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變沙漠
據說近100個國家的土地正逐漸變成沙漠,導致9億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全球每年的收入估計因而損失420億美元。貧窮國家雖然受到較嚴重的影響(在這100個國家當中,81個是開發中國家),可是,各大洲都出現沙漠化現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聲稱,沙漠化現象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與此同時,研究人員表示,「沙漠地帶並不是不斷擴大」。這兩種說法看來矛盾。實際情形究竟是怎樣的呢?
沙漠變動不定,沙漠化新定義
1968至1973年,非洲的薩赫勒地區長年乾旱,自那時以來,人們認為沙漠正不斷向良田擴展,這種觀念已深入人心。可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國際旱災資訊中心主任唐納德·威爾海特說,當時科學家「只憑著一段頗短時期內的有限資料,提出這種悲觀看法,但這其實未足以把實情顯示出來」。
先進的衛星圖象有助於探測生物量(生物的總數量),這種科技幫助科學家看出,植物的多寡會隨著季節乾旱或潮濕而有所變化。有些專家指出,這些變化「使人覺得沙漠正在擴大或縮小」。換句話說,沙漠地帶正「變動不定」,而非總是「擴大」。話雖這樣,威爾海特博士強調,「沙漠化現象正在發生」。那麼,這話實際的意思是什麼呢?
沙漠化現象
人們往往把「沙漠化現象」跟沙漠擴大或縮小的現象混為一談。然而,據一組研究人員解釋,沙漠化的意思跟一般人所認為的截然不同。沙漠擴大或縮小的現象會在沙漠邊緣的地方發生;然而,沙漠化現象卻在極為乾旱的地區發生,有些地區甚至是遠離沙漠的。事實上,廣大的乾旱農田——佔全球土地面積達百分之35,正逐漸變成沙漠。今天,這個現象被視為沙漠化現象。
儘管專家為沙漠化發生的地點取得了更為廣闊的共識,然而,人們仍然混淆上述兩種現象。為什麼呢?倫敦的帕諾斯——一個專責處理土地發展事務的組織——就這種混淆情況提出其中一個原因:制定政策的人有時會繼續鼓吹沙漠正不斷擴大的觀念,因為「與複雜的『沙漠化』過程相比,這種觀念較易為政界人士接受」。
帕諾斯指出,「由於專家更改了『沙漠化』的定義,結果,人們對於『沙漠化』其實是什麼有不少的爭議」。爭論點是什麼?爭論點是:沙漠化現象應當歸咎於人類還是歸咎於氣候?起初,聯合國建議「沙漠化」一詞應當界定為「乾旱、半乾旱或半濕潤的土地出現土質下降現象,主要原因在於人類各種破壞土質的活動」。(楷書自排。)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的旱地計劃主任卡米拉·圖爾明指出,許多國家對於這個定義表示不滿,因為這就等於把沙漠化現象歸咎人類。因此,近年來,這個定義的後部分更改為:「原因在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各種活動。」(楷書自排。)這個新定義顯示到,沙漠化現象是人類和氣候共同造成的。然而,爭論並沒有因此而終止。為什麼呢?
帕諾斯表示,「有些專家認為,人們為『沙漠化』一詞定出各種界說,並且為這些界說爭論不休,目的無非是要為更多看來受到影響的國家爭取額外的基金援助」。由於爭論沒完沒了,結果,「『沙漠化』一詞幾乎變得毫無意義」。有些人甚至認為大家應當索性把這個用語完全棄掉。然而,另想一詞來取代「沙漠化」並不能解決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由。那麼,造成沙漠化現象的因由究竟是什麼呢?
