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別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我跟勞里結了婚55年,日子不短,我們是多麼的快樂!我如果有能力把勞里留在家裡,我一定會這樣做。可是我的健康越來越差。最後,我不得已,只好把他送進療養院。現在說起來,內心的痛苦實在叫我受不了。我愛勞里,我深深尊敬他。可能的話,我都盡量探訪他。我的體力有限。」——78歲的老婦安娜,十多年來一直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丈夫;過去40年還要照顧患了唐氏綜合徵的女兒。a
安娜的事例並不是罕有的。在不列顛群島所作的一項調查透露:「在某些年紀(40至50多歲)的人當中,每兩個女子就有一個要照顧病者。」上文提過,照顧病者的人要應付情緒波動和種種難題,有時可能叫他們吃不消。
美國老年病學協會的弗雷德里克·舍曼醫生說:「我認為照顧病者的人至少有五成在第一年會感到抑鬱沮喪。」要是照顧病者的人像安娜那樣上了年紀,氣力不繼,加上身體日漸衰弱,情況就可能更難應付。
我們如果想幫助照顧病者的人負起責任,就要先知道他們的需要。照顧病者的人到底有什麼需要呢?我們可以怎樣滿足他們的需要?
照顧病者的人需要傾訴
「我要減輕自己的重擔。」一個照顧垂死友人的女子這樣說。上篇文章提到,照顧病者的人如果能夠向富於了解的朋友傾訴一下,難題就往往較容易正視及應付。不少照顧病者的人發現,他們一旦感到自己進入死胡同裡,跟別人談談不但可以消除種種憂慮,還可以減輕積壓於心的壓力。
珍妮回憶照顧她丈夫的日子時說:「我很感謝朋友們,他們知道我們兩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珍妮解釋,照顧病者的人需要鼓勵,有時甚至需要有個可以哭訴的對象。亞爾馬協助姐姐照顧有病的姐夫,也同意這點說:「我需要有人聽我訴說我的恐懼,我的難題,同時又明白我的感受。」論到一位密友,亞爾馬補充說:「探訪他真好,即使只是半個鐘頭也好。他會聽我說話。他真的關心我。之後,我感到精神煥發。」
照顧病者的人無疑可以從富於了解的聽者獲得莫大鼓勵。聖經提出明智的勸告說:「要快一點聽,慢一點才講。」(雅各書1:19)《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所載的一項報告透露:「只是知道有人支持你,就往往足以使你如釋重負了。」
除了別人的傾聽和精神上的支持外,照顧病者的人還需要什麼呢?
提出實際幫助
歐內斯特·羅森鮑姆醫生說:「任何形式的愛和鼓勵,都足以使病人和他的家人得益。」這樣的「愛和鼓勵」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親自上門探訪,通電話,寫張短箋(可以隨花或禮物附上)。
秀回憶父親患了淋巴肉芽腫病快要死去,家人得到朋友支持的事,說:「朋友上門來探訪一會兒,令我們感到舒暢。」秀繼續說:「一位朋友替我們接聽電話,同時幫忙洗熨我們全家的衣服。」
我們支持照顧病者的人可以,也應該提出具體而有實效的幫助。埃爾莎回憶說:「朋友提出實際的幫助對我很有用。他們沒有只是說:『我可以幫忙的地方,請告訴我。』相反,他們說:『我現在去購物,有些什麼東西可以替你買回來嗎?』『我可以替你料理院子嗎?』『我有點時間,可以陪病人坐坐,讀些資料給她聽。』還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是:每逢病人相當疲倦或睡了,可以安排探病的人在筆記簿上留下信息。這樣做皆大歡喜。」
我們提供的特別服務也可以包括料理家務。58歲的羅絲要照顧年老的雙親,她解釋說:「我感謝別人給我鋪床,替病人寫信,替病人招待訪客,到醫生那裡取藥,給病人洗頭理髮,洗碗碟。」家人朋友也可以輪流給照顧病者的人做飯。
如果可行,我們也可以協助照料病人本身,例如照顧病者的人可能需要人幫忙給病人餵飯,給病人洗澡。
家人朋友表現關懷,可能在病人發病初期提出協助。可是,長期的疾病又怎麼樣呢?由於生活忙碌,我們可能忽略了,照顧病者的人仍然要繼續應付難題,而且壓力可能越來越大。要是照顧病者的人亟需別人支持的時候,別人的支持卻越來越小,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要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照顧病者的人最好開個家庭會議,一起商討怎樣照顧病者。事情可以包括請朋友親屬幫忙,這些朋友親屬也許曾經表示樂意協助。秀和家人就是這樣做。秀敘述說:「一有需要,我們就記起曾經表示可以協助的人,我們打電話給他們。我們想,也許可以請他們幫個忙。」
讓他們歇一歇
《一日36小時》說:「照顧長期病人,不時從24小時的常規中『走開一下』,不論是對於[照顧病者的]你,還是對於[病人],都是絕對必需的。……暫時不照顧[病人],離開一下,是你辦得到的一件重要事情。這樣,你才能夠支撐下去,繼續照顧病人。」對於這點,照顧病者的人同意嗎?
