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2/22 28-29頁
  • 世聞點滴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世聞點滴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幫助非洲失聰人士
  • 洗洗你的手!
  • 笑乃長壽之道?
  • 天主教會正處於「危險時期」
  • 「溫故而知新」
  • 海豚救生員
  • 聖「快餐」
  • 鴿子的「上班一族」
  • 安樂死在澳大利亞北區合法化
  • 教堂改變用途
  • 他們怎樣論及自己的教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那一樣更重要——你的教會抑或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在新西蘭追尋海豚的蹤影
    警醒!2002年
  • 聖靈的標記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2/22 28-29頁

世聞點滴

幫助非洲失聰人士

烏干達全國失聰人士協會(UNAD)出版的期刊評論說:「《UNAD新聞》稱讚耶和華見證人本著忘我的精神,努力學習手語去幫助別人。」期刊報導,在烏干達的坎帕拉,有一群不是失聰的見證人,為了照顧當地失聰人士的靈性需要,毅然學習手語。報導更指出,其中兩位有出色表現的傳譯員「都是正規先驅,即全時[傳道員],隸屬世界其中一個增長最迅速和受人尊重的宗教。這個宗教以緊守聖經教訓在世界各地為人所認識」。

洗洗你的手!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微生物協會最近贊助一項研究,看看究竟有多少人上公共廁所之後會洗手。事實上,幾乎人人都知道如廁後要洗手。在一項電話調查中,訪問了1004個成年人,百分之94都說自己上公共廁所之後會洗手。但事實究竟怎樣?研究人員在美國五大城市的廁所進行監察,結果發現在6333人當中,只有百分之61的男子,以及百分之74的女子在如廁後會洗手。其實不潔的手會很易傳播病菌。一個在飲食行業工作的人如果沒有洗手,就可以把病菌傳給很多人。這些人沒有洗手的習慣,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教導他們的緣故。姬爾·卡斯爾醫生評論:「現代的媽媽很少會教導兒女如廁後洗手;學校也沒有在這方面教導學生。但其實人人都該緊記,如廁後洗手是不容忽視的好習慣。」

笑乃長壽之道?

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笑是一種醫病的良藥。十年前,美國紐約大學一群科學家決定找出箇中的原因。他們最近把研究結果公布出來,原來笑可以使人體產生出一些強力的激素來,這些激素可以刺激人的免疫系統。他們更發現,笑有助於產生一種稱為細胞素的激素,可以促進白血細胞的活動,而白血細胞不但可以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還可以消滅隱而未現的癌細胞。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指出,「笑可以使血液內多種物質的水平增加」,而細胞素只是「其中一種罷了」。正由於笑能夠產生細胞素,所以有些研究員就乾脆把細胞素稱為快樂激素。由於這緣故,該報把笑稱為「長壽的祕方」。

天主教會正處於「危險時期」

得克薩斯州亞靈頓的《明星電訊報》報導,七位主教聯名發布一份文件,概述天主教會正處於一段「危險時期」。該報指出,文件「促請教會設法挽救內部嚴重分歧的局面」。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有6000萬天主教信徒不同意教會的某些主張,包括教士要保持獨身和女子不准擔任聖職等。已故紅衣主教約瑟夫斯·貝爾納丹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中發布這份文件,表示他關注「教會內部日漸分化,有時甚至充滿敵視的情況」,這種情況對教會執行職務造成很大障礙。他說:「結果教會的團結大受威脅,忠心的信徒都對教會諸多不滿;而我們在政府、社會和文化面前所建立的形象也越來越低落。」

「溫故而知新」

在科學家還未發明晶體管之前,真空管已經面世。但研究人員現正重新對真空管進行研究。北卡羅來納大學物理學家格里夫·比布勞說: 「我們重新研究1940年代以來面世的真空管。但現在我們可以善用一些新的物料和電腦設計工具,例如,雷達和手提無線電話的幫助,在極高的頻率之下測算現時新式真空管的運作。」新管舊管兩者在體積上有很大差別。新式管形狀細小得像火柴頭一般。《科學新聞》週刊指出,新式管是「把電極放置在鑽石裡,再抽出其中的空氣」而造成的。「新的鑽石真空管和50年前較大型玻璃管的最大分別是所需的熱力。舊式管需要高熱才會發出電流,但新式管在室溫之下就可以產生電流了。」再者,新式管也比半導體和電腦集成電路片更為耐用;即使在高溫、高電壓和高輻射的情況下,新式管的性能都更勝一籌。

