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0/8 4-7頁
  • 尋找無憂的樂土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尋找無憂的樂土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離群索居可行嗎?
  • 治安良好?
  • 末日教派又怎樣?
  • 無憂無慮的樂園
  • 樂園——只是幻想嗎?
    警醒!1987年
  • 將來會有一個真正的樂園嗎?
    警醒!1982年
  • 「你會和我一同在樂園裡」
    聆聽偉大的導師
  • 「樂園見!」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8年(研讀版)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8 4-7頁

尋找無憂的樂土

「我們只想復興昔日美好的生活方式,人人安居樂業,守望相助,互相關懷。」英國一對夫婦這樣說。他們打算挑選一個風光旖旎的熱帶海島,在島上建立小型社區,大家和睦共處。無疑,你會體諒他們的感受。有機會在無憂無慮的樂土生活,誰不會欣然接受呢?

離群索居可行嗎?

許多人都在探尋人間天堂。他們認為,棲身孤島可以遠離塵囂,叫人倍感安全。有些人遷到離巴拿馬太平洋海岸不遠的島嶼去。其他人打算移居加勒比海的島嶼,例如伯利茲離岸的海島。另一些人則揀選印度洋的海島,例如塞舌爾群島,因為他們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鍾。

在孤島建立社區談何容易,所牽涉的後勤管理複雜無比。你即使有充裕的資金,也可能受現行的法律限制,不能迅速購置土地。假設你已經找到理想的熱帶海島,在島上生活你會開心嗎?這片樂土真是無憂無慮的嗎?

今天,在英國沿岸的僻遠島嶼,人口不斷增多。移居的島民大都渴望過恬靜的隱居生活。埃奧爾薩島離蘇格蘭西岸不遠,面積只有100公頃。島上的惟一居民自稱從不感到孤單。他終日勞碌,忙於照料100隻羊。其他人退隱海島後,很快就發覺寂寞難耐。據報有些人企圖自殺,不得不向外界求救。

在許多人眼中,熱帶小島一派田園風光,宛如人間天堂。海島氣候溫和,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不過,考慮到全球氣溫日趨暖和,海洋水位也可能相應地上升,島民為此憂心忡忡。西太平洋的托克勞群島和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群島,都是由淺水珊瑚環礁組成的。在滿潮時分,這些海島高出水面不及6英尺,當地居民擔心,終有一天會給潮水淹沒。

發展中島國聯盟,一個約由四十個政府組成的政治聯盟,呼籲外界關注各小島的困境。小島居民的壽命一般較長,嬰兒死亡率也較低。雖然這樣,當地環境卻不斷受損,而且日趨嚴重。海水大受污染,水面布滿油污,危及這些島嶼的經濟。其他海島則成了大國丟棄有毒廢物的傾卸場。

為了實現理想,許多人選擇在海島安家落戶。可是,海島的有利條件卻對島民構成威脅。怎會這樣?遊客擁往和煦的海濱勝地,把海島擠得水泄不通,有限的資源很快就耗盡了。遊客恣意弄髒環境,使污染問題進一步惡化。舉例說,每年有2000萬個遊客前往加勒比海諸島度假,他們所排出的污物,只有十分之一是經過處理的。

富有異國風情的旅遊區,情況也好不了多少。且以印度西岸的果阿為例。倫敦《星期日獨立報》報導:「遊客川流不息,『破壞度假天堂』。」根據官方統計數字,1972年,只有1萬個遊客到果阿觀光,但到了90年代初期,旅客人數已超過100萬。一個團體指出,遊客蜂擁而來,旅館老闆貪得無厭,但求獲取暴利,不惜糟蹋果阿特有的文化,連容易受損的生態也恣意破壞。印度政府一篇報告證實,有些海濱旅館是非法蓋建的。旅館老闆擅自採沙、伐木,弄平沙丘。污水不是流入海灘,就是滲進鄰近的稻田,使污染擴散開去。

治安良好?

今天,到處都罪惡充斥;就連最安寧的小島也不能幸免,天堂的美譽因而大受污損。一篇有關加勒比海巴布達小島的報導題名為「樂園屠殺」。報導詳述,在一隻離岸停泊的豪華遊艇上,有四個乘客慘遭毒手,案情令人毛骨悚然。類似的案件頻頻發生,島民不禁大起恐慌,他們擔心罪行蔓延全島。

倫敦《星期日時報》用「毒品觸發『樂土』匪幫衝突」做標題,報導中美洲一個國家的情況。當地一家報社的編輯哀嘆,歹徒目無法紀。他評論說:「早上一覺醒來,驚聞街上有個16歲少年倒臥在血泊中,這樣的事絕不罕見。」

有些人立志要建立理想社會,於是設法物色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組織一個理想社區。這個目標切合實際嗎?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英國夫婦不久就發覺,大家很容易意見不合。有些申請人清楚表明,他們參與計劃的目的,不過是想發財賺錢。這個計劃的發起人聲稱:「我們不想任人擺布。我們的原意是要籌措資金,推動計劃,建立烏托邦社會。」這樣的計劃前人早已嘗試過。——請見「理想社區實驗」一欄。

