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奧祕——有些已被揭露出來
1054年7月4日早晨,中國的宮廷天文學家楊惟德舉目望天。他小心翼翼地觀察星體的運行。突然,在接近獵戶座之處,一團亮光引起了他的注意。
當時有一項罕有現象——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客星」——發生。楊惟德將事情稟告皇帝之後,他提及「客星」照耀得如此明亮,甚至金星也顯得相形見絀。它在白晝時分也清楚可見,這種情形延續了數週之久。
直至九百多年後,人才能充分解釋這項奇觀的因由。現在科學界人士相信,上述天文學家所目擊的乃是一顆超新星,而超新星則意味到一顆巨大的恆星正經歷劇變而行將死亡。究竟什麼導致這種不尋常的現象呢?這正是天文學家試圖揭開的宇宙奧祕之一。以下的解釋是天文學家仔細研究所得資料之後,所提出的理論。
雖然像我們的太陽一類的恆星可以具有非常長久和穩定的壽命,它們的形成和死亡卻在太空中引發極為壯觀的景象。科學家們相信,恆星的一生開始於星雲之內。
星雲。這是指星際間的一團氣體塵埃雲而言。星雲是夜空中最為悅目的物體之一。本期雜誌封面所展示的是三葉星雲(意即有三個裂口的星雲)。在這個星雲裡曾有新的恆星誕生,結果令星雲呈現紅色的光芒。
看來在萬有引力的影響下,擴散的物質被凝聚為持續收縮的氣團,於是便有新的恆星在星雲內形成。這些巨大氣團的溫度一旦升至在星雲中心產生核子反應,氣團便會穩定下來而不再繼續收縮。這樣,一顆恆星就誕生了。常常也有其他恆星同時產生,組合成群而成為星團。
星團。在第8頁的照片中我們見到一個稱為「首飾盒」的小星團,科學家認為它只是在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它的名字來自19世紀的天文學家約翰·赫謝爾所作的生動描述:「一個載滿五光十色的寶石的首飾盒。」單是我們的銀河系就據稱有逾千個類似的星團。
恆星的能源。恆星內的核子爐一開始發動,初生或發展中的恆星便會穩定下來。藉著熔合的過程,它開始把氫轉變為氦,過程與氫彈爆炸有點相似。一個像太陽一般的典型恆星所含的質量如此巨大,以致即使燃燒了十億年之久,所含的核子燃料仍未耗盡。
可是,恆星若終於用盡了它的氫燃料,那便會有什麼事發生呢?隨著中心部分的氫耗盡,核心會收縮,溫度會上升。與此同時,外層則劇烈膨脹,使恆星的半徑擴大50或甚至更多倍。於是恆星便成為一顆紅巨星。
紅巨星。紅巨星是一顆恆星。它的表面溫度比較低,因此呈現紅色而非白色或黃色。在恆星的一生歷程中,這個階段比較短。一旦大部分的氦供應用盡了,它就會發出像煙花般的燦爛光焰而分解。這時恆星仍然燃燒著氦,它拋散外殼而外殼會形成一團行星狀星雲。憑著從母體恆星獲得的能量,行星狀星雲熾熱發光。最後,恆星會劇烈塌縮而變成一顆光芒微弱的白矮星。
可是,如果原本的恆星夠龐大,最後的結果會是恆星本身發生爆炸。這就是超新星。
超新星。超新星是一個原本比太陽大得多的恆星在死亡時所發生的爆炸。強烈的震波把巨量的灰塵和氣體,以每秒逾一萬公里的高速拋進太空裡。爆炸所促成的眩目亮光比十億個太陽還明亮。從地上望去,活像一粒閃閃生光的鑽石。超新星一次爆炸所發出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九十億年間所發出的能量總和。
在楊惟德目睹超新星之後九百年,天文學家仍然可以見到這次爆炸拋散各處的碎片,就是稱為巨蟹座的星雲結構。不過,爆炸遺留下來的並非僅限於星雲而已。在星雲的中央,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以每秒33次轉動的細小物體,稱為脈衝星。
