禮」在巴黎卡皮辛大街14號的格拉咖啡館舉行。次日,巴黎有2000名市民蜂擁到格拉咖啡館,為要一睹這種科學新發明。
不久,呂米埃兄弟開辦電影院,並且差派攝影師到世界各地,以期進行拍攝工作。幾年內,他們製作了大約1500部電影,把世上一些名勝古跡以及某些世界大事,例如俄國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儀式,攝製成電影。
默片時代
喬治·梅里愛是巴黎一間劇場的魔術家兼東主。他所看見的電影令他大受吸引。他希望購買一部電影機。他所獲得的答覆竟然是:「對不起,我們並不打算出售電影機。不過,年輕人,你應當覺得高興,因為這部發明品是不會有什麼前途的。」然而,梅里愛並沒有氣餒,反之,他從英國帶來了一些設備,然後著手製作影片。由於影片中加插了特技效果,加上有電影劇本的幫助,梅里愛正把電影攝影變成一門藝術。1902年,他所攝製的《月球之旅》贏得了國際好評。他在巴黎市郊的蒙特勒伊設置電影製片廠,在那裡,他攝製了500多部電影,當中有不少影片都經過人手著色。
大約到了1910年,世上有百分之70的電影都是法國製作。主要原因是由於帕泰氏兄弟把電影工業化。他們的目標是要讓電影成為「明天的電影院、報章、學校」。
1919年,查利·卓別麟、道格拉斯·范朋克、戴維·格里菲思和瑪麗·璧克馥,成立了聯藝公司,從而打破了商業的壟斷局面。1915年,格里菲思製作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是好萊塢首部耗費巨資的電影。這部引起激烈爭議的電影描述美國南北戰爭,內容由於含有種族歧見成分,因此,影片發行時曾引起暴亂,甚至造成人命傷亡。然而,這部電影卻非常成功,觀眾人數超過一億,它是有史以來盈利最多的電影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電影「把夜總會、鄉間俱樂部、非法經營的酒店,以及這些地方墮落的道德標準引進美國人的生活中」。外國影片在美國的銀幕上差不多完全消失,但在世界各地,百分之60至90的影片都是美國製作的。電影成了頌揚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及美國產品的途徑。與此同時,新創的「明星制度」把魯道夫·瓦倫蒂諾、瑪麗·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一類的演員推崇得有如聖人一樣。
『有聲有色』
「噢,媽,您聽!」阿爾·喬爾森在1927年的《爵士樂歌手》一劇中說出這番話,從而結束了默片的黃金時代,繼而把有聲電影引進世界舞台上。自電影業開創以來,人們就著手研究同步留聲機唱片;可是,直到20年代,隨著錄音技術和真空管揚聲器的發明,有聲電影才成為可能。然而,有聲電影也引起了一些問題。
彩色電影初時是由人手在影片上著色的。後來人們改用模版。由於有效的彩色膠片製作過程還未發展出來,因此,影片都是藉人手著色。製片商曾採用不同的膠片製作方法,後來到了1935年,一種稱為彩色印片法的三色製作過程研究成功。可是,直至1939年廣受歡迎的《亂世佳人》推出後,彩色電影才被視為賣座的靈丹妙藥。
戰時宣傳
在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電影有如「大眾的鴉片」一樣。隨著世界走向戰爭,電影開始發揮操縱人民的作用,並且被用作宣傳的手法。墨索里尼把電影描述為「最有力的武器」;在希特勒的操縱下,電影成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代言人』,主要用來把納粹主義灌輸給年輕人。《意志必勝》和《奧林匹克》一類的電影有效地把納粹領袖尊崇為神。另一方面,《猶太人祖斯》一劇則鼓吹反閃米特人主義。在英國,勞倫斯·奧利弗監製的《亨利五世》正好激勵英國人的士氣,藉此讓國民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反攻日,以及隨後而來的傷亡作好準備。
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電視機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喜歡留在家裡觀看電視過於到電影院看電影。結果,美國的電影觀眾人數驟降,僅在十年內就減少了一半。數以千計的電影院被迫結束營業;雖然50年代引進了寬銀幕電影和定向立體聲,可是,電影的製作量卻減了三分之一。製片商不惜耗資數百萬美元製作影片,例如塞西爾·德米勒監製的《十誡》(1956年),以期抵消電視的競爭。歐洲的電影觀眾人數也有驟降現象。
社會衝擊
電影院被人稱為社會的鏡子。事實上,70年代有不少電影反映出當時社會那種「不安、不滿、理想幻滅、憂慮、多疑」的現象;恐怖片復甦,以及電影內容「充滿撒但崇拜和玄祕術,程度達到空前的地步」,這個情況正好把社會不安的現象顯露無遺。災難片能夠「分散人對現實災難的注意」。(《世界電影簡史》)另一方面,法國一位記者認為80年代的電影「故意把反常的東西正常化」。在1983年的戛納電影節裡,展出的電影有半數是以同性戀或亂倫為題材的。暴力是現代電影重複出現的主題。在1992年,百分之66的好萊塢電影含有暴力鏡頭。在以往,人們為了一個明確目的而使用暴力,可是,現在人們卻隨意動粗,無需有什麼理由。
這些電影對觀眾產生了什麼影響呢?1994年10月,一對沒有任何犯罪紀錄的年輕男女在巴黎犯下了一宗暴行,一共殺害了四個人。他們這樣做原來是受到一部名為《天生殺人狂》的電影直接影響所致。在這部電影裡,一對夫婦殺害了52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擔心暴力對人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因為電影情節成為了他們的行為模式。誠然,並不是所有電影都渲染暴力和色情的。例如最近《獅子王》一類的電影,就打破了票房紀錄。
一位著名的電影監製兼演員接受巴黎《世界報》的訪問,記者向他問到電影在過去100年來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他指出,雖然「電影歌頌戰爭、美化匪幫流氓、提出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法、陳詞濫調、使人產生錯誤的期望,並且助長人崇拜物質資財、虛浮的美貌,以及追求其他種種不切實際、沒有價值的目標」,可是,電影卻能使千百萬人逃避冷酷的現實生活而從中尋得舒解。
隨著燈光熄滅,電影活現銀幕,我們也許仍可感受到,電影對100多年前的人所產生難以抗拒的魅力。
[第21頁的附欄或圖片]
《創世影劇》
1914年年終,在澳大利亞、歐洲、新西蘭和北美洲有大約九百萬人曾免費觀賞過守望台社製作的《創世影劇》。這部影劇分為四部分,維時八小時,其中包括電影和幻燈片,並且配上同步的聲音和樂聲。幻燈片和影片都是用人手著色的。這部影劇的目的是要「幫助人對聖經以及其中有關上帝的旨意培養體會之心」。影劇的精彩片段包括一朵鮮花綻放和一隻小雞破殼而出的過程,拍攝方法是採用延時攝影術。
[第19頁的圖片]
「呂米埃電影機」在1895年2月成了專利品
[鳴謝]
Heritiers Lumière. Collection Institut Lumière-Lyon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Heritiers Lumière. Collection Institut Lumière-L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