其他人認為,他們只要中了彩票,就可以實現理想。靠中彩得來的橫財,很少為人帶來恆久的快樂。1995年2月,《星期日時報》報導,英國一個家庭中了空前的巨獎,但很可惜,家人從此不和、勾心鬥角。意外之財非但沒有促進家庭幸福,反而令這家人「互相怨恨、爭吵不休、理想破滅」。這樣的事例其實屢見不鮮。

談起人類苦苦追求烏托邦,新聞記者伯納德·萊文在一篇研究報告論述「一朝富貴的夢想」。他說:「像無數夢想發財的人一樣,美夢一旦成真,噩夢就隨後而來。暴發戶一朝富貴,但到頭來還是落得悲慘的收場,有的甚至自尋短見。這樣的真人真事太多了,不像是偶然的巧合。」

末日教派又怎樣?

有些人聲稱要建立理想社會,看來是別有用心的。1993年,美國政府執法人員圍攻得克薩斯州韋科鎮大衛教派的大本營。一家報社報導上述事件的時候,指出這個教派「不但藏有各種各樣的槍械,還控制成員的思想,聲言世界末日將至」,結果釀成慘劇。說來遺憾,這並不是絕無僅有的事例。

已故印度宗教領袖巴格萬·什里·拉傑尼什的追隨者,在美國俄勒岡州建立公社。他們的行為有傷風化,叫鄰舍良心不安。首領窮奢極侈,成員亂搞男女關係。他們自詡找到了「幽美的綠洲」,但行為卻令人咋舌。

激進教派的領袖大都有自己的一套理想。他們要求信徒奉行一些古怪儀式,結果引發暴力衝突。報章專欄作家伊恩·布羅迪說:「有些人生活空虛,其他人則感到現實社會的壓力難以應付。激進教派正迎合他們所好,讓他們在井井有條的環境生活。」不過,布羅迪的話卻足以證明,世上其實有很多人對樂園充滿憧憬。

無憂無慮的樂園

世界難題多不勝數:污染、罪行、濫用毒品、人口過剩、種族衝突、政治動亂。此外,還有人人都要面對的苦惱,就是生老病死。由此可見,地球上根本沒有無憂無慮的樂園。正如伯納德·萊文指出:「人類的記錄有一大污點。這個污點跟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那就是,人類很難和睦共處,彼此接觸越多,難題也就越大。」

雖然這樣,全地有一天準會成為樂園,到時人類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一股超人的力量保證,樂園會持續下去。就是在今天,已有五百多萬人為這個目標奮鬥。這群人團結一致,他們的憂慮也較其他人為少。你可以在哪裡找著這群人?你要怎樣做,才能跟他們懷有同一的希望,享受同樣的福樂呢?將臨的樂園會存留多久?

[第6頁的附欄]

理想社區實驗

19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艾蒂安·卡貝(1788年-1856年)為了實現理想,帶著280個同伴在伊利諾伊州的瑙武建立公社。但不到8年,公社就發生內訌,因而解散了。在艾奧瓦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建立公社的團體,也遭到同樣的厄運。

另一個法國男子夏爾·傅立葉(1772年-1837年)設想建立一個農業合作社,成員要交替地輪流做各樣工作。各成員按合作社的總生產能力取酬。根據這套理論,法國和美國都有合作社建立起來,但全都曇花一現。

在同一時期,威爾士社會改革家羅伯特·歐文(1771年-1858年)試辦合作村社,其中設有公共廚房和食堂,讓好幾百人能夠一起生活。各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三歲以下的嬰孩由父母看顧。孩子滿了三歲後,就交由村社照管。但歐文的實驗終於失敗,他失去大部分財產。

《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約翰·諾伊斯(1811年-1886年)創設了「美國空想社會主義社團,而且辦得有聲有色」。他的追隨者摒棄一夫一妻制,認為只要相互同意,就可以發生性關係。後來諾伊斯因通姦罪被捕。

倫敦《星期日時報》報導,中美洲的自由城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烏托邦」,也是創建烏托邦式社會的新嘗試。這個計劃的發起人大肆宣傳,招引投資者。有些人對此興致勃勃,以為有希望在「21世紀的奇跡城市」生活,從而實現理想。投資者得先付5000美元,還要參加金字塔式推銷活動,找出志趣相投的人,勸誘他們入股投資。根據一家報社的評論,「如果有國家肯提供建築工地,在其上興建一家小旅館的話」,上述款項就會用來購買飛機票,好讓投資者能夠實地觀察。在那片空地上建立「樂土」,這個願望完全不切實際。

[第7頁的圖片]

幽靜小島一直是嚮往樂園生活的人的天堂,但今天就連最安寧的小島也罪惡充斥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