脈衝星和中子星。天文學家認為脈衝星是一個密度極高的旋轉物體的核心。它是由一顆體積不超過太陽三倍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遺留下來的。脈衝星的直徑不及30公里,因此很少被光學望遠鏡所察出。可是它們卻能夠憑著無線電望遠鏡之助加以鑑定。這類望遠鏡能夠收到脈衝星的快速旋轉所產生的無線電訊號。有一束無線電波隨著星旋轉,就像燈塔的射光一樣。對觀察星象的人來說,這種現象彷彿脈搏一般,因此便將星稱為脈衝星。脈衝星又名中子星,因為它們主要由緊密地擠在一起的中子所構成。這造成了它們那難以置信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的重量超過一億噸。
如果有一個真正巨大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那便會有什麼事發生呢?據天文學家計算,核心會繼續崩塌,甚至越過中子星的階段。從理論上說來,由於擠壓核心的萬有引力如此巨大,結果便產生了所謂的黑洞。
黑洞。據稱黑洞好像強有力的宇宙漩渦一般,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離它的吸力。萬有引力所造成的凝聚力極為強勁。以致太接近這些漩渦的光和物質都會無可抗拒地被吸進其中。
沒有人曾經直接見過黑洞。從黑洞的定義來說,這樣行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物理學家仍希望藉著黑洞對鄰近物體所生的影響,證明它們的確存在。若要揭開宇宙的這個奧祕,就可能要有新的觀察技術才行。
星系的祕密
星系是由數以十億計的恆星所形成的宇宙結構。在以往,人把太陽視為我們這個銀河系的中心。這項假設已在1920年被人推翻了。其後不久,強力的望遠鏡顯示有其他很多星系存在。這使人開始體會到宇宙的龐大無垠。
我們稱為銀河的朦朧天幕其實只是這個龐大星系的邊緣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從遠處望過來,就會見到銀河好像一個巨大的旋轉輪一般。曾有人把它的形狀比作兩隻背對背的煎蛋。當然,兩者的大小有如天淵之別。即使以光速飛行,也要花10萬年的時間才能橫越我們的銀河系。太陽位於銀河系的邊緣上,太陽在軌道上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行一週需時二億年。
像恆星一樣,星系仍然有很多祕密是科學界人士感到大惑不解的。
類星。1960年代,有人收到強烈的無線電波。它們來自一些在我們所隸屬的星系群以外極遠之處的物體。這些物體由於與恆星相似,所以稱為類星(英文quasars, 即“quasistellar radio sources”[類星無線電源]一詞的縮寫)。但是使天文學家感到困惑的是,這些物體發射出極為巨大的能量。其中較明亮的比銀河系光亮一萬倍,至今探測到最遙遠的類星位於一百億光年之外。
經過二十年的深切研究,天文學家所得到的結論是,這些遙遠的類星是外圍星系中非常活躍的核心。可是,在這些星系的核心裡究竟有什麼事發生,以致產生這麼巨量的能呢?有些科學家認為,類星所發出的能來自萬有引力作用而非來自星內部發生的核聚變。目前的理論認為類星與巨大的黑洞有關。可是現時仍未能肯定這項理論是否屬實。
類星和黑洞只是其中兩個有待解答的謎而已。事實上,宇宙有些奧祕可能是我們永遠無法洞悉的。然而我們卻能夠從已經揭開的奧祕學得一些深刻的教訓,這些教訓的意義遠超越天文學的範疇。
[第7頁的圖片]
螺旋型星系M83
[鳴謝]
圖片:D.F.Malin, courtesy of 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Board
[第8頁的圖片]
首飾盒
開放式的星團,金牛座的昴星團M45
[鳴謝]
圖片:D.F.Malin, courtesy of 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Board
[第8頁的圖片]
獵戶座大星雲,框內所示稱為馬頭星雲
[鳴謝]
圖片:D.F.Malin, courtesy of 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