主因和後果
艾倫·格蘭杰所著的《沙漠化》一書指出,沙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過度耕作、過度放牧、濫伐森林,以及灌溉無方。只要至少任何兩個主因同時發生,就足以導致土地變成沙漠。除此以外,人口改變、氣候變化,以及社會經濟不穩等問題,使情況更為惡化。
沙漠化的一個明顯後果,就是旱地的出產能力受到破壞。世界各地都出現沙漠化現象,但非洲的情況尤其嚴重。事實上,非洲有百分之66的面積是沙漠和旱地。可是,沙漠化現象還導致其他可悲的後果——戰爭。《綠色戰爭——環境與衝突》一書指出:「社會騷動、政局不穩、血腥戰爭——這些問題的成因錯綜複雜。在這些問題上,環境惡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然而,甚至為了維持和平的局面,政府所採取的行動也會破壞環境,使貧窮的情況更為惡化。怎會這樣呢?帕諾斯指出,「由於土質下降,國家資源因而減少,這種不景氣的現象導致政局不穩。為了平息暴亂,政府往往要採取軍事行動。這樣,政府把可用的資源撥作軍事用途,而非用來緩和國內貧窮的境況」。與其要苦於應付沙漠化的種種後果,不如及早消除沙漠化的成因。那麼,人可以怎樣著手呢?
無速效良方
來自百多個國家的代表用了13個月考慮這個問題,最後,他們一致同意採納「聯合國遏止沙漠化公約」。據聯合國描述,在應付沙漠化現象方面,這個公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聯合國編年史》指出,公約牽涉到的事包括,先進國家把應付沙漠化的技術引進開發中國家,有關各國還要推行研究及培訓計劃,尤其要善用當地的人才。這個新公約能夠制止旱地的土質下降嗎?
帕諾斯表示,如果要成功防止土地變成沙漠,口頭上和行動上的支持同樣重要。有分制定該公約的一位倡議者哈馬·阿爾巴·迪亞洛報導,在1977至1988年期間,有關國家每年撥出大約10億美元來執行防止沙漠化的措施。然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透露,那81個開發中國家如果要收到真正的成效,所花的經費會是這個數額的4至8倍。
可是,誰負責支付這筆經費呢?帕諾斯指出,「工業化國家不會為推廣抗沙漠化行動而支付更多經費的了」。帕諾斯補充,「沙漠化窮國如果期望公約能夠給它們簡單、見效快的解決方法,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無論如何,帕諾斯卻以積極的口吻總結道,世界各國現正商討有關沙漠化的問題,從而喚起世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這件事本身已是一項成就了」。
『曠野必然歡喜』
過去數十年來,不少有心人促請世人意識到,持續的沙漠化現象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有人以前,綠野莽莽;有人以後,荒野茫茫」一類的標語,促使世人決心要把情勢扭轉過來。
然而,有見識的人意識到,沙漠化的問題千頭萬緒。他們以現實的眼光看出,無論人的用意多麼良好,人類始終能力有限,未足以解決現今世上各種問題的根由。
令人欣慰的是,關心地球前景的人獲悉,地球的創造主應許會以有效的方式,解決沙漠化現象及其他環境問題。既然上帝在聖經裡的應許一一實現,因此,切合實際的做法是,我們也深信耶和華靈示預言者以賽亞的話必然會實現。論到沙漠和貧瘠土地將來的情況,以賽亞寫道:「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發光的沙要變為水池;乾渴之地要變為泉源。」(以賽亞書35:1-7;42:8,9;46:8-10)不久,我們能夠目睹沙漠化現象得以扭轉過來,不復存在,這會是一件多大的樂事!
[第16頁的附欄]
沙漠或旱地佔以下地區的百分比
非洲 66%
亞洲 46%
澳洲 75%
歐洲 32%
北美洲 34%
南美洲 31%
全球 41%
[第17頁的附欄]
灌溉會使良田變成沙漠嗎?
灌溉會使良田變成沙漠嗎?不當的灌溉方法是會使沃土變成沙漠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土壤的排水力不足所致。起初,土壤會浸水;接著土質的鹽分增加;後來,鹽層會在土壤的表面上形成。帕諾斯指出,「錯誤的灌溉方法正使耕地變成沙漠,速度跟新的灌溉系統推出同樣迅速」。
[第16,1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沙漠
快將變成沙漠的地區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第15頁的圖片]
耕地逐漸變成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