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9/22 21-24頁
  • 聽覺——天賦的寶貴機能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聽覺——天賦的寶貴機能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外耳作用大
  • 中耳的構造巧奪天工
  • 內耳設計精妙絕倫
  • 腦跟聽覺的關係
  • 天賦的寶貴機能
  • 保護天賦的聽覺
    警醒!1984年
  • 驚人的聽覺能力
    警醒!1976
  • 保護你的聽覺!
    警醒!2002年
  • 聽上帝的話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9/22 21-24頁

聽覺——天賦的寶貴機能

夜幕低垂,郊外四下裡靜悄悄的,人可以遠離文明世界的喧嘩,沉酣在靜夜裡寧靜的氣氛中。輕風吹過,葉子簌簌作響。細聽一下,遠處也傳來蟲鳴鳥唱、走獸啼叫。多美妙的感覺,多輕柔的聲音啊!你聽得見嗎?

人類聽覺系統的潛能實在令人驚嘆。你只要走進所謂「消聲室」的地方半個小時,你的聽覺就會開始「把音量調高」,令你開始聽得見發自你體內的一些古怪響聲。這種消聲室的牆壁天花板地面都是經過特別設計的,可以吸收所有聲音,達到消聲的效果。弗雷德里克·奧爾頓·埃弗里斯特是研究聲學的科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聲學大全》中記述了人在消聲室裡的經歷。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清楚聽見你自己的心跳聲。再過一小時,你可以聽見自己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最後,如果你的聽覺是靈敏的話,埃弗里斯特說:「你的耐心就得到回報了,你除了可以聽見嘣嘣地響的心跳聲和血液流動的濺潑聲外,也可以聽見一些噝噝聲。這是什麼聲音呢?就是空氣粒子撞擊你的耳膜的聲音了。」「這些噝噝聲令耳膜振動起來,不過振幅卻小得叫人難以想像——只有百萬分之一厘米的一百分之一!」這種響聲在聲學上稱為「聽覺閾」,意思是你能夠察覺得到的最微弱聲音。你的聽覺就算能夠察覺到更微弱的聲音,也沒有多大作用,因為較弱的聲音只會被空氣粒子運動所產生的響聲蓋過。

人能聽見聲音,全賴外耳、中耳、內耳,跟神經系統和腦的信息處理及知覺能力互相協調合作。聲音以氣壓振動(即聲波)的形式在空氣中前進。聲波使耳膜前後振動,耳膜的振動就通過中耳傳到內耳去。內耳接著把振動轉化成為神經衝動,最後腦就把這些神經衝動解譯做聲音。a

外耳作用大

人耳朵最外面的一部分叫耳廓,外形凹凸不平,具彈性。耳廓的基本作用是收集聲音;不過,它的功能卻不止於此。你曾想過為什麼我們的耳朵是褶皺不平的嗎?原來聲波從耳廓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出來的時候,聲波會因不同的入射角而稍有調整。人腦有能力解譯這些微小的差異,從而判斷出聲音來自哪個方向。此外,腦子也憑著比較聲音進入你兩隻耳朵的先後次序、音量大小,來衡量聲音的來源。

你大可以做個實驗:請一個人閉上眼睛,你就站在他正前方,用拇指和中指上下打榧子。雖然你的手離開他的雙耳同樣的距離,他卻應該仍然能夠分辨出聲音來自上面、下面還是中間任何一個位置。事實上,就算人只得一隻健全的耳朵,仍然能夠判別聲音來源的位置。

中耳的構造巧奪天工

中耳的基本功用是把耳膜的振動傳送給內耳裡的液體。這種充滿內耳的液體是比空氣重的。因此,中耳就像騎腳踏車的人爬上斜坡一樣,要以一定的「傳動比」才可以有效地把聲能傳送到內耳。在中耳裡,三塊聽小骨負責把聲能傳送到內耳;這三塊小骨分別按各自的形狀稱為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些小骨所形成的微型機械構造(聽骨鏈)產生的「傳動比」,幾乎跟內耳所需要的配合得天衣無縫。聽小骨的連結方式如果不是這麼精妙,那麼百分之97的聲能就會在傳送途中散失掉了!

中耳裡有兩條幼細的肌肉跟聽骨鏈相連。你的耳朵如果接收到一下低頻的巨響,這些肌肉就會在一百分之一秒內自動收縮,大大限制聽骨鏈的振動,以免令聽覺系統受損。這種所謂「反射」反應的確是在迅雷不及掩耳間就產生的。這樣快的反應速度,足以使人免受自然界差不多所有巨響的傷害;不過,對於由機器或電子器材所造成的巨響,這個反應卻未必有效。話說回來,上述兩條肌肉最多只能維持在收縮狀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也該夠讓你遠離任何震耳欲聾的響聲的了。還有一件事是頗有趣的:原來我們每逢講話,我們的腦就會發信息給這些肌肉,叫他們降低聽覺的敏感度,使你不會覺得自己說話的聲音太響亮。

內耳設計精妙絕倫

內耳裡跟聽覺有關的部分全都藏在一個叫耳蝸的器官裡;顧名思義,耳蝸的形狀跟蝸牛殼是很相似的。耳蝸的外殼由人體中最堅硬的骨構成,作用是保護耳蝸內的精密構造。耳蝸的迷路上有一層膜,叫基膜,是分隔耳蝸管的其中一塊平膜。在基膜上面的是柯蒂氏器(螺旋器),它的作用是支撐數以千計的毛細胞。毛細胞是一種神經細胞,有毛髮狀的末端伸展出來,被充滿著耳蝸的液體包圍。

