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泰拉——舉世無雙的穴居之城
《儆醒!》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大約50年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洞穴簡直就是但丁所著的《地獄》的情況,結果當局下令要居民撤出。今天,這些洞穴再度有人居住,而且因為屬於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所以受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所保護。
我們說的是什麼?為什麼時間過去,人對這個地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我們說的是馬泰拉的薩西(字面意思在意大利語是「岩石」)。馬泰拉位於意大利的南部,坐落在意大利這隻「靴子」的腳跟上。至於第二個問題,就不容易回答了。因為我們必須知道薩西是什麼,同時要認識薩西的一點歷史。何不跟我們來一起勘探薩西,認識認識這個地方呢?
作家圭多·皮奧韋內說,其實「在意大利眾多引人入勝的風景中」,薩西是個「叫人迷醉」的城。為了觀看這個城的全景,我們走到一個天然的有利位置,可以俯瞰全個峽谷。在溝谷的對面,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馬泰拉城。夏日陽光燦爛,只見一排排房子緊貼著岩石,看上去層層疊疊。迂迴曲折的窄路,在房子之間左穿右插,直達谷底。這些狹窄小路形成一個糾纏不清的結,彷彿巨大露天劇場裡的梯級一樣。我們在岩石表面看見的許多岩洞,都是人住的洞穴。簡單來說,這些就是從岩石鑿出來的薩西岩洞房子!
氣氛奇異
要到馬泰拉的古城部分薩西去,得要越過熙來攘往、喧嘩熱鬧的現代城市部分。走進古城就像時間扭曲了一樣,氣氛越來越奇異。今天的混亂景象漸漸淡出,昔日的熱鬧光景緩緩呈現。
不要期望看見住在岩洞的人。今天,人已經很難看見原本的古代洞穴了。因為豎立在這些岩洞前面的,不是石灰岩建築物,就是有石灰岩外牆的建築物,形形色色,有中世紀風格的、有巴羅克風格的,也有現代風格的。我們繼續向前走,景色不斷在我們眼前變幻。
據考古學家說,幾千年前有幾批游牧民族,也許是一些牧人,在這個地區定居下來。這一帶有不少天然岩洞,讓人可以棲身,免受風雨、敵人侵襲。不久,許多洞穴都住了人。考古學發現顯示,從這個時候起,這一帶很可能一直有人居住。
薩西是逐漸住滿人的。在希臘羅馬時代,有小量居民住在山嘴的尖頂上,就是今天的舊城區。拉法埃萊·朱拉·隆哥指出,在那些日子,薩西只是「兩個荒蕪的山谷,兩個由山上舊城兩旁伸展開來的盆地,俯瞰著形勢險峻的峽谷。當時薩西一帶還沒有人住,……雜草叢生」。從中世紀早期起,當地的人有系統地挖掘軟石灰岩,用來建築道路、露台、房子。薩西漸漸換上了獨特的新貌。
居民需要有房子住及有地方飼養牲畜,好繼續從事與畜牧有關的活動,例如生產乾酪。不過,他們的主要活動卻是農耕。居民在薩西俯瞰著的深邃溝谷的山坡兩旁,挖掘廣闊的階地做蔬菜園。今天,階地的遺跡依稀可見。居民的社交生活主要集中在鄰里一帶,在幾個岩洞的露台範圍內進行。
叫人讚嘆的蓄水系統
人也許可以說,薩西的歷史是人跟石和水對抗及共生的經過。當地的水源雖然說不上源源不絕,但是在雨季,水流沿著溝谷的山坡滾滾而下,侵蝕了薩西居民辛苦挖成的梯田。薩西的居民看出有必要把雨水改道,貯存起來。
