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巢」中誕生的恆星
● 恆星是怎樣誕生的呢?為什麼有些恆星比別的大一點、亮一點呢?哈勃太空望遠鏡攝得一輯相片,其中叫人嘆為觀止的景象可能揭示了恆星誕生的過程。這種獨特的天體活動在天鷹座星雲中發生。這個星雲位於我們的銀河系,由一團氣體和塵埃組成。
天鷹座星雲在地球上的觀星者眼中,活像一頭展開翅膀、張開利爪的飛鳥。天文學家杰夫·赫斯特跟他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同事一樣,對拍攝星雲「鷹爪」附近的景象很有興趣。在星雲的這個部分,「鷹爪」就像一根根象鼻狀的圓柱。在這裡,紫外線輻射作用把氫分子電離化,即是說剝離氫分子中的電子。
科學家把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攝得的照片拼合起來,組成航攝相片鑲嵌圖,發現在各條圓柱盡頭都伸出了許多個小指頭狀的東西。在這些指頭的指尖位置,不斷壓縮的氣體形成了球狀體,據一些天文學家聲稱,球狀體的內部可能正有恆星甚至行星在其中形成。可是,較早前在星雲中形成的約一百個新生恆星發出了強烈的恆星風,令這些物體的擴張受到抑制。這些新生恆星中最明亮的一顆,光度可能有我們的太陽的10萬倍,熱度就高出太陽的8倍以上。新生恆星所發出的輻射看來已經侵蝕了星雲中密度較低的部分。這個過程叫做「光蒸發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本來會被正在形成的恆星吸收的物質會被除去,結果可能拖延恆星的形成。在相片中,正在蒸發的氣體就像蒸汽般從氣體及塵埃組成的柱中升上來。
任何這類充滿氣體的球狀體要開始發光,就要有足夠的質量去發動核反應才行。據科學家估計,球狀體的體積要至少等於太陽的百分之8才可以發光。此外,球狀體周圍的塵埃要散去相當部分,光線才可以透出來。可是,如果球狀體不夠大,不能發光,就可能只變成一個黑暗的球狀氣體,稱為棕矮星。天文學家最近就發現了首個可辨認的棕矮星。
天鷹座星雲的塵雲在外觀上,跟在暴風雨天可見到的大雷雨雲很相似。所以你可能會有錯覺,以為那些塵雲不會很大。但在實際上,每條雲柱都是很長的,從雲柱一端所發出的光要走差不多一年才到達另一端。而且,相片中可見的每個「細小的」球狀體都有我們的太陽系那麼大。此外,既然天鷹座星雲離我們十分遙遠,那裡的光線就是以每秒29萬9792公里的速度前進,也要大約7000年才到達我們這裡。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看見的天鷹座星雲,其實是遠在地上還沒有人類之前那時候的模樣了。
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其他星雲看來也有恆星正在形成,獵戶座星雲就是一個例子。可是,基於觀察的角度不理想,我們不能清晰地看到這些星雲中恆星誕生的過程。恆星也可能因以下原因而消滅:自我燒盡、猛烈爆炸形成超新星、在引力下坍縮而成為黑洞。宇宙的創造者耶和華上帝對天上眾星瞭如指掌,因為所有星體都是由上帝指定數目,由他一一起名的。(以賽亞書40:26)對於上帝怎樣「造光」,以及怎樣創造出榮耀各有不同的星體,星際的鷹「巢」可能揭示了其中一二。——以賽亞書45:7;哥林多前書15:41。——外稿。
[第15頁的整頁圖片]
[第14頁的圖片鳴謝]
J. Hester and P. Scowen, (AZ State Univ.),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