每逢中耳聽小骨的移動振動了耳蝸裡的卵圓窗,耳蝸內的液體就會波動起來。液體的波動令耳蝸內的膜也起伏不定,情形就像小波浪使池塘的浮葉一起一伏地浮動一般。這些液波使耳蝸內感應特定音頻的基膜部分屈曲起來,結果位於這些部分的毛細胞就會觸到覆蓋著柯蒂氏器的蓋膜。這時候,毛細胞受到刺激,於是發出神經衝動信號到腦部去。外來的聲音越強,受到刺激的毛細胞就越多,而且更快地受到刺激,腦子辨別到的聲音也就更響亮。

腦跟聽覺的關係

腦是聽覺系統最重要的部分。腦具有驚人的能力,能夠接收以神經衝動形式源源不絕地傳送而來的資料,然後轉化成心理上感覺得到的聲音。這個重要的功能突出了思想跟聽覺的關係,而所謂心理聲學就是專門研究這一方面的學科。舉個例,在一間人聲嘈雜的房間裡,你的腦仍然可以使你聽見別人說什麼。一般的傳聲器(麥克風)就辦不到這一點了。所以,我們如果把房間嘈雜的聲音錄下來,播出來的時候可能除了一片鬧哄哄的聲音外就什麼也聽不見了。

噪音往往教人感到煩擾不安,這一種感覺正好說明了心理跟聽覺的另一種聯繫。我們如果不想聽見某種聲音,那麼縱使這種聲音十分微弱,只要我們能夠聽得見,就仍舊令我們感到煩厭不耐。比如說,水龍頭的滴水聲其實十分微弱。不過,夜闌人靜的時候,你卻可能覺得這種聲音實在討厭極了,簡直令你難以入眠!

事實上,我們的情緒跟聽覺是息息相關的。且舉一兩個例子:開懷歡暢的笑聲可以使人感染到歡樂的氣氛,深情的一句或衷心的讚賞也教人心裡暖洋洋的。此外,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通過耳朵聽見的。

天賦的寶貴機能

聽覺還有很多引人入勝的範疇是尚待探索的。可是,現有的科學發現增加了我們對聽覺系統的了解,也使我們越發欣賞這種機能所蘊含的智慧和愛心。研究聲學的弗雷德里克·奧爾頓·埃弗里斯特說:「人類的聽覺系統功能細緻、構造精妙,我們不管是仔細地還是粗略地研究一下聽覺系統的設計,都不得不作出這個結論:聽覺的設計這麼巧妙,彷彿是有某個良善的個體在背後安排一切似的。」

古代以色列國的君王大衛不像我們一樣,具有現代的科學知識,可以了解到聽覺的內部運作。不過,他仔細觀察過自己的身體和各樣天賦的機能後,禁不住要向造他的那一位歌唱,說:「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詩篇139:14)循科學的角度探索人體奧妙神奇的功能,例如聽覺,的確證明大衛的話說得不錯——我們的身體著實十分奇妙,造我們的創造主,實在是既有智慧,又有愛心的!

[腳注]

a 請參看英語版《儆醒!》1990年1月22日刊,18-21頁。

[第24頁的附欄或圖片]

怎樣幫助聽覺受損的人

人如果長期受巨大的響聲所刺激,聽覺就會受到永久的損害。你要是持續地聽震耳欲聾的音樂,或整天在發出噪音的儀器旁邊工作,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耳朵,令自己的聽覺受損,那就真是十分不值了。助聽器可以幫助聽覺受損或甚至天生失去聽力的人,恢復一定的聽覺。很多人用了助聽器後,都可以從新融入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一個女子第一次戴上助聽器,立刻聽見窗外傳來一種似曾相識的聲音。她禁不住喊道:「是鳥兒啊!我已經好多年沒聽過鳥兒的歌聲了!」

一般地說,人的聽覺就算沒有受過嚴重的損害,仍然可能由於年老而令分辨高音頻聲音的能力減退。不幸的是,輔音也包括在這一類音頻裡,而輔音是明白語言的關鍵。因此,老年人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可能由於一些日常家居的聲音而受到干擾。例如自來水和揉紙團的聲音,由於夾雜著高頻率的聲響,所以會干擾輔音。用了助聽器後,情況可能有若干改善。不過,使用助聽器其實不一定可以解決問題。首先,性能良好的助聽器一般十分昂貴,在大部分國家,普通人根本負擔不來。另一方面,沒有任何助聽器可以完全恢復人的聽覺。那麼,我們又可以怎樣幫助這樣的人呢?

關懷體恤他們是相當要緊的。別人如果聽力不佳,你開始跟他說話前,要先讓他知道你打算要講話。說話的時候,要盡可能面向對方,讓別人看見你身體和嘴唇的動作,而且可以聽清楚你的講話中用詞的輔音。情況如果許可,就要靠近對方,慢慢地、清晰地說,不過千萬不要扯開嗓子說話。大部分聽覺受損的人聽到太大的聲音,耳朵就會發痛。要是對方聽不明白你說什麼,就要換一換用詞再說一遍,最好不要重複你所說過的話。同樣道理,如果現在聽覺大不如前的是你,你跟別人講話的時候,就要靠近講話的人,耐心一點;這樣,其他人跟你溝通就容易得多了。你只要格外努力,試試上述步驟,跟別人的關係自然有所改善,也不會由於聽不清楚而跟身邊的一切格格不入了。

[圖片]

跟聽力不佳的人講話時,要面向對方,慢慢地、清晰地說

[第23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耳朵

耳廓

耳道

耳膜(鼓室)

錘骨

砧骨

鐙骨

圓窗

卵圓窗

耳蝸

聽神經

柯蒂氏器(螺旋器)

聽神經

毛細胞

蓋膜

神經纖維

基膜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