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托西發現銀礦!」
《儆醒!》雜誌駐玻利維亞通訊員報導
時維1545年,亦即皮薩羅征服了廣大的印加帝國後僅12年。在現今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西班牙人發現一名印第安青年在一個祕密的地方採掘銀礦。這個地方稱為波托西。突然間,「波托西發現銀礦!」這個消息就廣傳開去。儘管冬天將至,人們仍然爭相前往波托西,為要申請這個地區的土地產權。礦藏豐富得驚人,百分之50的礦床是純銀!不消18個月,波托西就有1萬4000名居民。
礦床位於一座海拔4688米的大山山坡。那裡一片荒蕪,幾乎寸草不生,遠遠坐落在林木線以上。採礦者用手提式冶金爐精煉豐富的礦藏,這種冶金爐利用風力煽燃木炭,藉此使爐保持適當的溫度。當日一位編年史家描述,他曾看見有1萬5000個冶金爐同時運作。在夜間,它們看去彷彿是一道星河一樣。
山下有一個小鎮,鎮上的房屋七零八落,迂迴狹窄的街道多少也阻擋著冷風的吹襲。歷史家帕登寫道:「當地居民沒有擬定什麼城市規劃,據稱主要原因是居民認為礦床的含銀量有限,開採期不會長。」然而,結果證明礦床的含銀量非常豐富。人們把這座山稱為塞羅黎各,意思是「富有之山」,那兒是世上最大的銀礦床之一。
奴隸制度
為了開採銀礦,西班牙人必須忍受極其惡劣的環境。許多時糧食非常缺乏,水源受到污染,加上礦場環境危險。嚴寒的氣候可以造成嚴重的難題。有些人嘗試燒炭取暖,可是,有時卻由於吸入一氧化碳而中毒。
不久,西班牙人想出一個方法,以期減輕困難的程度。他們既是征服者,於是強迫當地的印第安人做奴隸。拉巴斯的《玻利維亞時報》指出:「據稱[西班牙人]奴役了八百萬個印第安奴隸,」他們不堪摧殘而死。在殖民統治時期,他們就在波托西的礦場上喪生。印第安人由於飽受虐待、工作過勞和患病,結果他們的人口大幅減少。難怪在1550年,一位編年史家把波托西形容為「地獄口」!
巴比倫
到了1572年,波托西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要大。時至1611年,據稱當地有16萬名居民,人口跟巴黎和倫敦一樣。波托西也是世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縫上金銀花邊的絲質衣裳非常流行。只要有錢,看來任何奢侈品都可買得到:中國絲綢、英國帽子、那不勒斯襪子,還有阿拉伯香水。居民的家居布置品包括波斯製造的地毯、來自佛蘭德斯的傢具、意大利名畫,以及威尼斯玻璃製品。
然而,波托西不但富裕,而且也充滿暴力。廣場上每天都發生血腥的打鬥事件。城內各處都有賭場和妓院。結果,波托西又被稱為巴比倫。
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美洲確立天主教的地位。鑑於這些以基督跟從者自居的人大規模地從奴隸身上圖利,他們又怎樣自圓其說呢?雖然有些教士無畏地公開譴責這種不公平的奴隸制度,可是,另一些教士卻文過飾非,聲稱西班牙人遠遠不及印加人那麼暴虐。他們聲言,印第安人是低等的民族,天性邪惡,因此,他們在礦場工作會對各方都有利得多。有些教士還表示,使印第安人歸信天主教的一個必須步驟,就是讓他們在礦場工作。
歷史表明,教士是波托西最富有的人之一。歷史家馬里亞諾·巴普蒂斯塔說:「整個教會制度以及其中個別的代表,形成了剝削[印第安人]圈子中的特權階級。」這位歷史家引述某總督在1591年的話,該總督指責教士是「印第安人的吸血鬼,他們比平信徒更貪得無厭、野心勃勃」。
揮霍無度
西班牙一度是個窮國,但有幾十年的時間,該國的財富使它成為世上第一強國。然而,這種天之驕子的地位並不持久。埃利奧特在他所著的《西班牙帝國——1469-1716年》一書中,評論到西班牙的財富何以不能為該國帶來恆久的益處,他寫道:「波托西的礦藏為西班牙帶來巨量財富;即使今天金錢短缺,可是,明天當滿載財富的船艦抵達塞維利拉,金錢又會滾滾而來。那麼,人又何用計劃?何用儲蓄?何用工作?」
西班牙人揮霍無度;皇室一旦破產,困乏的時期就開始了。據當日一項評論表示,運載財富的船艦就像夏日的細雨一樣,雨水弄濕了屋頂,可是瞬間又給蒸發掉。17世紀一位觀察家對西班牙的衰落所作的評論非常適切,他說:「西班牙人有錢花錢,所以富不起來。」
18世紀期間,隨著波托西的銀礦耗盡,這個地方也開始衰落。可是,由於錫變得越來越重要,當地又有不少錫礦,波托西於是再次興旺起來。時至今日,波托西仍然是製造業和採礦業的中心,雖然這樣,錫的需求已大不如前了。可是,許多遊客都喜歡訪遊波托西,欣賞當地在殖民統治下的魅力。他們也許會看見裝飾華麗的教堂,但不少教堂現已空無一人了。這個現象證明當地人民對天主教的熱忱越來越冷淡下來。
今日,波托西令人依稀記起,這個地方曾由於貪婪的人、政治陰謀和誤導人的宗教,以致造成莫大的苦難。它也使人想起玻利維亞歷史的這一頁:「波托西發現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