居民可以怎樣貯水?在哪裡貯水呢?他們在階地上挖出密封的蓄水池。水道和渠道系統把水引到這些蓄水池去。這些池子起初主要是為了灌溉耕地而挖的。建築師彼得羅·勞雷亞諾說,池子的數目「遠比有人居住的洞穴多,也比飲用池水的人多」,這點證明「薩西的蓄水池本來是供灌溉用的,是個叫人讚嘆的蓄水系統」。
這個系統也能供應充足的食水。隨著當地的人口越來越多,這個系統也日見重要。由於這個緣故,居民採用了一個精巧的設計。他們把蓄水池一個一個的連起來,有的在同一階地,有的在不同階地。「這些蓄水池像個巨大的蒸餾系統,水從一個蓄水池流到另一個蓄水池,逐步受到淨化。」然後居民從薩西眾多井中的一個取水就行了。今天,有些井口仍然隱約可見。一個本來乾涸的地區竟有這麼多食水供應,確實不同凡響。
岩洞房子
我們走下階梯,穿過迂迴曲折的窄路,意識到這些古代房子是逐層下降排列的,所以我們不時發現自己走在下一層房子的房頂上,房子向較低的階地伸展開去。在某些地區,房子一層接一層的排列,共有十層。這裡的居民跟岩石的接觸可謂十分密切。早在13世紀,官方的文獻已經把這一帶稱為「薩西」。
我們在一個洞穴外停下來。洞穴的外牆精心設計,而且比較現代化,騙不倒我們,顯然原本的建築物新近才塗上石灰岩。這是一個獨特的薩西洞穴。我們越過門口,走下連串梯級,踏進一個大房間,這裡一度是居民起居飲食的地方。我們走下更多梯級,來到第二個房間,穿過這個房間,還有另一個房間。有些房間是由舊蓄水池改裝成可住的地方,上面的出口就是水流入來的缺口,現在封了,房間的入口是從階地一旁鑿出來的。最深入的房間一度用來飼養馱畜,居民一般住在最接近入口的房間。門頂上有一大個開口,讓陽光和空氣透入。不用說,今天薩西的居民已經不再把馱畜養在家裡了!
不少洞穴比路面低。為什麼呢?因為岩洞入口和一些洞穴本身都是從斜坡鑿出來的,好充分利用陽光。冬天,太陽最接近地平線,陽光可以直接射進房子,使房子光亮、暖和。夏天,陽光只能照到入口的地方,室內保持涼快、濕潤。我們觀看洞穴的後牆,只見一個雕刻的壁龕,內有幾個「擱板」。這是個日規,用來顯示太陽全年的移動方向。我們離開岩洞出來,有一種奇特的感覺。洞穴涼快得叫人忘卻外頭正夏日炎炎!
破損及重建
薩西除了氣氛奇異,也歷盡滄桑。幾個世紀以來,薩西一直是個協調一致、效率極高的城市核心,可是到了18世紀,情況改變了。新近築成的建築物和街道阻塞了供水系統,居民不易清理一般的垃圾。結果疾病蔓延。另外,當地的經濟情況也改變了,薩西的農民家庭越來越貧窮,越來越擁擠。
這個一度風光如畫的地區漸漸破損,看來勢所難免。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50年代的早期,當局決定遷徙薩西的居民。馬泰拉有1萬5000多居民,遷居是他們的噩夢,特別是從社交的角度來看,大家在鄰里間建立了的深厚情誼,霎時中斷。
很多人認為,這個難得的城市風景如果消失了實在可惜。多虧偉大的重建工程,薩西漸漸恢復原貌,而且再度有人居住。今天,不少旅遊人士慕名前來,想感受一下薩西的奇異氣氛,體驗這個地方古色古香的露台和迂迴曲折的街道。如果你有機會到地球這邊來,何不嘗試勘探這個年代久遠的岩石古城呢?
[第17頁的圖片]
1. 馬泰拉薩西的全景;2. 「鄰近一帶」,左前景是一口井;3. 一個典型洞穴的內部;4. 用作日規的壁龕;5. 一度有水注入蓄水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