海豚救生員

《商業日報》報導,一名在紅海暢泳的男子,可能被一群海豚救了一命。英國人馬克·理查森在埃及海岸對開游泳,不幸遭鯊魚襲擊。他半邊身體和手臂都給鯊魚咬傷了。事後他給三頭寬吻海豚團團圍起來,牠們「拍動背鰭和尾片,把鯊魚嚇走」。這幾頭海豚「繼續圍住理查森先生,直至他的朋友前來把他救起來為止」。據《商業日報》指出,「海豚經常都會這樣做,因為海豚媽媽就是以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小寶寶。」

聖「快餐」

《今日基督教》雙週刊報導,一位美國企業家吉姆·約翰遜正在生產一種即用即棄的聖餐,供在教會的領聖餐儀式中使用。這些聖餐用的是一些紫色的塑料容器,形狀和大小跟盛載供一杯咖啡之用的小奶油杯相似,盛載著少許葡萄汁或葡萄酒,裡面也有一片未發酵的薄脆餅,上面就用一個雙重拉環的蓋封住。據約翰遜指出,這種產品的好處是,省時省力,容易清理,既經濟,又衛生。所以儘管有人埋怨聖餐已變成了「市集裡的商品」,失去了神聖的意義,但仍有超過4000間教堂轉用了這種新產品。約翰遜反駁說:「其實耶穌在餵飽數千群眾的時候,已開創了供應快餐的先河。」

鴿子的「上班一族」

《新科學家》雜誌報導,長久以來,一直都有人發現,倫敦的鴿子經常會跟著上下班的人在地下鐵路站內乘便車。此外,有些人更發現,鴿子甚至知道在哪一個站下車。多位讀者響應上述雜誌的呼籲,寫信講述他們同這些羽毛乘客一起乘地下鐵路的經過。例如,有一個男子寫道:「1974至1976年間,我經常遇見一隻淡紅色的鴿子獨自在帕丁頓的地下鐵路站上車,然後在接著的一個站下車。」另一個男子也曾在1965年見過類似的情形。這樣看來,鴿子不經不覺在倫敦乘了差不多30年車了,但竟然連一分錢還沒有付過呢!

安樂死在澳大利亞北區合法化

《紐約時報》報導,澳大利亞北區有一名男子,首次運用北區剛通過的一條新法例,在醫生協助下自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名男子年60出頭,患有前列腺癌,醫生診斷他的癌病已到了末期。負責給這名男子處方致死藥物——巴比土酸鹽——的菲利普·尼奇克醫生解釋說:「這是人首次有權以合法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醫生會用一條管子把病人和一台機器連接起來,然後讓病人自行按動床邊一台膝上型電腦的鍵盤,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新法例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激烈反對。甚至國會也考慮立法推翻這條法例,而不少醫生和教會都為了這條法例而在法庭上爭辯不休。

教堂改變用途

據荷蘭《上艾瑟爾報》報導,荷蘭有差不多300間教堂建築物已改建成超級市場、公寓大樓、展覽廳和辦公室大樓等。鑑於在過去15年間,荷蘭上教堂的人數減少了大約百分之50,許多教堂慶幸能夠及時易手,省卻了一切維修開支的負擔。有些教堂甚至只象徵式地收取一荷蘭盾的金錢(約60美仙)就易手了!可是,把以往的教堂改建成商業樓宇令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長者,感到惘然若失。一位作家評論說:「他們多年來一直在自己所屬的教堂參與崇拜,在教堂受洗,在教堂舉行婚禮;但現在他們竟在同樣的地方見到人做著一些日常的俗務,……甚至一些下流的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