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沒有罪行?
他的葬禮肅穆莊嚴,莫斯科的居民很久沒有見過這麼隆重的送殯場面了。盈千累萬的人在街上排列成行,向這個年輕有為的俄羅斯人憑弔告別。1995年3月1日,弗拉委斯拉夫·利斯特葉夫猝然中彈倒地,就在家門口給刺客擊斃了。他剛好在前一年,當選為1994年度最傑出的新聞工作者。這個電視界名人廣受觀眾歡迎。
此後,不出三個星期,在3月20日早上的交通擁擠時間,東京的地鐵系統遭到毒氣侵襲。有幾個乘客喪生,許多人嚴重受傷。
到4月19日,通過電視新聞報導,全世界的觀眾得知美國俄克拉何馬城發生了慘劇。聯邦政府大樓剛剛給恐怖分子所放置的炸彈摧毀。各地的電視觀眾驚恐萬狀地看著,救援人員從瓦礫中拖出一具具殘缺不全的屍體,共有168人不幸罹難。
今年六月下旬,恐怖分子又在沙特阿拉伯的宰赫蘭附近鬧事,有19個美國人遇害,約有400人受傷。
這四起事件足以說明,犯罪活動已擴展到新的層面。除了「普通」罪行以外,還有恐怖分子所策劃的暴行,這樣的恐怖活動日益增多。上述的事件儘管背景不一,卻一致表明,人人都很容易遭到暴行襲擊,實在叫人防不勝防。不論在家、在工作地方,還是在街上,你都可以成為罪行的受害人。事實上,英國一篇調查報告透露,差不多有百分之75的英國人認為,現時遭受罪行侵襲的機會比十年前大得多。在你居住的地方,情況可能好不了多少。
守法良民很想政府採取進一步行動,不是單單打擊犯罪活動就算了。他們渴望政府能夠實際終止罪惡。把世界各地的犯罪率加以比較,結果可能顯示,某些政府所採取的防止罪行措施,比其他政府更有成效。可是,從整體來看,人為政府在撲滅罪行方面其實節節挫敗。儘管這樣,認為政府不久就會消滅罪惡,絕不是痴心妄想。但究竟哪個政府能夠這樣做呢?它會在什麼時候採取行動?
[第4,5頁的附欄或地圖]
罪惡充斥世界
歐洲:意大利一部著作(《時機與竊賊》)指出,在一段短時間內,侵佔他人財產的罪行竟然在當地「屢創高峰,連一度認為不可能打破的紀錄也打破了」。1985年,烏克蘭(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據報每10萬人口就有490宗罪案,到1992年,這個數字已上升到922宗。難怪俄羅斯一份報章(《論據與事實》)寫道:「我們做夢都害怕自己活不下去,老是想著要保住性命,渡過這個可怕的時期。……人人都懼怕乘火車——列車可能會出軌或遭人肆意毀壞;懼怕乘飛機——劫持飛機的事件頻頻發生,飛機也有可能撞毀;懼怕乘地鐵——因為列車可能會互撞或爆炸;懼怕在街上行走——槍戰爆發時有可能會禍及無辜,又或者被人搶劫、強姦、毆打,甚至遇害身亡;懼怕乘坐汽車——汽車可能會著火焚燒、被人炸毀或偷去;懼怕走進樓房的通道、餐館或百貨商店——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遭受傷害或被殺。」匈牙利《HVG》雜誌把該國一個陽光充沛的城市比作「黑手黨總部」,並指出近三年來,那城已淪為「各種新罪行……的發源地。眼見警察毫無準備地跟黑手黨搏鬥,居民不禁驚惶失措,恐懼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日趨嚴重」。
非洲:尼日利亞《每日時報》報導,在西非某一個國家,「高等院校裡有某些祕密教派的成員掀起了一股恐怖浪潮。恐怖事件接二連三地爆發,大學生差點兒不能從事任何有意義的學術研修」。該報繼續說:「這股浪潮不但迅速蔓延,還造成人命和財物損失。」論到非洲另一個國家,南非《明星報》報導:「[當地]有兩種不同形式的暴行,就是種族間的衝突和一般的刑事暴行。種族間的衝突已大幅減少,一般的刑事暴行卻直線上升。」
南北美洲: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近12年來,該國的刑事暴行有增無減,「暴力狂潮勢不可擋,結果在過去十年內,暴力事件增加了百分之50」。與此同時,哥倫比亞《時代報》報導,最近一年內,該國發生了1714宗綁架事件。「跟世界其他地方在同一時期所發生的綁票案總數相比,這個數字超出一倍有多。」墨西哥的司法部表示,最近一年內,首都平均每四小時就發生一宗性罪行。一個女發言人指出,貶低別人的自我價值成了20世紀的特徵。她最後說:「不論對人對物,我們的世代都習慣『用後即棄』。」
大洋洲:澳大利亞的犯罪學研究所估計,當地的罪行「每年至少造成270億澳元」的財物損失,「不管男女孩童,每人都要付出差不多1600澳元的代價」。這樣的損失「佔國產總值約百分之7.2」。
世界各地:《聯合國與防止罪行》一書指出,「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世界各地的犯罪活動持續上升」。該書說:「1975年,記錄在案的罪行約為3億3000萬宗,到1980年,罪案數字已增加到差不多4億宗了。近至1990年,全球罪行據估計不下5億宗。」
[圖片鳴謝]
Map and globe: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第3頁的圖片鳴謝]
Earth on pages 3, 6, and 9: NASA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