「當然同意。」瑪麗亞這樣說。她曾經照顧患了癌症的垂死好友。她補充說:「我不時需要『鬆弛一下』,由別人替我照顧病者一會兒。」瓊要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丈夫,她也有同感。她說:「我們最大的需要是:不時歇一歇。」
照顧病者的人怎樣才能擺脫責任的壓力而鬆弛一下呢?珍妮弗要照顧年邁的雙親,她說明自己怎樣得到舒解:「一位世交有時把母親接去她家裡住一天,讓我們歇一歇。」
如果可行,你也許可以建議帶病人出外走走,讓照顧病者的人歇一歇。瓊說:「要是有人帶我丈夫出外走走,我就可以有點獨處的時間,這叫我感到舒暢。」另一方面,你也許可以上病人的家跟病人聊天。兩方面都可以叫照顧病者的人有機會鬆弛一下。
可是要記住,照顧病者的人並不總是可以歇一歇的。他們也許因為離開親者一段時間而感到內疚。亞爾馬承認說:「走開一下去消遣休息並不容易,我總覺得自己應該常常在病人身旁。」不過,每逢亞爾馬的姐夫無需太多照顧,亞爾馬都會歇一歇,這樣做良心較安樂。有些人安排把親者送往日間成人託管中心,讓中心照顧病者幾小時。
一切疾病永遠消逝
可以肯定的是,照顧病入膏肓的親者實在責任重大。可是,照顧親者可以叫人心滿意足、心安理得。研究人員和照顧病者的人都指出,照顧親者可以鞏固家人朋友的關係。照顧病者的人不約而同地學到種種新特質和才能,很多還獲得不少靈性上的祝福。
至為重要的是,聖經指出,耶和華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都是富於同情、樂意照顧人的。聖經預言向我們保證,時候近了,一切疾病、痛苦、死亡都快要終止了。不久,照顧人類的創造主會獎賞地上正義的居民,賜他們永遠的生命,能夠完美、健康地生活在新世界,其中的「居民必不說:我病了」。——以賽亞書33:24;啟示錄21:4。
[腳注]
a 本文有些名字更改了。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你的精神狀況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精神狀況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在最艱難的時期,好友的支持能夠使你支撐下去
[第12頁的附欄]
照顧病者報酬豐富
「報酬豐富?」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這怎麼可能呢?」請留意以下照顧病者的人告訴《儆醒!》雜誌的話:
「『施予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所以,放棄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和慾望不會叫人少了快樂。照顧自己所愛的人可以叫人心滿意足。」——瓊。
「我很高興能夠在姐姐和姐夫有需要的時候幫他們一個忙,特別是他們無法報償我。我們因此更加親近。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運用所得的經驗去幫助在類似情況下的人。」——亞爾馬。
「我多次告訴患病的朋友貝蒂,我得到的回報比施予的還要多。我學會表現同情和忍耐。我也學會,即使在最艱難的情況,人也可以懷著積極的態度。」——埃爾莎。
「我在靈性上更堅強。我越來越明白天天倚靠耶和華上帝是什麼意思,也學會祈求上帝滿足我的需要。」——珍妮。
[第13頁的附欄]
探訪照顧病者的人
• 要富於了解,留心傾聽
• 衷心稱讚
• 提出具體幫助
[第10頁的圖片]
支持照顧病者的人,替他們購物,給他們做飯,協助他們照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